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气旋(高压)的若干问题解析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反气旋的知识多年来一直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关注点。我国多种天气都与反气旋活动密切相关。高中地理鲁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关于反气旋有少量的文字介绍,关于反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知识窗有简单的说明。考纲对这部分内容要求不是太高,但考试命题者却常在书本知识上不断地发掘延伸,加深了难度和广度。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书本上呈现的内容就显得不足,这就迫使教师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反气旋。我根据自己对反气旋的理解,结合部分资料和典型考题,对反气旋知识进行探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气旋(高压)的含义
  反气旋或高气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但需要注意的是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气压侧重描述气压水平分布,而反气旋侧重描述气流的水平运动。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称为高气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成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高气压的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称反气旋。(如上图所示)
  二、反气旋的结构及天气特征
  由于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多晴朗天气,夏季多炎热干燥,冬季多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风和日丽。
  三、南北半球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判定
  课堂上教师常用左右手定则判定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用右手判定,方法: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气流辐散方向(顺时针)。南半球用左手判定方法同上。学生做题时常用画梯度力的方法,从风向箭头起点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若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则为北半球;向左偏则为南半球。在北半球的反气旋图上东侧吹偏北风,西侧吹偏南风;在南半球相反。
  四、反气旋的分类
  按生成的地理位置分为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按其热力状况可分为:冷性反气旋(冷高压)和暖性反气旋(暖高压)。冷性反气旋多出現在中高纬的大陆地区,如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暖性反气旋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如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不同类型的反气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温带冷性反气旋(冷高压)与我国的寒潮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温带冷性反气旋(冷高压),它向偏东方向移动可引起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导致所经地区形成大风降温天气。受其影响,我国冬半年全国性寒潮平均每年有3—4次。每年的3—4月是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11月次之。全国性的寒潮一般于9月下旬开始活动,一直到次年5月才结束。每一次寒潮从爆发到结束(移出中国)约需3—4天。
  六、副热带暖性反气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常年存在、稳定少动、极其深厚的暖性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18°—20°之间,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迅速北跳越过20°N,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长江中下游和日本南部一带形成梅雨天气。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处于高压脊控制,脊上强烈的下沉气流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形成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10月以后,高压脊线退至北纬20°以南,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因此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弱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雨带的分布。当其活动出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若副高势力较弱,位置持续偏南,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南涝北旱,相反若副高势力较强,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江淮地区就会出现空梅,发生干旱,而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但强化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问题,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当下的社会发展,为自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创新、优化教学
为了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需求,通过引入三维设计软件,创造性地开发医疗器械结构相关原理讲解、机构运动简图绘制、三维建模设计、虚拟样机装配、运动仿真、力学
一、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史学界的新概念、新方法的提出与应用,形成了更多视角下构建的历史认知.史观亦称史学范式,是观察、阐释历史的角度与立场,在各自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独特的
校本课程是一项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而专门开发的教学课程,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更强,尤其是可以有效利用我国不同地域的一些优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利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课程,教材中包含大量零散、琐碎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历史被分配的课时远远不足以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会他们自主学习,并且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此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学习。笔者在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设定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在上课前通常会设
一、历史选考试题的变化  1.结构的变化。  随着浙江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历史选考的试题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考一年有两次机会,分别在每年的4月和11月(2016年在4月和10月进行选考,2017年后都在4月和11月进行选考)。试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考试题和选考试题(试题形式上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1—25题和主观题31、32题为学考题,分值为70分,难度系数0.75,对应学
以硅胶为固定化载体,硫酸为功能性质子酸,以吗啉和1,3-丙烷磺内酯为起始物料,制备合成出了硅胶负载型吗啉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以苯乙酮和乙二醇反应生成苯乙酮环乙二缩酮作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结构存在各种不合理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的共生体系,提出银行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制度、银企关系及金融结构等方面探讨银行共生体系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