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让学生走进课文,潜心阅读文本,才能内化感悟;大胆的讨论交流之后,感悟才有了外化的渠道;即时课堂写作,又再次强化了学生的感悟,这样阅读教学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关键词:语言感悟能力 文本阅读 讨论交流 课堂写作
一、潜心阅读文本,内化感悟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的方法论述中曾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读”,一定要落到实处,是学生发自内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根据不同阅读实践目的,读书的形式可设计多样: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教科书编者产生深层次的对话。
教学《狼和鹿》一文时,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凯巴伯森林景色的句子,想象文字描寫的画面,读好句子。在交流环节中,学生都将目光聚集在文章开篇描绘的“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这一句,也都能结合画面想象,竞相读出自己的感受,但对第3自然段“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一句所描绘的景象,顾及的同学就明显少了。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对比读书:是啊,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如此之美,可是一百多年过去后呢?森林的美景依旧吗?学生们若有所思,于是趁势要求学生再次潜心读课文,学生们有了抓手,很快就找出了凯巴伯森林景色的变化,交流也明显活跃了起来。可见,并不能说学生不会感悟,只是暂时的一层迷雾遮住了他们明亮的眼睛,而挑破这层迷雾的利器恰恰就是——读书,可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十分有道理的。
二、大胆讨论交流,外化感悟
读懂了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感悟具体明确地表达出来这则是一个外化感悟的过程。同样,我们必须将这一过程高度地重视起来。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带领学生一起去体会汤姆钓上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此时,学生都把自己想象了成了手中握着这条大鲈鱼的汤姆,读起书来特别带劲。就在这时,爸爸低沉的声音响起来:“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此时,学生们中间出现了异样的声音,是呀,“为什么?”“……”爸爸有爸爸的理由,汤姆亦有汤姆的想法。于是有的同学认为可以不放,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这条鱼必须放,且都各有依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我将认为鱼可以不放的学生分成一组,必须要放的同学分为二组,两组同学在课堂展开激烈的辩论:一组同学抓关键点说服爸爸,“四周空无一人,就算不放也并无人知晓。”说得不无道理,接着又补充道“这条鱼如此难得,放了多可惜呀!”另一生马上接到“是啊,是啊,大不了下不为例。”近乎哀求的语气,的确有几分说服力,但二组同学据理力争,认为这鱼必须放,“不管有没有看见,这鱼都要放,因为我们必须遵守规定!”接着列举了生活中常见却又值得大伙深思的事例,如过马路、未经别人同意想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一组同学听了不由得点头默许,最终,在大家的尽情辩论中,同学们一致认为这鱼还是必须要放!
三、即时课堂写作,强化感悟
学生读了,也讨论交流了,是否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戛然而止了呢?我觉得不是,当下,多数的教师将课文挖得太深太细,课堂上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精彩不断,于是40分钟的课堂被老师全数占尽。如果能将写作的方法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并能当堂练笔,那是不是效果要好得多呢。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注重语言运用,同时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执教《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海底动物特点时不忘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并不失时机地出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写作方法加以指导,启发写作注意点,接着播放一段展示海底其他动物活动特点的直观录像,待学生欣赏完,请学生选择录像中一种令自己印象刻的动物,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出它的活动特点,由于指导到位,且在课堂内动笔、评讲,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们有法可依,纷纷有话说,有内容写,于是一个个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跃然于孩子们的笔下。有效地将课堂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必然是教好习作的最佳路径,也终将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一剂良药。
高效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相信高效的阅读教学一定会在教学的百花园地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牛卫红.论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肖玉玲.通过阅读教学训练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学周刊,2011,(02).
关键词:语言感悟能力 文本阅读 讨论交流 课堂写作
一、潜心阅读文本,内化感悟
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的方法论述中曾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读”,一定要落到实处,是学生发自内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根据不同阅读实践目的,读书的形式可设计多样: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教科书编者产生深层次的对话。
教学《狼和鹿》一文时,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凯巴伯森林景色的句子,想象文字描寫的画面,读好句子。在交流环节中,学生都将目光聚集在文章开篇描绘的“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这一句,也都能结合画面想象,竞相读出自己的感受,但对第3自然段“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这一句所描绘的景象,顾及的同学就明显少了。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对比读书:是啊,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如此之美,可是一百多年过去后呢?森林的美景依旧吗?学生们若有所思,于是趁势要求学生再次潜心读课文,学生们有了抓手,很快就找出了凯巴伯森林景色的变化,交流也明显活跃了起来。可见,并不能说学生不会感悟,只是暂时的一层迷雾遮住了他们明亮的眼睛,而挑破这层迷雾的利器恰恰就是——读书,可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十分有道理的。
二、大胆讨论交流,外化感悟
读懂了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感悟具体明确地表达出来这则是一个外化感悟的过程。同样,我们必须将这一过程高度地重视起来。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带领学生一起去体会汤姆钓上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此时,学生都把自己想象了成了手中握着这条大鲈鱼的汤姆,读起书来特别带劲。就在这时,爸爸低沉的声音响起来:“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此时,学生们中间出现了异样的声音,是呀,“为什么?”“……”爸爸有爸爸的理由,汤姆亦有汤姆的想法。于是有的同学认为可以不放,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这条鱼必须放,且都各有依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我将认为鱼可以不放的学生分成一组,必须要放的同学分为二组,两组同学在课堂展开激烈的辩论:一组同学抓关键点说服爸爸,“四周空无一人,就算不放也并无人知晓。”说得不无道理,接着又补充道“这条鱼如此难得,放了多可惜呀!”另一生马上接到“是啊,是啊,大不了下不为例。”近乎哀求的语气,的确有几分说服力,但二组同学据理力争,认为这鱼必须放,“不管有没有看见,这鱼都要放,因为我们必须遵守规定!”接着列举了生活中常见却又值得大伙深思的事例,如过马路、未经别人同意想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一组同学听了不由得点头默许,最终,在大家的尽情辩论中,同学们一致认为这鱼还是必须要放!
三、即时课堂写作,强化感悟
学生读了,也讨论交流了,是否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戛然而止了呢?我觉得不是,当下,多数的教师将课文挖得太深太细,课堂上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精彩不断,于是40分钟的课堂被老师全数占尽。如果能将写作的方法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并能当堂练笔,那是不是效果要好得多呢。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注重语言运用,同时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执教《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海底动物特点时不忘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并不失时机地出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一系列写作方法加以指导,启发写作注意点,接着播放一段展示海底其他动物活动特点的直观录像,待学生欣赏完,请学生选择录像中一种令自己印象刻的动物,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出它的活动特点,由于指导到位,且在课堂内动笔、评讲,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们有法可依,纷纷有话说,有内容写,于是一个个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跃然于孩子们的笔下。有效地将课堂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必然是教好习作的最佳路径,也终将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一剂良药。
高效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相信高效的阅读教学一定会在教学的百花园地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牛卫红.论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肖玉玲.通过阅读教学训练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学周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