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中,两个人的骄傲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15日,作家叶永烈去世。他的一生,除了留下3500万字的巨著,还有一个一生一世的爱情故事。

两颗心靠在一起


  1962年暑假,22岁的叶永烈从北京大学回到久别的家,此行,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相亲。尽管大学期间,他已经出版了科学小品《碳的一家》,而且还是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可是做过银行行长的父亲在反右运动中蒙尘,原本殷实的家庭一贫如洗,爱情也与他无缘。但这一次,他遇到了此生最钟爱的人。
  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叶永烈见到了表姐的学生杨惠芬。白衬衫,蓝长裤,一双大眼睛格外明亮,他很中意。杨惠芬也同样对他一见钟情,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方脸盘,宽前额,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是她倾慕的标准大学生模样。他看上去是那样腼腆、随和,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他们不仅同龄,还同为天涯沦落人。她的父亲是书法家,在民国政府当过官。因出身不好,她无法跨进大学校门,高中毕业后在一所中学当俄语教师。
  没有任何爱情宣言,两颗心靠在了一起。告别时,她送给他一张照片。
  再见面时,叶永烈带来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捧着那套崭新的书,杨惠芬激动万分。别说繁重的功课之余坚持写作的毅力,光是学问这一点,就足够让她佩服。要知道,写此书时,叶永烈才20岁。
  在公园,他们拾阶而上,边走边聊。叶永烈谈学习,谈写作,谈爱好,谈到他因为买不起火车票,连续三年寒暑假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度过时,杨惠芬眼前不断闪现出一个勤奋、刻苦的身影。两人并排坐在山顶的石凳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两人有共同的灵魂


  一年后,叶永烈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回到温州,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房是只有6平方米的隔间,一扇朝西的小窗,能望见星斗,温馨又浪漫。
  婚后不久,叶永烈前往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报到。上船前,他拉着杨惠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分别的日子漫长又痛苦,只能靠“两地书”互诉衷肠。终于盼到寒假到来,从未出过远门的杨惠芬,急着去上海与他团聚。乘汽车,转火车,一路颠簸十几个小时,因为兴奋,丝毫不觉旅途劳顿。在他租住的小阁楼里,他们约定,争取早日在一起。
  然而,没有上海户口,调动几无可能。为了相聚,杨惠芬选择背水一战——辞职。她相信,只要在一起,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到上海后,暂时没有工作,她就翻译俄语资料,为他写《化学元素漫话》提供素材。那一时期,他在《新民晚报》连载的《元素小传》,就是他们共同创作的。
  为了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杨惠芬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半年后,愿望终于实现。因为已经倾尽所有,第一个月,他们只能睡在地板上。12平方米的“寒窑”,在他们看来,却是最温馨的港湾。
  好消息终于传来,杨惠芬的户口和工作相继解决。在讲究时髦的大上海,她依旧梳着两条大辫子、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走上讲台。住在闷罐一样的小屋里,她帮他抄稿、描图,挥汗如雨,“相处越久,相知越深,相爱弥笃,两个人仿佛有一个共同的灵魂”。
  1967年,小家庭迎來新的生命。可是,《十万个为什么》被批成“大毒草”,不久,叶永烈被下放干校种水稻。消息传遍了杨惠芬所在的学校,她顶着白眼和歧视,照常去上课,她相信他没有错。
  艰难的生活里,叶永烈苦中作乐,从干校回来休假时,他总会用一辆旧自行车带着杨惠芬和儿子出游。经济拮据,他学着为妻儿做衣服、做鞋、做点心,任凭窗外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小屋里总是充满笑声。在最困苦的年月,杨惠芬在日记里写下《充满爱的家》。

