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20
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其本质就是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精彩好看,是每个学生应做的功课。叙述的故事要具有真实性。真实并不等于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就怎样写,同一个故事,不一样的作者会写出很多不一样的细节。有的故事让人想听想看,有的故事,看了开头就没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喜欢虚构,比如“飞车救人”“外星人来了”等,让人看起来味同嚼蜡。考场作文时间短,要求高,考生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自己的故事呢?我想重点应该是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讲好自己的故事。
一、紧扣关键词,让故事有根
讲故事就要扣住题目来讲,不能天马行空,而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故事应该围绕的重点。
如在2020年扬州中考作文题《家里来了客人》中涉及的两个关键词:“家里”“客人”。写作时就要扣住这两个关键词,合情合理地写出自己的故事。“家里”是地点,是一个空间,所以写的故事要发生在这个空间里。对于“客人”这一关键词,考生就要考虑是什么样的客人,“我”和客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写作时一定要描写出和客人之间具体的互动,不能穿靴戴帽。
如果学生关注生活,便可以写防疫人员在过年期间上门登记信息,自己看到他们的辛苦,抒写一种对客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如果学生关注自然,就可以写家里养的花草上,有一只小蜗牛来访,写自己和小蜗牛之间的故事,突出生活中的情趣。写作中要在适当的地方扣住题目或者关键词,只有文章紧扣题目,故事才有根,故事情节才能围绕着根来展开。
二、做好铺垫,让故事好看
故事不能一开始就让听众知道结局,讲故事时要善于“卖关子”,要想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制造悬念,要学会创造疑问、制造误会、妙用巧合等。有时候还可以运用一些欲扬先抑、倒叙、插叙等手法。下面我们以一考生的作文《其实,我不孤独》为例: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瓜果、猫狗、自然的热闹,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开头引用几句诗营造出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画面,“稚儿”“瓜”“柳棚”“细犬”这些意象富有农村特点,那里有夏日的热闹,那里却与“我”无关,小作者把这定义为一种“孤独”,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孤独呢?开头引用诗句,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引出“什么叫孤独”这一问题,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没有让人觉得作者是为写“孤独”而强说“孤独”。
那段时间,不知怎么了,我渐渐变得不太喜欢人际交往,亦厌恶到人群中去。从前的大课间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短暂却欢乐。之后,我开始讨厌它。因为这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归属在自己的团体里,去成绩好的战队,我为自己的分数感到害羞;归属八卦一族,我又不喜欢那些话题。只能坐在位置上,冷淡地看着这一切,等待着那个拯救我的铃声……
这里作者为了让故事好看,在蓄势,在铺垫,写自己的孤独。由于“我”成绩不好,归不到分数好的那一列聊天,但“我”也不屑于与成绩差的同学为伍,不喜欢与人交往,内心孤独无朋友,冷眼看世界。文章的题目是“不孤独”,但作者却先从孤独写起,这样形成的鲜明对比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交代故事必要的背景,让故事没有漏洞,再放大自己内心的孤独,为下文写自己的不孤独作做了铺垫,通过这样的铺垫让故事更紧密有条理,更具有吸引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考场写作文时便要写出波澜,而要写好波澜就要前有铺垫,后有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文章才好看。
三、抓住契机,让故事转折
人的转变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找到一个转变的理由,或者是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受到书中某句话的启发,亦可以是看到自然界或其他地方生命力顽强而受到启发,等等,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才能发生变化。故事转折之前也要有铺垫,故事的经过伴随着情节的层层递进才会出现转折。
如在扬州中考题《家里来了客人》中,一开始写社区的阿姨上门登记时,爷爷不理解,还和阿姨发生了争执,后来在看了新闻、听了爸爸说的危害后,爷爷主动报名去做志愿者。这里作者用新闻报道作铺垫,用爸爸讲危害而给爷爷启发,这就是爷爷思想转折的契机。接着继续看这位考生的作文:
我的班主任是个细心的老师,她很快就察觉到了我的异样。她轻轻抚着我额上被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发丝,目光里透着满是期望地说:“不想说话那就看看书吧。”我被她的温柔感动了,像是一艘漂泊不定的小船有了扬帆的方向,之后的每一个课间,我都会读喜欢的文字,偶尔与她温暖的目光碰撞时,仿佛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孤单了。
