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在国际舆论浪潮中的中国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无疑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令人难忘的一页。回顾2008年的舆论热点,从年初雨雪冰冻灾害、西藏“3·14”事件、到奥运圣火在欧美传递中的风波,再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到年终盘点时又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2008年是突发事件集中,同时又是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受到密集关注、频繁曝光的一年。
  在2008年国际舆论的声浪中,中国的国际舆论走向,犹如一只小船,不断颠簸着行进。每一次事件,中国都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际媒体对不同事件的报道框架却大相径庭。
  在国际舆论的研究中,有两条共识曾被不同国家的不同研究者多次证实。首先,由于直接经验的缺乏,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国外情况了解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媒体。在这个意义上,与媒体所传递的国内信息不同,媒体所传递的国外信息对于人们对国外的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国际新闻与传播对各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巨大。其二,媒体在设置国际报道内容的过程中,会选择有利于本国政府的事实。媒体对国际事件的报道是与各国的国家利益、政治和文化观点相一致的。
  国际媒体对于一个国家的舆论通常为刻板印象所主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很难有实质性的变化。例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与美国政府关系一度非常友好。然而,《纽约时报》在俄罗斯对车臣战争的报道与早先对俄对阿富汗战争的报道一样,都持有批评态度。政府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媒体的报道会立刻摒弃刻板印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甘斯通过对美国媒体的社会学观察,就对美国的国际报道做过精辟的总结,谈到对前苏联与中国的报道,甘斯总结说,“美国媒体对于苏联和中国的报道几乎完全集中在政府的问题和失败的方面;如果报道这些国家的成就,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宣传。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动荡是新闻,但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动荡却不是。1967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被详细报道,成为当年的主要外国新闻。”
  在经历了多年之后,尽管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却还是以“妖魔化”为主。同样的国际事件,比如大型国际会议,在发达国家召开,媒体对主办国总是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但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尤其是由中国主办时,中国受到的批评却最多。
  回顾2008年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我们却看到了不太一致的图景,这个图景虽有过去的刻板印象的强烈印记,却也有与过去不同的图景。2008年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似一个起伏不定的立体图像,而不是一个平面图景。
  
  雪压中国:中国政府积极应对
  
  从国际舆论的角度来说,2008年年初,国际舆论对中国总体上还是相当友善的。国际媒体对我国春节前夕南方所遭遇的雪灾总体来说是友好的。春节前夕,我国南方突然出现大范围的寒冷天气,造成交通瘫痪。此时,又是大批民工返乡的高峰,大批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等地。
  中国的雪灾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主要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雪灾都进行了跟踪报道。《纽约时报》从2008年1月29日开始报道我国南方雪灾,此后直到2月9日共刊登了9篇关于雪灾的报道。报道总体上不仅反映了中国雪灾的状况,同时还报道了中国政府对这一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纽约时报》在2008年1月31日这样报道说,“当异乎寻常的大雪和寒冷天气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持续停留时,政府在周三加紧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这个突发事件不仅造成运输的问题,还有可能酝酿成一个政府公关的灾难。”报道随后详细说明了温家宝总理如何处理这个“政府公关”的灾难,分别引用了温总理两次,第一次引用总理说,“天气给每个人造成了很多不便,带来许多延误,”第二次引用温总理是这样的,总理说,“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努力使电力恢复,之后,交通也将恢复。”《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总体上对中国发生的雪灾表示理解与同情,说,“南方的这场雪灾暴露出中国这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所面临的脆弱的交通问题。”
  雪灾期间,《华盛顿邮报》也作了类似的报道。《华盛顿邮报》从2008年1月31日开始报道,到2月18日,共刊登了3篇报道。1月31日报道的导语这样写道,“火车终于在周四开始缓慢运行,尽管灾难性的大雪阻碍了横跨中国的公路和铁路,中国政府还是进行了全民动员好让滞留在外的民工回家过春节。”
  然而,雪灾刚过,又一突发事件发生,在这个事件中,国际媒体的对华舆论,显示出了冷战期间才有的敌对性。
  西藏“3·14”事件:对敌舆论的再现
  雪灾是自然界的寒冬,中国的国际舆论在年初所遭遇的寒冬当是西藏的“3·14”事件了。西方媒体对于我国西藏拉萨所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报道也许是多年以来我国所受到的媒体批评最多、最集中一次。
  西方对于“3·14”事件以及其后在奥运圣火传递中的敌对报道,由于其极端的误解、歪曲与敌对,不仅令我国学界震惊,也令我国的普通民众愤怒不已。
  一向高举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大旗的国际媒体,如美国的《纽约时报》、CNN、英国的BBC等在西藏事件的报道中,不仅在报道话语上极具偏见,而且在基本的新闻事实方面出现错误。对于发生在拉萨的少数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多数西方媒体都从为不法分子辩护的立场报道事件,将达赖描述为爱好和平的宗教领袖,而将力图维护秩序的警察描述成为镇压“和平抗议”的武装力量。
  从这一立场出发,西方媒体居然在基本的新闻事实上出错,《纽约时报》2008年3月18日关于拉萨事件的报道使用的是尼泊尔警察拖曳流亡僧侣的照片,BBC将中国武警的救护车描绘为重型军车。CNN的网站在3月19日根据“西藏流亡政府”的消息报道说有80人被拉萨警察杀死,对于我国新华社报道的13人在骚乱中被不法分子所杀害的事实则全然不顾。
  西方主流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报道,再一次说明了冷战结束后在媒体报道中忽隐忽现的意识形态霸权,又一次浮出水面,意识形态尚无法终结。在对我国拉萨发生的暴力事件的报道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回到了“共产主义”和“反共”的二元报道框架,在CNN等媒体的报道中,拉萨事件中的打砸抢烧分子,成为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受害者”。
  
