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88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提问,质疑问难是很有意义的,这表明学生已在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了疑难,才会提出问题。这表明学生没有对课文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满足于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学习,而是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领悟,自己对疑难的见解。也表明学生自己在生动活泼地学习、钻研,这是非常可贵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对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就我的教学经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与课堂教学、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如讲《狐假虎威》这篇短文时,学生天真地问:“老虎能不能吃狐狸呢?”这人人皆知的老虎能吃狐狸的常识,看来与课文的意思无关,实则与讲课相关。这就迫使教师讲明寓言可以不按动物的常态来虚构故事,可以让动物像人一样说话,通过拟人化的行为来表明一个道理,寄寓一种见解。这就使学生具体地知道寓言的特点、功能和写法。如讲《晏子使楚》,有的学生问道,楚王既然敢于戏弄大国之使的晏子,而受到晏子侮辱后为什么不把他扣起来呢?当时诸侯争霸,随意杀伐、囚禁、杀戮一国之使是小菜一碟。晏子身入虎穴,为什么敢于反唇相讥楚王呢?这是提得很有意思的两个问题。这就要教师讲明战国时期的天下形势和各国的实力使晏子有恃无恐;而明智的楚王也不会因为自己理亏在先又扣留晏子,已造成两国之仇,有“鹬蚌相争”之虞,没有必要再扯下自己“仁德信义”的假面。这就使学生领会课文意义更深一层,学到了弦外之音的深刻寓意。
  有的质疑问难是饶有意义的,能使师生对课文有更深切更完善的理解。又如学《完璧归赵》,大一点的学生问: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智慧、勇敢吗?这一问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令人有恍然拾遗之感:它提出了我们备课讲课都忽略了的一个问题,即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细心备课的老师,你注意到这个原因吗?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都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是靠他的大智大勇,而蔺相如自己也洋洋得意地对舍人和廉颇夸耀自己。但细研课文就会知道,蔺相如能完璧归国,也有赖于秦王爱璧如命,倾心于求(这正是蔺相如深知而得以利用的心理)。故秦王看到蔺相如将撞碎和氏璧时,没有让他人亡璧碎而是答应他的重大要求,得知他归璧也不杀他,以作长远计议,冀望以后仍能得璧。这正反映了秦王的求璧心切,贪心不死,也是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的决定性的原因,并揭示了封建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又有学生问道,秦王得不到璧岂不怨恨赵国?这一问,也恰恰弥补了对课文讲解的不足。我们通常只称赞蔺相如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而没有辩证地理解完璧归赵是把双刃剑,虽维护了赵国的荣誉,但也招来了秦王的怀恨,增加了赵国的危机。果然秦国很快就攻打赵国。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我们大家更深入地、有新意地、更客观地理解和讲解课文,非常有益。
  质疑问难,闪烁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显示了学生渴求知识、咀嚼琢磨知识和积极请教的一种心理。学贵存疑。质疑问难,可以释疑、解惑、明学、博知、益智,是学习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长见识的有效手段,是科学前进的驱动力。牛顿、伽里略、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就是在大胆的质疑与对疑难的探索中,作出杰出的贡献,有着卓越的创举和建树。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发问、质疑中,获得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反馈,弥补在传道授业中的某些不足,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甚至在学生刨根究底的质问中,有新的发现和感想,有豁然开朗的认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问与答,有着智慧火花的碰撞,有着师生精神文明的交流。故我们应大胆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不要阻止、拒绝回答学生的提问,不要以顾全面子而拒绝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相反,要欢迎学生的提问。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询问、质疑中,从对学生提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益。
  当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不懂事,有的问题也可能问得不恰当,不该提,不必问,教师不好回答,问得不合时宜,问得幼稚可笑。但这并不能否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巨大好处,更不能为此因噎废食,粗暴禁止学生的提问。需要的是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方法与该注意的事项,并用适当的方式处理问题,以收到扬长避短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儿童这一天性,为孩子创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一、说说、唱唱,轻松和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恰当地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适当配上音乐,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情感融为一体。如《小小的船》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夜空
一、 助跑中存在的问题  助跑教学中,教师一般知道学生速度不快、助跑节奏不好,却不因地制宜为学生纠正。  1.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更快的速度,为准确踏板和起跳作好准备。助跑速度在整个跳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约60%的成绩来自助跑速度,因此,助跑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发挥最高速度。  提高学生速度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 利用顺风进行助跑练习。  · 从下坡跑开始,最后在平地上跑4~6步的助跑练习。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持久性的知觉活动,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那么,在科学课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运用多种感官,展开观察。例如,教学“研究材料的特征”一课时,可以采取“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学生能较快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应将有效教学思想渗透到每一天、每节课、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高效地学习知识。因此,笔者对如何追求“趣效”双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精妙的导语来抓住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记得我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借鉴了王崧舟老师的导语,上新课之前,我告诉学生,1998年3月5
本文以外资独资企业广西X电厂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运用文献检索法、工作体验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广西X电厂的企业采购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以语文教材之外的书籍为阅读对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有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没什么事可做。其实不然,要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正确导读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性导读:不能让我们的小天使做“之乎者也的老学究”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拿到一份阅读材料,还不知道怎么读。这里既有方法问题,也有习惯问题。从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
倾听,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我校开展的“三环目标导学法”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是通过导学自达、交流质疑、反馈达标三个环节而实现的有效教学。从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来看,课堂处处存在交流机会,无论是生生交流还是师生交流,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倾听品质。  一、在倾听中了解学生学情  “三环目标导学法”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安排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导学稿”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主攻方向,在积极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单向的信息输送为主,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还显陌生。因此,这—方面的实践和创新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努力的新方向。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有如下几点粗浅认识:  一、当下小学生完成搜集资料作业的现状  (一) 缺乏收集兴趣。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收集资料缺乏足够的兴趣。当教师布置收集资料的作业后,许多人不知从何下手,只是从教辅书上摘录一些,没有达到真正的搜集处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