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下面结合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二。
1 提供生活数学信息,培养应用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理由,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诱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时,圆柱的表面积已经学过,要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正好我们学校门口新建了喷泉池,可以以之为例来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我对同学们说,我们学校的门口的喷泉池马上就要建好了,我们来帮学校计算一些数据吧。学生听说给学校帮忙,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出示不足:学校门口的喷泉池规格如下:底面外直径12米,高0.4米,池壁厚度0.3米。
(1)这个喷泉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喷泉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米?
(3)正常使用后,喷泉池内的水只需占到池深的五分之二,实际需要多少立方米水?
(4)喷泉开放时,每天要损耗掉池内水的二十分之一,要保持水的正常状态,每天要往池内补充多少水?
(5)计划用20cm×10cm的长方形瓷砖贴喷泉池的内外壁,用10cm×10cm的正方形瓷贴喷泉池的底面和壁顶,算一算,大约各需要多少块瓷砖?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不足中复习了旧知识,对于计算喷泉池的容积充满了好奇。我带领学生在对实际不足的解决中学习新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2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培养应用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应用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是应用之地,时时是应用之机”的意识。
例如:在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理由,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且车轮轴心在这个圆的圆心上呢?这些理由,便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3 收集运用事例,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讓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 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理由,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和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从而不断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理由:“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理由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理由。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教学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理由转化为数学理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深刻地理解,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在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补充,调整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红旗小学)
1 提供生活数学信息,培养应用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理由,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诱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时,圆柱的表面积已经学过,要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正好我们学校门口新建了喷泉池,可以以之为例来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我对同学们说,我们学校的门口的喷泉池马上就要建好了,我们来帮学校计算一些数据吧。学生听说给学校帮忙,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出示不足:学校门口的喷泉池规格如下:底面外直径12米,高0.4米,池壁厚度0.3米。
(1)这个喷泉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喷泉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米?
(3)正常使用后,喷泉池内的水只需占到池深的五分之二,实际需要多少立方米水?
(4)喷泉开放时,每天要损耗掉池内水的二十分之一,要保持水的正常状态,每天要往池内补充多少水?
(5)计划用20cm×10cm的长方形瓷砖贴喷泉池的内外壁,用10cm×10cm的正方形瓷贴喷泉池的底面和壁顶,算一算,大约各需要多少块瓷砖?
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不足中复习了旧知识,对于计算喷泉池的容积充满了好奇。我带领学生在对实际不足的解决中学习新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2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培养应用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应用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是应用之地,时时是应用之机”的意识。
例如:在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理由,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且车轮轴心在这个圆的圆心上呢?这些理由,便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3 收集运用事例,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讓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 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理由,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和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从而不断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理由:“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理由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理由。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教学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理由转化为数学理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深刻地理解,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还要加强课外实践。在教学之余,教师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补充,调整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红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