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涉及两个学科——文学和历史。因此传记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即纪实性和文学性。
要理解纪实性,需借助其他领域的概念。纪实性本是摄影艺术术语,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通过摄影机记录现实场面和情节从而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特定方式。摄影纪实性首先是由于摄影器械的纪实性能决定的,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受创作者思想、感情及拍摄手段的制约。纪实性是摄影艺术忠实反映生活的基本方法,真实性要通过纪实性来实现。现当代文学的传记文学的纪实性对摄影纪实性有了一定的继承,因此传记文学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时候,有一个基准点——事实为重。
文学性则更多地倾向于形象性。借助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来达成形象性的效果,并且在达成文学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无可避免地,记叙事件的角度和立场是带有个人理解和解读的,在艺术手法的演绎下,事件和人物自然也就无可避免地受到观点的影响。同时,受到艺术效果渲染后的人物形象会具有一定的夸张效果,受到艺术效果渲染后的故事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戏剧性。但无论如何,任何的文学加工都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一、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1. 传记文学重视真实性
现当代的传记文学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为代表。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典型的人物传记,写作对象是人类个体;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落笔在人类历史的重大时刻,是为整个人类文明作传的传记文学,写作对象是群体和历史本身。
首先,对于典型的传记而言,广义上的故事真实性不仅仅是指单一的故事真实,而是“知人论世”地以人的一生为维度记叙和评价一个人。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轨迹发展过程具有紧密的因果性和发展性,这就意味着断章取义地选取一个人的某一阶段或者某几件事情去记叙和议论,往往不能完全对人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述。因此,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
其次,对类似于《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样的“特殊”传记而言,做到真实性需要立足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性的描述。
最后,到了近代,史书和个人传记逐渐分家,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由此而出现了小传,像鲁迅的自序性散文《朝花夕拾》、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理想的读者》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在传记文学的概念逐渐“泛化”之后,传记的写作对象就逐渐扩展到小人物,时代下的典型人物。写作意图也逐渐转变为通过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特征,展现典型人物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2. 传记文学评价要公允
不能因为社会导向性或是舆论性故意去歪曲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一个历史或者社会人物,我们要公正地评价,前提就是承认他在历史中曾经存在过,而不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是好是坏,都要去公正评价。
公允的评价和议论需要固定的立场和统一的评价体系。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对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创作过程中,评价的体系应该是稳定而鲜明的,更是理智而客观的,要尽力排除舆论干扰和情感因素。公允的评价既要考虑到事件或人物的内外在动因,又要考虑到事件和人物作为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考虑动因需要顾及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和事件的内在矛盾,考虑结果则是最主流的历史评价方式,体现了相对客观的历史贡献和社会意义。
点评的观点也应该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和作者的价值观取向。传记文学应以其文学影响力来影响社会、读者和特定的阶层。传记文学具有民族性,无论东西方的传记文学,其精神上都深深刻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主作为其本民族的一分子,其生平经历、人生阅历都具有无限的代表性,来反映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
3.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说明传记文学在保持其传记性,即相对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对于传记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语言、叙述手法、叙述顺序、叙述技巧等,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同时,传记文学又要以其作品来达到感染人、影响社会、激励读者的作用。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横跨人一生长度的个人传记,需要明确传记主要突出该人物哪几个维度的形象,并选取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记叙。这就意味着个人传记的写作需要从选材开始做起,在传主的漫长一生中,必然有很多重大的人生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的出现都意味着传主的人生走向发生改变,写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在转折点投注更多的关注和笔墨。同样地,限于写作篇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可以予以适当的忽略。
其次,文学性赋予了传记文学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性,写作的时候往往使用优美或睿智的语言进行记叙、描写和议论,使得事件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理解事件的关键环节和内外在关系;或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富有张力。而要达到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则需要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比如表现手法和修辞,如《人类群星闪耀时》尤其擅长运用修辞。
