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一、背景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可见,创设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二、策略的构建
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新事物,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因此教学情境的构建必须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一些条件:情境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情境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情境能适应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具有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三、策略的运用,辅以案例分析
案例说明:
本人长期教学低年级数学,近三年又一路随着新课程走来,更清楚新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在老教材与新教材教学中都仔细地分析过,老教材没有象新课程那样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多次地运用了情境教学,为了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下面就将举例谈谈我对新课程教学的看法。
案例片断:
1.创设现实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播放“西瓜灯文化节活动录像”)
出示一个观看画面:小朋友(4组,每组3人)、各式西瓜灯(6组、每组挂2个)、花篮(3组、每组5只)、气球(一边2个,一边3个)。
师: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边看边与同桌交流。生兴奋地一一汇报所看到的。师:这里面有老师最喜欢的,大家猜猜我最喜欢什么?老师用学具摆出最喜欢的。生猜:老师喜欢的是小朋友。因为小朋友是3人一组,一共有4组,老师摆的也是这样。出示“小朋友画面“的特写镜头:学生们都同意这种看法。师:你最喜欢画面中的什么呢?那请聪明的你也用自己的学具摆出你最喜欢的,让我一眼就看出你的想法。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主动探索
学生在桌面上各自动手操作,摆自己最喜欢的。我巡视后选择性的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能根据这些小朋友摆的看出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吗?生1:我猜黄色圆片摆的那组是花篮,因为画面上花篮是5个5个放在一起的,有3组,他摆的也是每堆5个圆片,有3堆。说完得意的看看大家。我让课件出现花篮特写镜头,摆的那位小朋友立即表扬同学猜对了。学生一一猜测另几组,并说出理由,课件中一一呈现。同桌互相交流:可以介绍我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摆?也可以猜猜同桌的,为什么这样猜?孩子们唧唧喳喳地互动着。师:你能根据摆的圆片算出每样一共有多少?每人选择不同的一个口头列算式与同桌交流。师:你算了什么,怎样算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生1:我算气球:3+2=5。生2:我算了西瓜灯:2+2+2+2+2+2=12。生3很急迫地:我也算了西瓜灯,但是我不是这样算的,我有不同的算法:2x6=12。立即有学生叫起来:我知道是乘法。师笑着问:看到过这样的算式吗?生叫道:看到过。师追问:那这种算法是什么呀?学生中有的说乘法,有的说乘号,有的摇头不知道。师问说乘法的学生:你怎么认识这是乘法?有一生自豪的:我爸爸教的。师表扬。师:那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在个别已获得这概念的小朋友的“指导”下,师生一起认识了乘法的读写符号意义等。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化情境、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开放性情境这几种情境教学的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策略,很多时候多个策略综合运用,交织在一起。同一个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在具体实施中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教材内容由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的情景策略也不同。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得到学生认同,获取积极情感体验,求得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年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教学中就得创设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背景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可见,创设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二、策略的构建
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个体更好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新事物,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因此教学情境的构建必须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一些条件:情境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情境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情境能适应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具有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三、策略的运用,辅以案例分析
案例说明:
本人长期教学低年级数学,近三年又一路随着新课程走来,更清楚新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在老教材与新教材教学中都仔细地分析过,老教材没有象新课程那样注重情境的创设,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多次地运用了情境教学,为了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下面就将举例谈谈我对新课程教学的看法。
案例片断:
1.创设现实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播放“西瓜灯文化节活动录像”)
出示一个观看画面:小朋友(4组,每组3人)、各式西瓜灯(6组、每组挂2个)、花篮(3组、每组5只)、气球(一边2个,一边3个)。
师: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边看边与同桌交流。生兴奋地一一汇报所看到的。师:这里面有老师最喜欢的,大家猜猜我最喜欢什么?老师用学具摆出最喜欢的。生猜:老师喜欢的是小朋友。因为小朋友是3人一组,一共有4组,老师摆的也是这样。出示“小朋友画面“的特写镜头:学生们都同意这种看法。师:你最喜欢画面中的什么呢?那请聪明的你也用自己的学具摆出你最喜欢的,让我一眼就看出你的想法。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主动探索
学生在桌面上各自动手操作,摆自己最喜欢的。我巡视后选择性的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能根据这些小朋友摆的看出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吗?生1:我猜黄色圆片摆的那组是花篮,因为画面上花篮是5个5个放在一起的,有3组,他摆的也是每堆5个圆片,有3堆。说完得意的看看大家。我让课件出现花篮特写镜头,摆的那位小朋友立即表扬同学猜对了。学生一一猜测另几组,并说出理由,课件中一一呈现。同桌互相交流:可以介绍我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摆?也可以猜猜同桌的,为什么这样猜?孩子们唧唧喳喳地互动着。师:你能根据摆的圆片算出每样一共有多少?每人选择不同的一个口头列算式与同桌交流。师:你算了什么,怎样算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生1:我算气球:3+2=5。生2:我算了西瓜灯:2+2+2+2+2+2=12。生3很急迫地:我也算了西瓜灯,但是我不是这样算的,我有不同的算法:2x6=12。立即有学生叫起来:我知道是乘法。师笑着问:看到过这样的算式吗?生叫道:看到过。师追问:那这种算法是什么呀?学生中有的说乘法,有的说乘号,有的摇头不知道。师问说乘法的学生:你怎么认识这是乘法?有一生自豪的:我爸爸教的。师表扬。师:那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在个别已获得这概念的小朋友的“指导”下,师生一起认识了乘法的读写符号意义等。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化情境、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开放性情境这几种情境教学的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策略,很多时候多个策略综合运用,交织在一起。同一个策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在具体实施中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教材内容由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的情景策略也不同。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得到学生认同,获取积极情感体验,求得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年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教学中就得创设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