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英姿,站在泥土里的苏绣大师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手记:
  虽然已时隔11年,但邹英姿依然像当年那般端庄典雅,她说:“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也是我在刺绣艺术上自我革新、不断突破的40多年。”

从技艺传承到守正出奇

邹英姿

  “刺绣对我来说,就像一种与生俱来的注定。”一句吴侬软语从邹英姿口中道出了传统绣娘的命运。过去,在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旧称镇湖镇),孩童手捏绣花针就像别处孩子拿筷子一样寻常。刺绣是女红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当地女子傍身养家的技艺。
  在邹英姿的儿时记忆里,刺绣是母亲用绣花针给她画下的一幅幅生活场景,无论是戏耍螳螂的小猫,还是躲在莲叶下的小金鱼,亦或是母亲坐在初冬阳光里纳鞋底的密集针脚,刺绣对她来说就是生活。
  6岁开始,邹英姿就拿起了绣花针,随母亲学习刺绣。母亲对她极为严格,“我的童年是在绣架前度过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嬉戏,她只能一边偷看母亲的眼神,一边着急完成母亲给她留的刺绣作业。小学三年级时,她绣的作品竟然在全市获了奖。这时,她开始理解得到与付出之间的等量互换。
  中学毕业后,邹英姿专门去刺绣大师王祖识家中学艺。勤学加苦练,也许还有与生俱来的天赋,20岁出头的她很快有了自己的绣馆。但命运似乎总是不愿意讓人轻易成功,1997年,邹英姿感染了病毒性角膜炎,不得不放下绣针,暂别绣架。治疗期间,她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书法、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门类,充实自己,为今后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邹英姿再次坐在绣架前时,她意识到,传统技艺不能简单地继承,而要继续创新。许久以来,苏绣因为丝线折光的原因,让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受到局限,绣出来的作品容易反光。大多数绣娘都会“反其道而行之”地利用这种折光效果,来展现苏绣的精美。不过,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苏绣对光线的敏感。“此类绣作看实物还可以,拍成照片后就显得平淡无奇,与原作的视觉效果差距太大。这样不仅不利于市场推广,还容易被人误读,以为苏绣就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邹英姿努力了多年,直到2006年,她决定绣一幅素描画给母亲,尝试了乱针、平针等多种针法,都觉得不满意。这时,她突然想起儿时母亲为家人纳千层鞋底时的情景,旋即想到了“打籽绣”般以点带面的手法,通过一个个小点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纳鞋底的针脚短而密,所以我缩短了针脚,这样丝线对光的敏感度便大大减弱,也解决了刺绣作品光影变化不定的问题。”这种创新就是“邹氏滴滴绣”针法,后来还成为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之所以叫‘滴滴针法’,我想用它表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从分针引线到以心绣意


  随后几年,邹英姿不断改进针法。她说:“我要把自己心中最温情的一面挖掘出来,刺绣才会有温度。”以心绣意是她对刺绣艺术的最高追求。多年后,当邹英姿用“滴滴绣针法”将中国敦煌壁画、佛造像的高古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时,赢得了无数的惊叹和赞誉。在她的手里,苏绣仿佛没有表现力的限制,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着她的理想——绣出一个深情的世界。
  2020年年初,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地抗击疫情期间,邹英姿绣制了作品《油菜花开》。整个画面色彩明艳、充满希望,按她当时的想法,她要为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人们绣出一片春光。但用这样一幅风景题材的绣作来表现伟大的全民战疫,她总觉得还不够。
  经过数日的冥思苦想,一道灵感终于来临:把“我”绣制白衣勇士救治病人图景的创作过程,艺术地再现于苏绣作品之中。邹英姿迅速请助手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然后以针当笔,对着自拍照开始了二度创作。
  在这幅题为《牵心》的绣作里,白衣战士抬着担架救治病人的场景,用乱针绣,绣出一种风风火火的速度感;而正在绣下这场景的“我”,用滴滴绣,绣出沉静、肃穆和谦卑感;隶书写就的题词,用平针绣,如碑刻般沉稳、坚硬,是一种对历史的书写……动和静,前方和后方,微观和宏观,现实与历史,针法运用各有不同,把苏绣针法的不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没有前线的‘能者竭力’,我怎能坐在家里安心刺绣?他们太伟大了,值得我一针一线绣下来,绣到我心里去。”邹英姿动情地说。