班主任充满期待的目光,看似平淡的话语中包含着理解和安慰,这比任何说理都更具深情。班主任把作者的内心朝着文学方向引导,让一段段文字陪伴着作者,故事从而向着“不孤独”的方向转折。有了文字的陪伴,“我”的内心还会孤独吗?小作者这里的转折写得非常顺畅自然,自己下课独自留在教室,当然会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班主任的一席话正是作者心态出现转机必备条件。
也只有读书,才能使我忘记身边的一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少年李白离乡不舍的情思,他不孤独吗?“花子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易安对丈夫的想念,她不孤独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对亡妻的追忆,他不孤独吗?每一块有文字的时光里,我的心有了宁静的港湾。
作者与书中三位看似孤独的诗人对话:李白离开家乡,一个人为前途奔波,他不孤独吗?李清照失去丈夫,孤苦伶仃,以泪洗面,她不孤独吗?苏轼一生坎坷,妻子早逝,他又遭受了人世间种种的不公,他不孤独吗?这三个诗人不孤独吗?作者制造疑问却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四、结尾点题,让故事出彩
故事收尾一定要照应前面的内容,这样故事才完整,前面有悬念,后面就应该有照应。一个成功的故事要呼应开头,首尾圆润,要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能给人启发,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在一个晚霞漫天的晚饭前,不知是我的魅力还是我手上书的魅力,前桌的女孩居然转过身来,露出她那甜甜的笑容说:我也喜欢这些诗呢!接连几天,也不断地有人凑过来。我们之间的话题开始多了。从诗歌谈到散文,谈到课堂,谈到老师……银铃般的笑声随着窗外的海棠花摇曳着。
班主任在班会上请我做读书心得。我依稀地记得那一天,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温暖,那样澄澈,很像那天班主任的眼睛。
我自信地讲着:李白离开故乡的时候不是孤独的,因为他有梦想;易安在思念丈夫的时候是不孤独的,因为他有守望;苏轼在妻子离开后是不孤独的,因为他有回忆……其实,我并不孤独,从老师望向我的那一刻,从我走进文字的那一刻,从同学们围过来的那一刻,也许从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刻……
掌声想起来了,掌声告诉我世界与我有关,其实我并不孤独……
文章首尾照应,开头写“孩童、瓜果、猫狗、自然的热闹,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结尾写“掌声想起来了,掌声告诉我世界与我有关,其实我并不孤独……”。故事到此,写得很完整,成功写出了“我”从“孤独”到“不孤独”的蜕变:手中书的魅力,前桌的女孩转过身,與我一起从诗歌谈到散文,从学生谈到老师,有这样的志同道合的同学,我还会孤独吗?班主任让我做读书心得,让我的长处得到发挥,让我有成就感,这样的生活,我还会孤独吗?我理解了李白因为有梦想才不孤独,易安因为有守望才不孤独,苏轼因为有回忆才不孤独。而“我”呢?这三个人不孤独的故事,正好与上文的例子相照应。而“我”因为有文字才不孤独,通过这样的演讲,也成功地扣住了文章题目中的“其实”两个字。
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其本质就是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精彩好看,是每个学生应做的功课。叙述的故事要具有真实性。真实并不等于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就怎样写,同一个故事,不一样的作者会写出很多不一样的细节。有的故事让人想听想看,有的故事,看了开头就没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喜欢虚构,比如“飞车救人”“外星人来了”等,让人看起来味同嚼蜡。考场作文时间短,要求高,考生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自己的故事呢?我想重点应该是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讲好自己的故事。
一、紧扣关键词,让故事有根
讲故事就要扣住题目来讲,不能天马行空,而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故事应该围绕的重点。
如在2020年扬州中考作文题《家里来了客人》中涉及的两个关键词:“家里”“客人”。写作时就要扣住这两个关键词,合情合理地写出自己的故事。“家里”是地点,是一个空间,所以写的故事要发生在这个空间里。对于“客人”这一关键词,考生就要考虑是什么样的客人,“我”和客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写作时一定要描写出和客人之间具体的互动,不能穿靴戴帽。
如果学生关注生活,便可以写防疫人员在过年期间上门登记信息,自己看到他们的辛苦,抒写一种对客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如果学生关注自然,就可以写家里养的花草上,有一只小蜗牛来访,写自己和小蜗牛之间的故事,突出生活中的情趣。写作中要在适当的地方扣住题目或者关键词,只有文章紧扣题目,故事才有根,故事情节才能围绕着根来展开。
二、做好铺垫,让故事好看
故事不能一开始就让听众知道结局,讲故事时要善于“卖关子”,要想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制造悬念,要学会创造疑问、制造误会、妙用巧合等。有时候还可以运用一些欲扬先抑、倒叙、插叙等手法。下面我们以一考生的作文《其实,我不孤独》为例: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瓜果、猫狗、自然的热闹,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开头引用几句诗营造出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画面,“稚儿”“瓜”“柳棚”“细犬”这些意象富有农村特点,那里有夏日的热闹,那里却与“我”无关,小作者把这定义为一种“孤独”,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孤独呢?开头引用诗句,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引出“什么叫孤独”这一问题,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没有让人觉得作者是为写“孤独”而强说“孤独”。