最后,传记文学需要一定的文学戏剧性作为补充。这一点可以借助史传文学的一些笔法来谈。比如《史记·陈涉世家》中: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史记》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方面《史记》几乎精准地记录了绝大多数历史事实,无可否认地具有严谨的纪实性;但另一方面,《史记》中也确实会出现一些极其隐秘的谈话和细节,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有很明显的艺术加工。但二者其实并不冲突,艺术加工过的描写刻画并没有歪曲歷史事实,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有张力,更鲜明,便于太史公借助人物形象传达史观和文化。试想,若不使用文学笔法,要使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恐怕需要更多的笔墨篇幅才行,因此艺术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集中了。 与在人物传记使用艺术加工相类似,在叙事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渲染和铺垫,也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性更强,增加内容的可读性。
二、传记写作的基本技巧
鉴于目前八年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和写作水平,这里更侧重讨论小传写作和短篇写作。
1. 主线事件取材
除了交代必要的外貌、籍贯、职业、家庭组成等基本情况,前文还简单说过,传记写作要抓住人物的转折时期作为记叙重点。一般来说,需要抓住人的四个重要成长时期来写。第一个时期是童年时期,童年时期是整个人生最重要的基点,交代清楚了人的童年时光,对后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为后文发生的一切转折提供合理的解释;第二个时期是青少年阶段,在这个时期,人物的思想和认知慢慢开始形成,是一个人物的灵魂塑形期,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往往和个人的志向、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第三个时期是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物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了独立的能力和意志,有了稳定的事业和家庭,也逐渐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第四个时期是中年和晚年,这个时期属于个人成就的收获时期。
在选材和写作的时候,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以《米开朗琪罗传》为例,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米开朗琪罗童年时期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青少年时期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后米开朗琪罗又转入另一所赫赫有名的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青年时期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中年和晚年则饱受政治旋涡的侵扰和病痛的折磨直至去世。
可以发现,米开朗琪罗一生的关键转折点几乎都是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接点,把握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接点就成了写传记的一个小诀窍。
2. 次要事件取材
我同样以《米开朗琪罗傳》为例子,《米开朗琪罗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来记叙的,但适当地加入其他素材则可以丰富米开朗琪罗的人物形象,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新柏拉图学派——而这一信仰也对他的爱情观产生了影响。
3. 传记文学的艺术手法
茨威格极其擅长使用微妙而神奇的夸张手法,如:镇守城池的军民夜以继日地坚守,坚守无数个瞬间只为那一丝渺茫的希望。但也就在一个瞬间,一个悲剧性的意外事件,一下子决定了拜占庭的命运:内城墙上一道名为凯卡波尔塔的小门完全敞开着,土耳其军队从此蜂拥而入,城市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凯卡波尔塔,被遗忘的小门,决定了世界历史。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延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茨威格将战争胜败的因素归结为一扇未能想起而关闭的小门,将历史和国运的走向归结到了一件小事上,运用夸张的修辞达到了戏剧化的艺术效果,引得读者万千遐想与感叹。
又如: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运用非常形象的类比和比喻,借助评述的口吻生动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待历史大事件的观点,生动而深邃的语言也进一步引人深思。
而如果说精美的修辞和遣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营造出恢宏神奇的时空交叠感和厚重浩大的历史感,那么茨威格在表达方式上的灵活运用则进一步深化了本书的内涵:看似徒劳之事再次结出硕果,被耽误的事情化作对人类的大声疾呼,呼人类集中精力去完成未竟之业;在壮烈的搏击中,英勇的死,死犹胜生,奋发向上直抵无穷的意志将会从失败中复活。因为只有偶然成功和轻易得手才会燃起人们的虚荣心,而一个人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最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诗人有时也创作这种自古以来一切悲剧中最壮美的悲剧,而生活却上千次创作了这样的悲剧。
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却也隐含着抒情的成分,作者不但能通过议论传达出自己对历史大事的看法,也能通过暗含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在记叙中频繁而又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可以随时给读者带来精神共鸣和深度思考。
4. 人物描写
首先来看茨威格所著的《列夫·托尔斯泰》中的一段文字: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准确而突出了重点的人物描写可以带领读者直击人物的灵魂,合格到位的人物描写可以完善人物形象,塑造出足够的语境,为后文做足了铺垫。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也要注意描写的层次和留白,心理描写太过直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相对隐晦,语言描写则相对折中。
5. 写身边人的小传
