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建设高效课堂,就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互动”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认真指导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与交往、学会评价。
关键词:互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83-1
近几年来,建设高效课堂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探究得少;教师为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而匆匆赶,学生围着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而团团转。这显然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更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因为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要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高效率,就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在课堂上动起来。这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地活动,也就是要建立一种“互动”式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只有深入了解学情,认真指导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多层次认识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个准备固然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把握,更主要的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把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学生整体的一般化了解,更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有差异的个体实际,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与新知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就可以得心应手,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也备好了学法;在准备教师活动的同时,也预想好了学生的活动。
2.教给学生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独奏者,学生是听众、观众。结果呢?教师兴致勃勃、津津乐道,学生却昏昏欲睡、和者寥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转换角色,变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帮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的某某词能否换用某某词,为什么?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回答一个问题入手,再举一反三,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即对这类回答一般可从三方面着手:文中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解释)?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正面理解)?换用另一个词后表达上有何影响(反面比较)?掌握了这个方法,类似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对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什么,把本应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一股脑儿地包办了,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尝试实践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教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先“放”后“扶”。只有“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都有凭自己的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的“扶”要“扶”在方法、难点上,“扶”在对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只有在缩短少数后进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后进行的集体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动起来(不是指少数几个学生的“动”,而是指群体参与的“动”),自己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评价,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使课堂成为他们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1.“动”中学会求知。教师平时要指导学生预习,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自学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自学,把学过的旧知识转化为解决新问题能力,积极主动探索,在尽享学习成功的喜悦中,求知之情,探索之志得到激发与升华。
2.“动”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特点是要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磨合后的智慧,因此,小组学习是其很重要的形式。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纠正、互相补充,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小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要求每人都要发言,每次都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汇总意见,不能图热闹、讲形式,造成讨论一结束,什么都没有的现象。
3.“动”中学会评价。小组交流、组与组的课堂交流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而这又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我组织过课前演讲、诗词赏析、推荐好文章、名著片段赏析、读书报告等活动,每次说话都有学生评价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让他们针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如课前演讲时,我让学生从内容、普通话、语言表达、仪表姿态、感情和能否脱稿等方面予以评价;在读书报告活动中,我不仅让学生对发言进行了评价,还让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评议,谈看法,谈意见和建议。要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往往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讲得比较多,而对别人的优点却发现不够,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看问题,既要看到别人的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才有进步。
素质教育正不断走向深入,我们要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多向互动与对话。这样,学生有了“动”起来的机会和空间,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课堂将被激活,高效课堂也就有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意识必然“活”起来,这对他们的进一步升造和接受终身教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这应该是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吧。
关键词:互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83-1
近几年来,建设高效课堂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探究得少;教师为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而匆匆赶,学生围着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而团团转。这显然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更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因为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要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高效率,就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在课堂上动起来。这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地活动,也就是要建立一种“互动”式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只有深入了解学情,认真指导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多层次认识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个准备固然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把握,更主要的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把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学生整体的一般化了解,更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有差异的个体实际,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与新知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就可以得心应手,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也备好了学法;在准备教师活动的同时,也预想好了学生的活动。
2.教给学生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独奏者,学生是听众、观众。结果呢?教师兴致勃勃、津津乐道,学生却昏昏欲睡、和者寥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转换角色,变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帮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中的某某词能否换用某某词,为什么?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回答一个问题入手,再举一反三,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即对这类回答一般可从三方面着手:文中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解释)?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正面理解)?换用另一个词后表达上有何影响(反面比较)?掌握了这个方法,类似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对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什么,把本应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一股脑儿地包办了,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尝试实践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教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先“放”后“扶”。只有“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都有凭自己的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的“扶”要“扶”在方法、难点上,“扶”在对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只有在缩短少数后进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后进行的集体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动起来(不是指少数几个学生的“动”,而是指群体参与的“动”),自己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评价,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使课堂成为他们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1.“动”中学会求知。教师平时要指导学生预习,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自学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自学,把学过的旧知识转化为解决新问题能力,积极主动探索,在尽享学习成功的喜悦中,求知之情,探索之志得到激发与升华。
2.“动”中学会合作与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特点是要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磨合后的智慧,因此,小组学习是其很重要的形式。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纠正、互相补充,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小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要求每人都要发言,每次都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汇总意见,不能图热闹、讲形式,造成讨论一结束,什么都没有的现象。
3.“动”中学会评价。小组交流、组与组的课堂交流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而且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而这又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我组织过课前演讲、诗词赏析、推荐好文章、名著片段赏析、读书报告等活动,每次说话都有学生评价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让他们针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如课前演讲时,我让学生从内容、普通话、语言表达、仪表姿态、感情和能否脱稿等方面予以评价;在读书报告活动中,我不仅让学生对发言进行了评价,还让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评议,谈看法,谈意见和建议。要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往往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讲得比较多,而对别人的优点却发现不够,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看问题,既要看到别人的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才有进步。
素质教育正不断走向深入,我们要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多向互动与对话。这样,学生有了“动”起来的机会和空间,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课堂将被激活,高效课堂也就有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意识必然“活”起来,这对他们的进一步升造和接受终身教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这应该是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