  汶川大地震:国际对华舆论的理性回归
  
  西藏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不仅对西藏事件本身发布了大量敌对报道,还将敌对报道延伸到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的报道。
  然而,这些敌对的舆论似乎一夜之间消失。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世界媒体迅速从西藏事 件的敌对报道中转变,不仅以同情的笔调大量报道中国严重的灾情,还以赞扬的态度报道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
  与“3·14”事件不同的是,西方媒体不仅大量引用我国官方的数字和消息,BBC、CNN等媒体更是大量转播我国中央电视台在地震现场拍摄的画面。在巨大的人类灾难面前,西方媒体似乎不仅一时放弃了意识形态的“二元”报道框架,正面报道救灾,还对我国政府表现了信任和钦佩。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以及中国的领导人都给予了正面的报道。在美国无论是《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还是地方性的报纸,都对地震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对中国政府的及时救援,对中国军人的吃苦精神,表达了敬意。《波士顿环球报》使用的照片就是中国军人抱着刚从废墟里救出的受伤小女孩的照片。
  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现场指挥也受到了国际媒体的称赞。2008年5月12日到16日期间,近500家国际媒体,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的《基督教箴言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都引用了总理说的“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这句话。《加拿大国家邮报》还用总理的这句话作了新闻标题。
  
  奥运北京:国际舆论的多元化
  
  2008年8月份举办的北京奥运无疑是奥运史上最受关注的奥运会。截至8月24日,国际奥委会的网站在奥运第一周的访问量就超过了500万人次,而整个雅典奥运会的网站访问量只有280万人次。
  北京奥运无疑聚焦了世界媒体的目光。各国媒体都增派大量记者到北京报道奥运,仅美联社就派遣了300名记者报道北京奥运,这个数字是美联社历史上报道奥运派出记者最多的一次。超过了美联社在美国本土举办奥运会时所派出的记者。
  我们可以说,北京奥运对改变国际媒体对我国报道的刻板印象,改变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模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北京奥运开幕之前,大多数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中心在对全球重要媒体包括美国5家媒体(CNN电视台,福克斯电视台,《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三家媒体(BBC电视台,《卫报》,《泰晤士报》),法国三家媒体(《世界报》、《费加罗报》、《解放报》)等27家媒体在2008年6月1日到7月15日共500篇对北京奥运的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只有30%的报道是中性报道,70%对北京奥运的报道都是负面报道。针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政治化非常明显,西藏问题、环保问题、中国的人权问题等反而成为奥运报道的焦点。
  然而,自开幕式开始,各国媒体对奥运的报道的倾向从负面逐步走向中性,甚至正面。对美联社12家媒体对开幕式的报道作内容分析发现,多数媒体对开幕式都充满溢美之词,不仅如此,报道还肯定了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赞扬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璀璨的文化。
  