《编剧:步步为营》里面有很好的介绍:什么是描写人物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我所坚持的),就是去写你所知道的。最理想的情况是你的周边环境。研究你身边的人,在他们和你的人物之间画平行线。把朋友圈中两三个人的特点结合起来,你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综合人物。但是无论如何,从你所熟悉的人物开始写起,这样才容易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
一些人习惯于写人物小传。他们创造并且记录人物的每个细节,即便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展现在剧本中。(在理论上说,这些细节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并且预示了他和其他人物的关系模式)就我而言,人物小传不太管用。如果我把人物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我可能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完成剧本了。但是,有些人却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因此,如果你觉得这会对你管用,你也可以试试。
无论如何,请千万注意,不要让人物小传太复杂。如果你非得写人物小传,就尽量把它写得简明扼要,尽量传达相关的信息。
◇责任编辑 晏祥辉◇
要理解纪实性,需借助其他领域的概念。纪实性本是摄影艺术术语,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通过摄影机记录现实场面和情节从而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特定方式。摄影纪实性首先是由于摄影器械的纪实性能决定的,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受创作者思想、感情及拍摄手段的制约。纪实性是摄影艺术忠实反映生活的基本方法,真实性要通过纪实性来实现。现当代文学的传记文学的纪实性对摄影纪实性有了一定的继承,因此传记文学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时候,有一个基准点——事实为重。
文学性则更多地倾向于形象性。借助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来达成形象性的效果,并且在达成文学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无可避免地,记叙事件的角度和立场是带有个人理解和解读的,在艺术手法的演绎下,事件和人物自然也就无可避免地受到观点的影响。同时,受到艺术效果渲染后的人物形象会具有一定的夸张效果,受到艺术效果渲染后的故事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戏剧性。但无论如何,任何的文学加工都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一、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
1. 传记文学重视真实性
现当代的传记文学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为代表。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典型的人物传记,写作对象是人类个体;而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落笔在人类历史的重大时刻,是为整个人类文明作传的传记文学,写作对象是群体和历史本身。
首先,对于典型的传记而言,广义上的故事真实性不仅仅是指单一的故事真实,而是“知人论世”地以人的一生为维度记叙和评价一个人。一个人一生的生命轨迹发展过程具有紧密的因果性和发展性,这就意味着断章取义地选取一个人的某一阶段或者某几件事情去记叙和议论,往往不能完全对人物进行客观真实的评述。因此,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
其次,对类似于《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样的“特殊”传记而言,做到真实性需要立足于中立和客观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性的描述。
最后,到了近代,史书和个人传记逐渐分家,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由此而出现了小传,像鲁迅的自序性散文《朝花夕拾》、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理想的读者》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在传记文学的概念逐渐“泛化”之后,传记的写作对象就逐渐扩展到小人物,时代下的典型人物。写作意图也逐渐转变为通过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特征,展现典型人物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2. 传记文学评价要公允
不能因为社会导向性或是舆论性故意去歪曲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一个历史或者社会人物,我们要公正地评价,前提就是承认他在历史中曾经存在过,而不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是好是坏,都要去公正评价。
公允的评价和议论需要固定的立场和统一的评价体系。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对不同的事件和人物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创作过程中,评价的体系应该是稳定而鲜明的,更是理智而客观的,要尽力排除舆论干扰和情感因素。公允的评价既要考虑到事件或人物的内外在动因,又要考虑到事件和人物作为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考虑动因需要顾及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和事件的内在矛盾,考虑结果则是最主流的历史评价方式,体现了相对客观的历史贡献和社会意义。
点评的观点也应该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和作者的价值观取向。传记文学应以其文学影响力来影响社会、读者和特定的阶层。传记文学具有民族性,无论东西方的传记文学,其精神上都深深刻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主作为其本民族的一分子,其生平经历、人生阅历都具有无限的代表性,来反映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
3.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说明传记文学在保持其传记性,即相对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对于传记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语言、叙述手法、叙述顺序、叙述技巧等,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同时,传记文学又要以其作品来达到感染人、影响社会、激励读者的作用。