那段时间,不知怎么了,我渐渐变得不太喜欢人际交往,亦厌恶到人群中去。从前的大课间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短暂却欢乐。之后,我开始讨厌它。因为这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归属在自己的团体里,去成绩好的战队,我为自己的分数感到害羞;归属八卦一族,我又不喜欢那些话题。只能坐在位置上,冷淡地看着这一切,等待着那个拯救我的铃声……
这里作者为了让故事好看,在蓄势,在铺垫,写自己的孤独。由于“我”成绩不好,归不到分数好的那一列聊天,但“我”也不屑于与成绩差的同学为伍,不喜欢与人交往,内心孤独无朋友,冷眼看世界。文章的题目是“不孤独”,但作者却先从孤独写起,这样形成的鲜明对比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交代故事必要的背景,让故事没有漏洞,再放大自己内心的孤独,为下文写自己的不孤独作做了铺垫,通过这样的铺垫让故事更紧密有条理,更具有吸引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考场写作文时便要写出波澜,而要写好波澜就要前有铺垫,后有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文章才好看。
三、抓住契机,让故事转折
人的转变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找到一个转变的理由,或者是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受到书中某句话的启发,亦可以是看到自然界或其他地方生命力顽强而受到启发,等等,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才能发生变化。故事转折之前也要有铺垫,故事的经过伴随着情节的层层递进才会出现转折。
如在扬州中考题《家里来了客人》中,一开始写社区的阿姨上门登记时,爷爷不理解,还和阿姨发生了争执,后来在看了新闻、听了爸爸说的危害后,爷爷主动报名去做志愿者。这里作者用新闻报道作铺垫,用爸爸讲危害而给爷爷启发,这就是爷爷思想转折的契机。接着继续看这位考生的作文:
我的班主任是个细心的老师,她很快就察觉到了我的异样。她轻轻抚着我额上被风吹得有些凌乱的发丝,目光里透着满是期望地说:“不想说话那就看看书吧。”我被她的温柔感动了,像是一艘漂泊不定的小船有了扬帆的方向,之后的每一个课间,我都会读喜欢的文字,偶尔与她温暖的目光碰撞时,仿佛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孤单了。
班主任充满期待的目光,看似平淡的话语中包含着理解和安慰,这比任何说理都更具深情。班主任把作者的内心朝着文学方向引导,让一段段文字陪伴着作者,故事从而向着“不孤独”的方向转折。有了文字的陪伴,“我”的内心还会孤独吗?小作者这里的转折写得非常顺畅自然,自己下课独自留在教室,当然会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班主任的一席话正是作者心态出现转机必备条件。
也只有读书,才能使我忘记身边的一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少年李白离乡不舍的情思,他不孤独吗?“花子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易安对丈夫的想念,她不孤独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对亡妻的追忆,他不孤独吗?每一块有文字的时光里,我的心有了宁静的港湾。
作者与书中三位看似孤独的诗人对话:李白离开家乡,一个人为前途奔波,他不孤独吗?李清照失去丈夫,孤苦伶仃,以泪洗面,她不孤独吗?苏轼一生坎坷,妻子早逝,他又遭受了人世间种种的不公,他不孤独吗?这三个诗人不孤独吗?作者制造疑问却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四、结尾点题,让故事出彩
故事收尾一定要照应前面的内容,这样故事才完整,前面有悬念,后面就应该有照应。一个成功的故事要呼应开头,首尾圆润,要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能给人启发,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在一个晚霞漫天的晚饭前,不知是我的魅力还是我手上书的魅力,前桌的女孩居然转过身来,露出她那甜甜的笑容说:我也喜欢这些诗呢!接连几天,也不断地有人凑过来。我们之间的话题开始多了。从诗歌谈到散文,谈到课堂,谈到老师……银铃般的笑声随着窗外的海棠花摇曳着。
班主任在班会上请我做读书心得。我依稀地记得那一天,台下的一双双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温暖,那样澄澈,很像那天班主任的眼睛。
我自信地讲着:李白离开故乡的时候不是孤独的,因为他有梦想;易安在思念丈夫的时候是不孤独的,因为他有守望;苏轼在妻子离开后是不孤独的,因为他有回忆……其实,我并不孤独,从老师望向我的那一刻,从我走进文字的那一刻,从同学们围过来的那一刻,也许从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刻……
掌声想起来了,掌声告诉我世界与我有关,其实我并不孤独……
文章首尾照应,开头写“孩童、瓜果、猫狗、自然的热闹,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结尾写“掌声想起来了,掌声告诉我世界与我有关,其实我并不孤独……”。故事到此,写得很完整,成功写出了“我”从“孤独”到“不孤独”的蜕变:手中书的魅力,前桌的女孩转过身,與我一起从诗歌谈到散文,从学生谈到老师,有这样的志同道合的同学,我还会孤独吗?班主任让我做读书心得,让我的长处得到发挥,让我有成就感,这样的生活,我还会孤独吗?我理解了李白因为有梦想才不孤独,易安因为有守望才不孤独,苏轼因为有回忆才不孤独。而“我”呢?这三个人不孤独的故事,正好与上文的例子相照应。而“我”因为有文字才不孤独,通过这样的演讲,也成功地扣住了文章题目中的“其实”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