  三鹿奶粉事件: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制造”
  
  奥运美丽的焰火还未散尽,2008年7月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将中国再一次拉人可能出现的国际舆论的批评声浪中。
  我国新华社率先报道了三鹿奶粉事件,国际媒体也都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英国的BBC电视台、美国的《纽约时报》等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的婴儿奶粉问题。然而,与去年4月份的西藏事件报道不同的是,这些国际媒体不仅大量引用了我国的新闻发布会以及新华社所发的消息,而且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进展,国外媒体的跟踪报道也都大量引用我国政府部门和我国媒体如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等所刊载的消息。BBC电视台从去年9月11日开始报道,连续在9月12日、9月14日、9月15日和9月17日对此跟踪报道,其报道的标题依次为《中国调查婴儿配方奶粉》《中国将惩罚婴儿奶粉制造商》《新西兰公司向中国发出奶粉危险的预警》《毒奶粉受害者人数暴增》《中国婴儿奶粉受害人数惊人》。与BBC相似,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也跟踪报道了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从去年9月11日至12月31日,《今日美国》的网络版共有27篇相关报道,9月11日的标题是《食品与药品检验局:中国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被发现有三聚氢氨》。《今日美国》的报道多次引用我国卫生部的数据,从毒奶粉被发现,到相关责任人被捕,受害人得到赔偿等一一进行报道。
  总体上来说,不仅是西方媒体,甚至是西方读者对于发生在我国的这一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表现出理解与宽容。《今日美国》去年9月11日的网站上题为《食品与药品检验局:中国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被发现有三聚氢氨》报道之后,有292条相关的评论,其中不乏对事件的客观评价,一位读者评论说,“中国人还不知道美国的牛肉商是如何生产毒牛肉的,如果知道了,他们会生产出比问题奶粉更毒的东西。”另一位读者对报道这样解读,(1)中国是自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招回700吨的产品。这篇文章并没有说所有中国生产的所有婴儿配方奶粉都有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像雀巢这样的公司也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奶粉。(2)食品与药品检验局是在提醒美籍华人注意不要买中国生产的配方奶粉。事实上,没有来自中国的配方奶粉在美国销售(也许在有些非法的中国城店里有)。然后,这位读者总结说,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不知道这个厂家的所有者或行政执行长官最后的结局如何。
  当然,对我国三鹿奶粉事件,国际舆论虽然在总体上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仍有一些分析文章以西方的价值观评价中国,表现出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2008年9月27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就对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建立一个透明、可信赖的监管体系提出疑问,甚至认为中国对信息和经济的控制会使任何独立的规则体系受到破坏。
  
  金融危机:与中国相关吗?
  
