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觉平生未整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3日4点43分,曾彦修先生仙逝,享年96岁。虽也是高寿了,但仍不免垂泪。远在南方的我,不能亲去送他远行,惜矣。因为,前不久还得曾老《平生六记》一书,而我也快递了一册拙著《绝版诗话》给他,以作他茶余饭后的消遣。那时,得他儿子发来短信:“父亲正住在协和医院,说他看了这本小书,很高兴。他很快会出院,只是有点重感冒而已。”
  上次那回,果无大羔,但是,曾老后来听觉极差,当我与他通电话,他总提高嗓音说话,尔后只能由人代听了或由小凉转告。但当他给我写信、或赠书签名时,字迹却没多大变化,还那么老辣有力。
  想不到不多久,他又住进协和医院,开始只是肺感染,后发展成严重肺心病,医治无效,终回不了家,真可谓“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我赞同朱正先生所云:“读罢《平生六记》,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奇书;作者曾彦修老前辈,是一位奇人。”这话说到点子上。朱先生还说“他是出版界排名第一的右派分子;他是第一个上《人民日报》的党内右派分子,195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刊出批判他的文章,引题特别提出‘党内也有右派分子’,这就有一点特殊性了。不过最为奇特的是,这时他是人民出版社五人小组的组长,正在主持本单位的反右派斗争。他这右派分子是他自己决定要划的。”
  但我认为,令人更奇的是,曾老在回忆这右派20年生活时,却并不沉重,也毫无怨言,反有些智者的幽默。他曾说:“身而为一个负责人,在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是大幸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对于别人是大幸,但对曾彦修自已却是大不幸。他打成右派,发落至上海劳动后,由于政治压力及多种原因,他在上海过的,是妻离子散、漂泊无依的生活。有关这方面的事儿,他鲜少对人提起,在个人著作中,也未着一字。余生也晚,但对曾老那段时期的生活,略知一二。因他曾经是我的姨夫,我的阿姨周宁霞曾是他相伴多年的妻子。曾彦修先生被带上右派帽子,流配到上海后,我在上海见过几面。那时,他似已经与我阿姨周宁霞分居而住,只身一人在《辞海》编辑部里。
  曾彦修作为右派,已有三个子女,至上海后那段生活,今天的人们,大致是可以设想的,坎坷、苦难,政治与各种压力都很大,物质与精神均是匮乏。曾虽未进入“鬓有丝”的年龄,但物质的匮乏,精神上困厄,是免不了的。“梦里依稀慈母泪”也是常有的事。这从曾彦修晚年的口述中,有说一二。当年作为右派状元,人民日报当时有标题为“曾彦修腐化变质”的消息刊出。1964年他回四川万县,看望他母亲和哥哥,他走在街上,有些人就马上认出这位大右派。这不就是他“梦里慈母泪”的一个象征。
  但是,就在这么的一种生活状况下,曾彦修却置之度外,怡然自得。他自已戏谑为“半饥半饱,强作风流”。他是怎么来对待呢?大右派曾彦修在上海的生活:一是逛旧书店,在旧书店买线装书,或是《四库备要》《四库丛刊》,也买《西廂记》之类的书。二是逛旧货店、古董店。买些价不高的小玩意儿,有竹的、有玉的有花梨木的。三是听音乐,那是1963年,饥饿有所缓解之时,可去上海音乐厅一坐。再则,坐公交车逛郊区,他从小生长于四川宜宾,对大自然格外热爱。以上略举几例,你看他在如此困境中,还怡然自得。这些在上海之事,他晚年总喜欢谈起,我每次去北京,都会听他讲这些在上海的生活。
