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激发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讲:我认真、仔细地备课,辛辛苦苦地上课,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却不佳。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思想品德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感知新的课文,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二)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时,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开朗,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从而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自立的表现。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就对“能力”提出了疑问,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哪来课堂上精彩的辩论?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巧设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一般在新课开始创设,贯穿整个课堂为妙,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开端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融入情境氛围中。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选择导语十分重要,导语的内容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生活事例﹑恰当的比喻等。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妙趣横生的导入,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三、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课堂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精彩。
四、设疑展示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设疑提问要有价值;2.设疑提问要准确;3.设疑提问要灵活;4.设疑质疑要适时。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已经没有了上课打哈欠、伸懒腰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上课兴致高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畅谈自己的观点、感悟的局面。许多学生说,上思想品德课是一种享受。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讲:我认真、仔细地备课,辛辛苦苦地上课,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却不佳。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思想品德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感知新的课文,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有目的的自学活动。
(二)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时,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开朗,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从而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自立的表现。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就对“能力”提出了疑问,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哪来课堂上精彩的辩论?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巧设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一般在新课开始创设,贯穿整个课堂为妙,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开端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融入情境氛围中。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选择导语十分重要,导语的内容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生活事例﹑恰当的比喻等。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妙趣横生的导入,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三、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课堂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精彩。
四、设疑展示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设疑提问要有价值;2.设疑提问要准确;3.设疑提问要灵活;4.设疑质疑要适时。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已经没有了上课打哈欠、伸懒腰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上课兴致高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畅谈自己的观点、感悟的局面。许多学生说,上思想品德课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