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阵地,这一点已经被广大教师所共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一课题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先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1 在指导理解运用语言文学时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学必然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融贯在准确、鲜明、生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学是紧密相连的,且语言文学教学又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时机,凭借语言文学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师可抓住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事件本质的中心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能反映五壮士的精神面貌。“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这句话中,教师抓住“屹立”这个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屹立”词义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思,进而要求学生口述一句话。通过语言、思维达到入耳、入脑,学生不难体会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2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
学生在朗读时,眼看、嘴念、耳听、心想,许多器官同时并用,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这时文章中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会鲜明地映现在他们的脑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起共鸣。正如徐世荣在《谈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道:“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手,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为此,教师应把握朗读这一时机,抓住课文中有重点的句子、段落,采用提问式、领读式、扮演角色式,用作品的思想感情去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狼牙山五壮士》这课的重点是二、四、五段,教师应把这三段的朗读指导,突出描写五壮士言、行的句子,读出感情,从中感受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英雄气概的自我牺牲精神。
3 在观察插图时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飞跃过程。课文中的插图把教学内容形象化,针对性强,且插图本身直观性强,富有吸引力,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凭借课文的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使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再现,把学生的思想带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体察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体验美的艺术和创造美得形象。《狼牙山五壮士》这课的插图是针对第四部分内容而设计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上人物的神态(怒目圆瞪)、动作(高举石头)去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4 在分析课文时
分析课文时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际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共同挖掘事件的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直奔中心。例如,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课题,教师可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什么叫壮士?为什么把五壮士称为壮士?通过学生的议论,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五壮士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教育,从分析课文内容入手,抓住重点,启发诱导。如在分析课文第五段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为什么说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从而体会到五壮士是英雄中国人民的代表,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 在总结课文时
小学生的文章一般包括写人、记事、状物、抒情四种体裁,切实反映了客观现实。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事件发生变化的叙述表现出来的,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先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陶冶情操。有位学生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课后的感受是“五壮士那种爱人民、恨敌人、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好文化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他内心的向往。
6 在指导习作时
小学生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应有效地把握这一契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据《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人物文章的特点,在教完课文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习作。如“一个值得称颂的人”,要求围绕反映人物品质方面来写。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现实生活,通过沟通思想,让学生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崇善、爱美,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从中让学生懂得哪些事物是值得赞颂的,学习的;哪些事物是要批判的,不可取的。
当然,以上几个时机的把握不仅要恰如其分,点到好处,适可而止,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持之以恒,学生的思想品质就会得到潜移默化,以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相统一。
收稿日期:2011-09-22
1 在指导理解运用语言文学时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学必然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融贯在准确、鲜明、生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学是紧密相连的,且语言文学教学又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时机,凭借语言文学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师可抓住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事件本质的中心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能反映五壮士的精神面貌。“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这句话中,教师抓住“屹立”这个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屹立”词义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思,进而要求学生口述一句话。通过语言、思维达到入耳、入脑,学生不难体会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2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
学生在朗读时,眼看、嘴念、耳听、心想,许多器官同时并用,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这时文章中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会鲜明地映现在他们的脑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起共鸣。正如徐世荣在《谈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道:“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手,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为此,教师应把握朗读这一时机,抓住课文中有重点的句子、段落,采用提问式、领读式、扮演角色式,用作品的思想感情去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狼牙山五壮士》这课的重点是二、四、五段,教师应把这三段的朗读指导,突出描写五壮士言、行的句子,读出感情,从中感受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英雄气概的自我牺牲精神。
3 在观察插图时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飞跃过程。课文中的插图把教学内容形象化,针对性强,且插图本身直观性强,富有吸引力,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凭借课文的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使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再现,把学生的思想带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体察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体验美的艺术和创造美得形象。《狼牙山五壮士》这课的插图是针对第四部分内容而设计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上人物的神态(怒目圆瞪)、动作(高举石头)去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4 在分析课文时
分析课文时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际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共同挖掘事件的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直奔中心。例如,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课题,教师可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什么叫壮士?为什么把五壮士称为壮士?通过学生的议论,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会知道五壮士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教育,从分析课文内容入手,抓住重点,启发诱导。如在分析课文第五段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为什么说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从而体会到五壮士是英雄中国人民的代表,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 在总结课文时
小学生的文章一般包括写人、记事、状物、抒情四种体裁,切实反映了客观现实。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事件发生变化的叙述表现出来的,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先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谈感受,从中陶冶情操。有位学生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课后的感受是“五壮士那种爱人民、恨敌人、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好文化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他内心的向往。
6 在指导习作时
小学生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应有效地把握这一契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据《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人物文章的特点,在教完课文后,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作文题目让学生习作。如“一个值得称颂的人”,要求围绕反映人物品质方面来写。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现实生活,通过沟通思想,让学生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崇善、爱美,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从中让学生懂得哪些事物是值得赞颂的,学习的;哪些事物是要批判的,不可取的。
当然,以上几个时机的把握不仅要恰如其分,点到好处,适可而止,而且要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持之以恒,学生的思想品质就会得到潜移默化,以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相统一。
收稿日期: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