  有时总想,曾老为何能在逆境中如此洒脱?包括他后在奉贤的劳动。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他在《九十自励》诗中,自已所道:“碌碌庸庸度此生,八千里路月和云。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一个扪心无愧的人,才能具有这样的精神境界。也如黄一龙、曾伯炎先生在《悼曾彦修》联中所云:“坚拒整人自划右派入苦海,苦心诲世甘为孺子做老牛。”一个在世大写的人,才能有此气度。
  曾彦修老,作为一个新闻出版界资深出版家,为我们留下的血与火的史料,以及那些他亲历之国事,已有人谈及,将来还会有人作研究。以上我谈的只是作为他是我姨夫的家事。另则,我想再谈谈二三小事。
  姨夫曾彦修,1978年8月离开上海,结束了他的右派生涯后返京赴任,隔了十多年,后经王春瑜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曾老在杭州开会,欲买湖笔写字,于此,我们在杭晤面叙旧。他对毛笔,可谓嗜笔为命。他为振兴地方笔业,曾写了达十多张纸的信给我。并且他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要无私捐几万元给笔庄。此事虽未成,但这钱是他多年稿费之积畜,就当年来说也是个大数目,事虽小,足见他对文化事业之看重,也见证了他的良知和心胸,见证了他的人品和性格。
  曾老的生活一直是保持艰苦朴素的,只要有书读、有文写,他什么也不在乎。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到曾先生原在方庄的家,一进入他家的客厅,真有点似到了延安时期那模样,见一只破长桌上,披了一块白布,他手边是一堆零乱的稿纸,瓶瓶罐罐,到处堆放。甫坐下,我就问他,“曾先生近在写什么?”他说了一个莫名的书名,由于听不懂他含糊的四川话,更一时不解他说些啥,所以直到我们泡了带去的“碧螺春”茶后,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才给我们用纸写了书名,方知名为《白头宫女说玄宗》,当时一听这书名,真不太懂,他老究竟要写什么?他只是说要写一部前苏联的事。
  的确,那时期在《随笔》上,差不多每期都能读到他写苏联的事。为此,我也曾问他,怎么能积累这么多前苏联的资料。他告说,当年在四川读小学时,就关心起苏联,后来在他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时(那时还没社长)因看不惯有些左的冒牌马列主义者,就大量注意收集苏联历史资料。当时没时间写,之后,反右开始,他“自评”了右派,更没机会。
  那日下午,坐在他家咯吱咯吱发响、破旧不堪的板凳上,真疑惑不解,一个部长级干部,怎么家中的桌椅板凳,都破成这样还在用,也同时对他写这部书,有点儿吃不准。   忽忽,几年过去,他写的书,终于出版问世了。但是书名改了,是上下两册,书名叫《天堂往事略》。为何改了书名,曾先生没有说明,也不便去问他。但该书闻世后,我即收到他的来信。现把信录之以下:
  建智同志:
  你好!
  久未通信,拙作久未奉上,希谅。现寄上三册书请收。拙作《天堂往事略》,是我自费印行赠人。浙江一带目前已无熟人,因此,我恳请你替我推荐若干人,喜欢读书的人,能否告我详细地址,由我处秘书直接寄发。大致是杭州一二人,宁波一二人,其它温州也可。赠书对象当然是喜读书有影响的开明人士,极左者不送。江苏省尚未赠书,因我不知该赠谁,故请你也推荐几位,我会嘱人民出版社老干处直接寄送邮寄。麻烦了,谢谢!
