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其去求知、开智、立德、审美、修身、养性,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深广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科学施教。
一、熏陶感染,给学生一个绚丽多彩的语文底色
常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语文老师更应该是普罗米修斯,把文学和美学的火种拿来点燃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一生都被文学和美学的火焰照耀着温暖着;或者作一个向导,把学生带到文学的圣殿,轻轻推开那扇门,让文学和美学的光芒照亮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他们就会像饥饿的人看见面包,会像小苗沐浴到甘霖——如能这样,还需要我们去催促他们亲近语文的脚步吗?
1.品德感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惟有品端行正才能让学生信服。人品决定学品,一个品端行正、学识渊博的教师,就能带出一大批品德良好、学识高深的弟子。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也。
2.文气感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装不出来的,你一站上讲台,举手投足,只言片语,便能显露斯文。儒雅的文气可以折服人,可以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是也。
3.个性感染。有个性魅力的教师,便能带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学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4.习惯感染。教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习惯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在其感染下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二、激励引导,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语文教学应少说教多引导。除了一些客观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外,思想情感的体验、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情景的想象等都是主观性极强的,无法统一,无法绝对。有些诗歌和美文,学生自己感受比听教师解说更有效,不管教师怎样精彩的解说,比之原文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教师一再叨叨,可能适得其反。语文教学,过细的剖析,极易破坏意境,断章取义,甚至偏离主题,所以曾有人说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是血淋淋的生物解剖。
有人戏言“勤教师”带出的是“懒学生”,“懒教师”才能带出“勤学生”。因为那些“懒教师”“懒”于越俎代庖,便授生以渔,“懒”于做学生的拐杖,便让其自由飞翔,所以才带出了许多爱学、会学的勤学生。
1.方向引导。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可对语文教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对于普及文学名著的确起到了作用,然而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四大文学名著均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许多人再也不愿意读那厚厚的原著了。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读原著,怎么去还原与再创造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怎么去感受那复杂细腻的情感?怎么去领会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怎么去认识它深遂厚重的文化底蕴?
再有,现今流行的一些低俗读物,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如果说读一部文学名著,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那么读这些庸俗、粗劣的文字,岂不是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小人交谈,这样的阅读害人不浅。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让学生明辨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引导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惟美之路。让他们读《老子》《庄子》《易经》,认识深沉的智慧与超然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读《论语》《歌德谈话录》,了解大师们怎样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上,为我们撒播智慧的种子;让他们读一些平凡的小故事、短文章,使干涸的心田得到智慧的滋润。通过阅读好书,让学生心灵变得宁静而高尚,人格得到提升和重塑,精神之树在阅读的土壤中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2.学法引导。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参与、吸纳吞吐的过程,当一个旁观者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电影电视给一千个观众的是一个哈姆雷特,而阅读却能给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参与的魅力;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有哪个不是读了一肚子的好文章?当然,也有学生很爱看书,而且看的是好的作品,那为什么他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呢?这是因为他们只停留在泛读阶段,虽读书不懈,但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为了满足那一点好奇心,关心的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最终的结局如何。中学生读书应该上升到学习研读阶段,要情感融入,审美介入,思维注入,精神投入。主动参与,不断吸取,运用“拿来主义”,吸收精华,充实自己,这就是“吞”;然后情随之而动,意随之而生,思想充实,精神凝聚,这就是“酝”;从而思维活泛,思想澎湃,胸中不平,发而为文,这就是“吐”。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文学“内功”便日益增进,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如上所述,固根本,培元气,一旦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洁厚实的文学与美学精神根基,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自然会很快提升;语文教学会变得轻松愉悦,和谐融洽,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成都树德中学)
一、熏陶感染,给学生一个绚丽多彩的语文底色
常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其实语文老师更应该是普罗米修斯,把文学和美学的火种拿来点燃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一生都被文学和美学的火焰照耀着温暖着;或者作一个向导,把学生带到文学的圣殿,轻轻推开那扇门,让文学和美学的光芒照亮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他们就会像饥饿的人看见面包,会像小苗沐浴到甘霖——如能这样,还需要我们去催促他们亲近语文的脚步吗?
1.品德感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惟有品端行正才能让学生信服。人品决定学品,一个品端行正、学识渊博的教师,就能带出一大批品德良好、学识高深的弟子。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也。
2.文气感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装不出来的,你一站上讲台,举手投足,只言片语,便能显露斯文。儒雅的文气可以折服人,可以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是也。
3.个性感染。有个性魅力的教师,便能带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学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4.习惯感染。教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习惯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在其感染下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二、激励引导,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语文教学应少说教多引导。除了一些客观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外,思想情感的体验、文学形象的再现、文学情景的想象等都是主观性极强的,无法统一,无法绝对。有些诗歌和美文,学生自己感受比听教师解说更有效,不管教师怎样精彩的解说,比之原文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教师一再叨叨,可能适得其反。语文教学,过细的剖析,极易破坏意境,断章取义,甚至偏离主题,所以曾有人说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是血淋淋的生物解剖。
有人戏言“勤教师”带出的是“懒学生”,“懒教师”才能带出“勤学生”。因为那些“懒教师”“懒”于越俎代庖,便授生以渔,“懒”于做学生的拐杖,便让其自由飞翔,所以才带出了许多爱学、会学的勤学生。
1.方向引导。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可对语文教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对于普及文学名著的确起到了作用,然而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四大文学名著均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许多人再也不愿意读那厚厚的原著了。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读原著,怎么去还原与再创造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怎么去感受那复杂细腻的情感?怎么去领会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怎么去认识它深遂厚重的文化底蕴?
再有,现今流行的一些低俗读物,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如果说读一部文学名著,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那么读这些庸俗、粗劣的文字,岂不是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小人交谈,这样的阅读害人不浅。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让学生明辨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引导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惟美之路。让他们读《老子》《庄子》《易经》,认识深沉的智慧与超然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读《论语》《歌德谈话录》,了解大师们怎样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上,为我们撒播智慧的种子;让他们读一些平凡的小故事、短文章,使干涸的心田得到智慧的滋润。通过阅读好书,让学生心灵变得宁静而高尚,人格得到提升和重塑,精神之树在阅读的土壤中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2.学法引导。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参与、吸纳吞吐的过程,当一个旁观者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电影电视给一千个观众的是一个哈姆雷特,而阅读却能给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参与的魅力;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有哪个不是读了一肚子的好文章?当然,也有学生很爱看书,而且看的是好的作品,那为什么他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呢?这是因为他们只停留在泛读阶段,虽读书不懈,但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为了满足那一点好奇心,关心的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最终的结局如何。中学生读书应该上升到学习研读阶段,要情感融入,审美介入,思维注入,精神投入。主动参与,不断吸取,运用“拿来主义”,吸收精华,充实自己,这就是“吞”;然后情随之而动,意随之而生,思想充实,精神凝聚,这就是“酝”;从而思维活泛,思想澎湃,胸中不平,发而为文,这就是“吐”。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文学“内功”便日益增进,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如上所述,固根本,培元气,一旦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洁厚实的文学与美学精神根基,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自然会很快提升;语文教学会变得轻松愉悦,和谐融洽,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成都树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