从工艺大师到为绣娘代言


  从2018年开始,作为江苏省人大代表的邹英姿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刺绣艺术,也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8000名镇湖镇绣娘里走出来的她说:“当人大代表必须‘站在泥土里’,踏实地为群众做点事情。”
  怎样用自己的所长去为群众做点事呢?邹英姿想到了还处在贫困之中的一些孩子。于是,利用暑假时间,邹英姿和高新区妇联的同志们共同组织了一个特别的培训班。镇上家庭不富裕的孩子都来了,邹英姿带着绣娘们一起手把手地教。她对孩子们说,要相信你们将来也可以做大师。孩子们看着邹英姿,一个个都开心地笑了。
  培训班结束时,孩子们拿到了自己第三幅作品的拍卖所得。邹英姿说:“第一幅作品我帮孩子们保管好,如果将来他们成为大师,在我这里可以找到起点,第二幅作品给孩子们自己留作纪念。”
  2019年年底,邹英姿加入到了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妈妈制造”公益项目中。在她的指导下,一批希望通过手工艺劳动改善生活状况的绣娘姐妹被召集起来,同时引入中国妇基会知名设计师和创意团队,打造具有东方文化特色、市场前景良好的非遗产品,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苏绣精湛的技艺。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就得从点滴小事做起了。”实际上,邹英姿一直在做着一件大事——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在2019年江苏两会上,邹英姿建议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加强非遗内容。议案提交后,邹英姿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的回复,从邹英姿所在的镇湖开始,非遗文化融入校本教材正在一步步落实。
  2020年,邹英姿将目光转向了非遗传承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为人大代表,邹英姿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现代苏绣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囿于工艺技法,易触及绘画、摄影等领域的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二是自身的艺术创作被复制抄袭。为了帮助苏绣绣娘们更好地解决其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她请来当地检察院的同志为绣娘们做知识产权保护的讲座,带着绣娘们走访检察院深入地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谈到今后的打算,邹英姿说:“苏绣和绣娘自身都还有很多问题要面对,我需要走在前面,给大家探路,多一些担当。”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村子搬迁,集中居住,许多缸被主人遗弃。过去盛水盛米盛糠、腌鱼腌肉腌排骨腌猪头等多种作用的家什,在崭新得一尘不染的家里找不到安身之处。我和70多岁的婆婆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到无人的院落里寻缸,然后用三轮车拖回来。婆婆惜物,她从城里穿连衣裙的小姑娘变成山区老太太,与缸结下不解之缘。  我心里早已计划好,准备培植一缸菖蒲、一缸莲、一缸茨菰、一缸荷。前面三样,第一年夏天已实现,唯独荷错过了下藕的机会。  娘
期刊
1985年~2020年,《莫愁》杂志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历经35载春夏秋冬。遥想当年,江苏省妇联为更加有力地推动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创办一本全省妇女自己的期刊,在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在宣传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愁》应运而生。  35年,《莫愁》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以高站位大格局,向社会展示各界巾帼风采,为女性构建精神文化家园,成为妇女事业发展的舆论阵地。我们与女性交流职
期刊
编辑手记:马静(中)和下水道四班姐妹  20多年前,《莫愁》刊登了徐州市下水道四班的事迹,这个光荣集体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莫愁》创刊35周年之际,记者对下水道四班进行了回访,邀请第五任班长马静为我们讲述半个世纪以来她们眼中时代和城市的变迁。  6月一入梅,整个江苏便泡在了雨水里,大量的降水考验着每座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在徐州,有这样一群朴实乐观的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50年来守护着城市的
期刊
一本雜志的价值是什么?她是带有logo的文化产品,链接起生产线上下全部的努力。她链接起读者、报道对象、作者和编辑,链接起发行、印刷、物流以及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从策采编发到阅读、传播,到思考、回味……她链接的是每一个“看得见”的心灵和共同的记忆、情怀。  她书写时代、记录时代,属于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属于每一个奋斗者。35年来,《莫愁》记住了江苏热土和中国大地上一张张生动的面庞。大力发展种
期刊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学子受其感召,纷纷决定回国。这其中,就有夏培肃。  夏培肃1923年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夏鸿儒在江津县办学办实业,母亲是小学校长。三四岁时,母亲便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长恨歌》,引导她走进传统文化。她不仅博览群书,数学天赋也非常高,从小学到中学,始终保持第一名。枯燥的代数、几何,她却乐在
期刊
老人立下遗嘱  张伟与妻子唐钰共同孕育了五个子女。张魁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身体瘦弱,最受宠。2005年,张魁因病去世,唐钰不能承受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  幺儿、妻子相继离世,张伟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儿女们各自忙着生计,无暇照顾父亲,便想找个人来照顾他。2008年,陈翠应聘到张伟家当保姆。在陈翠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张伟对她心生好感。陈翠也觉得张伟心地善良,为人大方,可以托付。于是,两人从2009年起
期刊
编辑手记:刘晓佳  如数年前一样,刘晓佳依然忙忙碌碌,不同的是,这几年她帮助了更多的人,使更多农村留守妇女和城市待岗女性走上创业就业道路。面对记者采访,她说:“我的使命永不变,那就是在奋斗路上帮助更多的人学有所成、尊严就业。”  2020年6月8日,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育华职业培训学校非常热闹。“我是特意来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是你们教会了我一技之长,让我这个农村妇女可以有尊严地工作。”这名妇女手
期刊
编辑手记:  接受采访时,江苏淮安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梅刚从云南考察回来。面对《莫愁》,她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于果蔬种植合作社发展的乐观和自信。几年前,《莫愁》与李建梅有过一场对话,那时候的她正尝试着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展到电商领域。如今,在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下,李建梅不但自我钻研农业技术,增产增收,还帶动了更多的村民一起奔向小康。李建梅  在农产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李建梅深
期刊
“我们希望慧创计画是一个由多个小立方体组成的魔方,每个小立方体代表着一项创意技能。魔方每转动一次,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传递出温度、温暖和情感。”“慧创计画”是《莫愁》杂志近年来孵化的设计工作室。这个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设计工作室,也是《莫愁》35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莫愁》不断转型,具备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滋养了多位优秀平面设计师。  慧创计画设计团队
期刊
17岁辍学北漂,一年后就给当时的中国首富刘永好上过课,19岁当董事长,21岁成为企业咨询界的翘楚,34岁转型担任《罗辑思维》CEO,并创办得到App。“脱不花”李天田的经历被无数职场人士艳羡,但她自己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这是有心人的世界  1996年夏天,17岁的山东临沂姑娘李天田奔赴北京补习英语,准备半年后去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留学。初到北京,每天的见闻都让她感到无比新奇,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