长相知,共白头


  在干校3年后,叶永烈被调回上海。白天,他满身泥巴挖防空洞,晚上偷偷拿起笔重操旧业。尽管经济紧张,但杨惠芬买的最多的,是叶永烈用的稿纸、资料,她安慰他:“你不抽烟、不喝酒,这些花费比烟、酒值得!”
  1973年,抽屉里的书稿又开始出版了,虽然那时取消了稿费制度,但杨惠芬依然很兴奋。她摸着新书,喃喃地说:“终于又出书了!”在夏热冬凉的斗室里,她继续为他抄稿子,3年时间,他马不停蹄出了10本书,其中包括超级畅销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她的心血。结婚20周年时,叶永烈为妻子写了一首《长相知》:“长相知,不相疑。你信我,我信你。长相知,不相疑。同携手,求真理。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终如一。”
  生活走上正轨,叶永烈放弃电影导演的工作,成为专业作家,主攻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采访需要四处奔波,杨惠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她照料老人,抚育孩子,不仅承揽家中种种杂务,还是他创作上的得力助手。
  他出门在外,她把收到的书信细细分类,以便他一回家就能处理紧急信件;旅途中,他随手写在纸上的日记,她都会工整地帮他抄录在日记本上;发表的作品剪贴、装订,照片、底片分类归纳,她还学会了装卸录音磁带,并在磁带上细心地标明内容、采访年月,为他查询节省时间。
  家是一片安定的绿洲,有了稳固的后方,叶永烈全神贯注于方格纸之中,一系列重量级人物传记相继出版后,他不仅获得党史专家们的认可,还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并收录进美国《世界名人录》。
  “日日著作无虚度”,由于用眼过度,叶永烈的左眼视网膜剥落,几乎完全丧失了视力,无奈学着用电脑写作。杨惠芬第一时间学会打字,只要一有空,她就帮叶永烈敲敲打打,被他笑称“男女双打”。她还是他的第一读者、评论员、校对员,对他的创作颇有影响。《科学家的爱情》一文在报纸发表后,他小心翼翼地剪下来,在上面写了一行字:“谨以此文赠给惠芬。”
  在他心中,她不仅是伟大的妻子,还是最亲密的爱人,每当她充满热情朗读他的作品,每当他听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大的地方”的歌声,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有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
  而她亦以他为荣,在长诗《他是谁》中,她历数他一生的成就,并在结尾处骄傲地说:“他是谁?就是我的夫君叶永烈!”他创作3500万字的背后,离不开她数十年的默默付出。
  携手度过金婚,华发滋生,容颜不再,唯一不变的,是珍贵的爱情。他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少女彩照,明亮的大眼睛,两条粗黑的辫子上,扎着红色的蝴蝶结,那是她送给他的第一张照片。
  晚霞美丽动人,钻石婚令人向往。可是,叶永烈却先走了。唯有相伴半世纪的一对国画条屏上,藤树仍相缠,一对白头翁还在讲述着恒久远、永流传的爱情故事。
  编辑 周晓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编辑手记:  接受采访时,江苏淮安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梅刚从云南考察回来。面对《莫愁》,她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于果蔬种植合作社发展的乐观和自信。几年前,《莫愁》与李建梅有过一场对话,那时候的她正尝试着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展到电商领域。如今,在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下,李建梅不但自我钻研农业技术,增产增收,还帶动了更多的村民一起奔向小康。李建梅  在农产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李建梅深
期刊
“我们希望慧创计画是一个由多个小立方体组成的魔方,每个小立方体代表着一项创意技能。魔方每转动一次,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传递出温度、温暖和情感。”“慧创计画”是《莫愁》杂志近年来孵化的设计工作室。这个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设计工作室,也是《莫愁》35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莫愁》不断转型,具备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滋养了多位优秀平面设计师。  慧创计画设计团队
期刊