  曾彦修上
  2010年12,20
  之后,曾老又寄我《略觉平生未整人》,这也是一部坦诚心灵之书,没有丝毫的掩饰,没有华丽的辞句。把一颗心掏给了世人。当各种运动横生叠出时,当其他部门,纷纷汇报肃反运动成果的时候,曾彦修所领导的肃反或其它运动,他不但没有增加一个有问题的人,反而给一批人解除了问题。他曾坦诚地说:“我以衰败之年,……还写着这些书,当然无异于自寻早死。但《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真的,90岁已过,求什么?但我们切不能如此看,当历史已成为过去时,人们再回头细想、推敲,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
  曾老非但是一个资深出版家,一个有良知的杂文家,他还是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但最重要的是: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中,曾彦老,宁可自已受难吃苦改造,但居中高位上的他,却具有正义感,去解放别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无愧地吟出如此之诗:碌碌庸庸度此生,八千里路月和云。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贺李锐88岁米寿时,曾老写了一贺诗。对于这诗他改了又改,直寄我几信,还征求我意见。我算老几呵,曾老是大家,还用得着我置喙?但大家往往谦虚,他特地用宣纸写了送我。还附信说:“附上贺李锐同志八八米寿句一纸。谈不上诗,一无含蓄蕴藉,二音意俱太急切,犯了诗作大忌,不过一种变相口号而已,寄上仅供一笑。曾彦修拜 零四年,五、一日,在此顺录其诗,以飨读者,也为此文作结。《贺李锐同志八八米寿》:
  湖湘风物好,南粤莽芲芲。
  斑竹秆秆涙,芙蓉阵阵香。
  维新小开放,嵩焘粤海梁。
  流血谭黄始,悲歌慨以慷。
  东方天欲晓,湘潭出凤凰。
  润之千载客,仗剑平八荒。
  戎元真有德,志圆行更方。
  浏阳双岳峙,长歌哭耀邦。
  汩江流不尽,屈子自芬芳。
  青史凭谁问,直笔在平江。
  今日,曾先生已化鹤而去,但他给我们留下的榜样尚在,多册著作还在。有《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自已曾说,90岁已过,求什么?我想,作为一个老布尔什克,作为一个大杂文家,他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他的一生,永在上下而求索。这一种精神,是一种超然之思想。若仔细读他留下的文章,以及上录之诗,曾老是在寻求、乃或求索着一个大历史的答案。求诸方家,不知然乎?
其他文献
習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何能历经磨难坎坷而一次次化危为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危为机的智慧?这一智慧对当今有何启示?  《周易·系辞下》中有云:“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意思是说真正具有格
苏科版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上册)》将画图模块安排在第7~16课。“画图”成为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工具软件。考虑到中低年级学生对动画片比较感兴趣,在进行该模块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讲故事”的教学方式,即把故事穿插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枯燥无趣的操作技巧。正是这些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故事引进门学习添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极
字典、词典是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字典、词典给人们查询字词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里向中小学教师推荐几个在线汉语字典、词典优秀网站,期望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1.在线新华字典    http://xh.5156edu.com/  在线新华字典是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http://www.5156edu.com)的二级网站,在该网首页的右上
阅读理解是英语高考试卷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也很难达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基于网络资源的英语阅读教学,但在感受互联网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网络众多冗余信息,学生容易迷航;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点;校园网上的资源有限;教师的备课量增加等。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信息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山西经济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一册《魔力画室》单元中的内容,学习要点是“喷枪”工具的使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使用“画图”中的多种工具,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在自我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用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学习任务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多引导、重实践、多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
活动背景    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中,教师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本次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开展的。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在学生中间掀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讨论,使他们在探索中明辨是非,从而找准方向,见之于行动,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活动准备    1
光阴荏苒,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们是否已经转变了自身的教育理念,熟练掌握了这一课程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在摸索Moodle本土化的进程中,我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是否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Moodle,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的质量?正在推广Moodle的多个地区,是否也如我们在之前推动其他信息技术一样,遭遇了技术上的壁垒和观念上的冷遇?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因自身条件较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早,其成败经验具有先导、示范效应。分析其典型的建设案例不仅能促进当地教育资源建设成效,也将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或参照。在此背景下,针对深圳龙岗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定向抽样该区十余所中小学教师和资源建设管理人员85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100%
起先真没想到,从2014年10月,我独自一人赶赴新疆踏访河南籍采棉工,到2020年10月长篇非虚构作品《大地的云朵——新疆棉田里的河南故事》一书出版,前后度过了整整六个春秋。  我知道,夏天新疆的棉花开了,秋天新疆的棉花也开了,只是一个开花朵,一个开棉朵。前一个引来了勤劳的小蜜蜂,后一个招来了全国的采棉工。白娃娃似的白棉花,乖乖地睡在棉桃里,它经了西域阳光的抚慰,天山雪水的哺育,丰沛土地的滋养。在
近期,我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工作,两天共听了以“图像加工”和“动画制作”为课题的16节课。这16节课(见下表),相似或相同的有课题、加工工具、教学重点,不同的有情境导入、学习任务、教学素材等。我在听课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从教师备课到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理念……现将听课过程中的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研究“所见略同”之原理,分析“标新立异”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