  也许中国大陆的居民对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太多切身的感受,对于许多购买雷曼兄弟的“迷你债券”希望收高息养老的香港人来说,雷曼兄弟的关门大吉意味着血本无归。此时,香港人才恍然大悟,来自美国黑心资本家的“迷你债券”比中国黑心厂家的毒奶粉更毒。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全球14家媒体对金融危机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舆论集中在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个议题上。鉴于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五年中一直快速增长,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多国媒体的报道都关注中国在危机中的作用。一方面,媒体对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产生顾虑,另一方面,这些媒体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产生种种猜测,认为可能引发的贸易战。
  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各国媒体对美国的金融体系表现出怀疑,同时也报道了中国为维持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纽约时报》在报道奥巴马政府的新任财长盖特纳于2009年1月22日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后,也于1月26日在头版及时刊登了中国政府驳斥该言论的报道。
  回顾2008年中国的国际舆论,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中国的极端敌对舆论,也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繁荣的现实,以及中国政府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不断走向信息透明的政策倒向,都影响着各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形象。
  展望2009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虽然会像幽灵一般难以散去,但国际舆论对中国总体上走向多元化的趋势将不可改变,“妖魔化”中国的报道将越来越没有空间,国际媒体上所展示的必将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其他文献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这个定义清晰地刻画出高校学报的属性是“学术理论刊物”,是学术园地,必须以学术为本。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高校学报在“期刊繁荣,学术生辉”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违背学报性质、偏离办刊宗旨的情况:一是学术质量滑坡,二是学术泡沫泛滥,三是学术腐败有蔓延之势。作为学报编辑,也是学术期刊的编辑,我们不
期刊
在目前的全球传播中,传统媒体的劣势日渐明显,网络媒体的缺陷也在不断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是否有一种新媒体,它既具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同时又能够克服二者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更方便快捷、公正平等的全球传播。Bridge Blog的出现似乎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实现的契机,这一新生事物已经逐渐登上了全球传播的舞台。    一、Bridge Blog成为一种全球传播主体    Bridge Blog
期刊
编者按:本文作者储瑞耕系《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连续20年(1988-2008)的主笔,“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本刊曾于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作为封面人物予以介绍)。他2008年11月应邀在河北省“全省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班”上连续4次作了长篇演讲,产生热烈反响。现应本刊之邀,作者重新整理、修改了演讲稿摘要。本刊拟作为“当今传媒人素质系列谈”,分4期刊发,以飨读者。    对
期刊
依法行政是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全面加强政策法规引导,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促进广电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依法行政是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法制保障。    一、准确地把握广电执法的重点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
期刊
当记者20多年,我还没有为采访一个人花费过这么多时间、投入过这么大精力!  冯志远老师从上海到宁夏支教40余年、在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上讲台并为学生义务辅导的感人事迹,自2005年12月以来曾被一些地方媒体报道过,中央领导同志就此做出了重要批示。这些信息,令我激动。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应该抓住这个题材!为此,我在3月初就专门给报社打了报告,提出初步设想,并开始收集素材。  当时,我不知
期刊
2008年下半年,百度网站身陷“垄断门”丑闻。“搜索引擎、广告与危机公关”的话题引发人们对搜索引擎运营商的盈利模式的质疑。“垄断门”引发人们对搜索引擎变迁与运营模式的思考。    一、搜索引擎的变迁    1、从免费服务到付费服务的广告创新  ①网民信息搜索与网页浏览习惯的商业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关键词搜索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加。研究显示,公众对搜索的前10名内容有50%的浏览率。对10条
期刊
刘香成,著名美籍华人摄影家与媒体管理人,1951年出生于香港。1989年获得美联社最佳记者奖及年度“美国最佳图片奖”。1991年因同一报道,获得“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92年,刘香成与同事分享普利策新闻奖“现场新闻摄影奖”。先后担任时代华纳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美国Creative Artists Agency(CAA)高级顾问,现任现代传播集团内容总监。  2009年春节
期刊
2009年1月5日,一篇《广西宜州培训“小姐”惹争议》的帖子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帖子内容源自博客“糜瑞兰”写于2008年12月16日《宜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你究竟在招什么》的博文。这篇博文发表之初,除了在几个博客圈被加为“精华”外,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直到荆楚网将该内容写成报道后,才跟帖不断轰动网络。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转载了相关图文。  事件缘起于我国正在成为艾滋病高危地区
期刊
2008年1月,四川卫视在原有的品牌成熟发展的基础上,从提升媒体品牌文化内涵力、培养品牌受众忠诚度和提高品牌栏目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着手,利用自身平台和资源优势,引进国外热播节目的成功模式,配合创新性本土化运作,打造出了“潘婷闪亮模坊”这一具有自身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依托“美国超模新秀”的成功模式并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情趣的潘婷“闪亮模坊”在播出期间赢得了较大影响力。这一创新实践树立了国内真人秀
期刊
随着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曾经风靡整个互联网的可口可乐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也圆满告终。回顾这130天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可口可乐与腾讯共同推出的奥运火炬在线传递共动员了6209.4896万网民参与,占中国网民总数的近1/4;网络报道多达1970000篇(百度“可口可乐火炬在线传递”);可口可乐以“秀我激情畅爽奥运”为主题的奥运网络拼图活动汇集网友照片多达2825.8749万张,有望破世界吉尼斯纪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