17岁辍学北漂,一年后就给当时的中国首富刘永好上过课,19岁当董事长,21岁成为企业咨询界的翘楚,34岁转型担任《罗辑思维》CEO,并创办得到App。“脱不花”李天田的经历被无数职场人士艳羡,但她自己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这是有心人的世界  1996年夏天,17岁的山东临沂姑娘李天田奔赴北京补习英语,准备半年后去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留学。初到北京,每天的见闻都让她感到无比新奇,仿
期刊
编辑手记:  虽然已时隔11年,但邹英姿依然像当年那般端庄典雅,她说:“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也是我在刺绣艺术上自我革新、不断突破的40多年。”从技艺传承到守正出奇邹英姿  “刺绣对我来说,就像一种与生俱来的注定。”一句吴侬软语从邹英姿口中道出了传统绣娘的命运。过去,在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旧称镇湖镇),孩童手捏绣花针就像别处孩子拿筷子一样寻常。刺绣是女红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地女
期刊
《莫愁》之于我,恰如发小。  30多年前,我有个文学梦,看到所有期刊都觉得亲切,《莫愁》就是在那时候施施然走进众多“文青”的视野。尽管那时候她刚刚创刊,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期刊,但她的文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读起来恰如春风扑面,似曾相识。  南京人历来对“莫愁”情有独钟,因为“莫愁女”带给这座城市许多婉约的烟水气。不管莫愁姑娘来自何方,南京人心里早就认定她就是江南女子,是南京的女儿。《莫愁
期刊
郑法娣  早晨8点,江苏宜兴市景舟路两边大大小小的紫砂铺子里,早起的手艺人静静地劳作。整条街朦朦胧胧地睡着,唯一静中取闹处,便是坐落于12号的宜兴市紫砂小学。几辆黄色的校车停在门口,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和门口那抹黄一样明晃晃的。听得痴了,仿佛看见一颗颗种子正吮吸着养分拼命生长,在郑法娣俯身耕耘了20年的土地上。在门卫处办公的校长  在当地妇联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宜兴紫砂小学,却发现校长郑
期刊
岁月荏苒,我和《莫愁》相识近30年了。  记得上初中时,常到父亲单位的图书室看《莫愁》杂志。《莫愁》上有重大题材的揭秘报道、辉煌历史的借鉴回顾、社会热点的慧眼透视等,许多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世界小姐的市长梦》《那个弃婴成了作家》等。多彩的“看世界”栏目让人领略海外人生,异域风情拓宽视野,读来不仅长见识,也长智慧。阅读《莫愁》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想《莫愁》杂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就是给人
期刊
光阴似箭,《莫愁》已35岁,回忆当年初创的日子,有苦涩、有甜蜜、有感动……品味人生的青橄榄,笑看散落的一地芳华。  《莫愁》当年的办刊宗旨是为广大城乡妇女排忧解难,于是在杂志上开设了“莫愁信箱”栏目,虚拟了“莫愁大姐”与读者交流互动。  老总编让我当“莫愁大姐”。大姐是什么形象?温柔、宽厚、善良、真诚,可以信赖,可以托付,我恐怕不行。老总编却说:“我看你行,在干中学、学中干嘛!”我考虑了两天勉强答
期刊
私教言行出格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周娜,平时酷爱健身。2017年10月初,周娜与今橡健身会所签订了《私教课程购买协议书》,约定购买私人教练课程,课时为40节,金额为12800元,有效期为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9月29日,该份健身会员服务合同上盖有“预售卡种不转不退,口头承诺无效”的公章。  周娜在接受鲁洵私教的过程中,会所新聘请的私教李响多次找她推销筋膜拉伸课程。据李响介绍,筋膜拉伸放
期刊
玲子与艾克是大家公认的模范夫妻,结婚15年,依旧甜蜜如初。身边的姐妹们十分羡慕,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十几年如一日的。  玲子与艾克是大学同学,大一的时候,艾克在联谊舞会上第一次见到玲子,一见钟情,并展开猛烈的追求。知道玲子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艾克就去学习吉他,然后弹给她听。玲子是四川人,喜欢吃辣,从不吃辣的艾克开始陪她一起吃辣。  艾克是化学专业的,经常要待在实验室里,但还是会抽出时间陪玲子散步、谈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