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横跨人一生长度的个人传记,需要明确传记主要突出该人物哪几个维度的形象,并选取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记叙。这就意味着个人传记的写作需要从选材开始做起,在传主的漫长一生中,必然有很多重大的人生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的出现都意味着传主的人生走向发生改变,写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在转折点投注更多的关注和笔墨。同样地,限于写作篇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可以予以适当的忽略。
其次,文学性赋予了传记文学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性,写作的时候往往使用优美或睿智的语言进行记叙、描写和议论,使得事件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理解事件的关键环节和内外在关系;或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富有张力。而要达到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则需要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比如表现手法和修辞,如《人类群星闪耀时》尤其擅长运用修辞。
最后,传记文学需要一定的文学戏剧性作为补充。这一点可以借助史传文学的一些笔法来谈。比如《史记·陈涉世家》中: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史记》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方面《史记》几乎精准地记录了绝大多数历史事实,无可否认地具有严谨的纪实性;但另一方面,《史记》中也确实会出现一些极其隐秘的谈话和细节,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有很明显的艺术加工。但二者其实并不冲突,艺术加工过的描写刻画并没有歪曲歷史事实,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有张力,更鲜明,便于太史公借助人物形象传达史观和文化。试想,若不使用文学笔法,要使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恐怕需要更多的笔墨篇幅才行,因此艺术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集中了。 与在人物传记使用艺术加工相类似,在叙事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渲染和铺垫,也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性更强,增加内容的可读性。
二、传记写作的基本技巧
鉴于目前八年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和写作水平,这里更侧重讨论小传写作和短篇写作。
1. 主线事件取材
除了交代必要的外貌、籍贯、职业、家庭组成等基本情况,前文还简单说过,传记写作要抓住人物的转折时期作为记叙重点。一般来说,需要抓住人的四个重要成长时期来写。第一个时期是童年时期,童年时期是整个人生最重要的基点,交代清楚了人的童年时光,对后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为后文发生的一切转折提供合理的解释;第二个时期是青少年阶段,在这个时期,人物的思想和认知慢慢开始形成,是一个人物的灵魂塑形期,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往往和个人的志向、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第三个时期是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物会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了独立的能力和意志,有了稳定的事业和家庭,也逐渐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第四个时期是中年和晚年,这个时期属于个人成就的收获时期。
在选材和写作的时候,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以《米开朗琪罗传》为例,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米开朗琪罗童年时期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青少年时期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后米开朗琪罗又转入另一所赫赫有名的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在青年时期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中年和晚年则饱受政治旋涡的侵扰和病痛的折磨直至去世。
可以发现,米开朗琪罗一生的关键转折点几乎都是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接点,把握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交接点就成了写传记的一个小诀窍。
2. 次要事件取材
我同样以《米开朗琪罗傳》为例子,《米开朗琪罗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就来记叙的,但适当地加入其他素材则可以丰富米开朗琪罗的人物形象,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新柏拉图学派——而这一信仰也对他的爱情观产生了影响。
3. 传记文学的艺术手法
茨威格极其擅长使用微妙而神奇的夸张手法,如:镇守城池的军民夜以继日地坚守,坚守无数个瞬间只为那一丝渺茫的希望。但也就在一个瞬间,一个悲剧性的意外事件,一下子决定了拜占庭的命运:内城墙上一道名为凯卡波尔塔的小门完全敞开着,土耳其军队从此蜂拥而入,城市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凯卡波尔塔,被遗忘的小门,决定了世界历史。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延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茨威格将战争胜败的因素归结为一扇未能想起而关闭的小门,将历史和国运的走向归结到了一件小事上,运用夸张的修辞达到了戏剧化的艺术效果,引得读者万千遐想与感叹。
又如: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运用非常形象的类比和比喻,借助评述的口吻生动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待历史大事件的观点,生动而深邃的语言也进一步引人深思。
而如果说精美的修辞和遣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营造出恢宏神奇的时空交叠感和厚重浩大的历史感,那么茨威格在表达方式上的灵活运用则进一步深化了本书的内涵:看似徒劳之事再次结出硕果,被耽误的事情化作对人类的大声疾呼,呼人类集中精力去完成未竟之业;在壮烈的搏击中,英勇的死,死犹胜生,奋发向上直抵无穷的意志将会从失败中复活。因为只有偶然成功和轻易得手才会燃起人们的虚荣心,而一个人在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最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诗人有时也创作这种自古以来一切悲剧中最壮美的悲剧,而生活却上千次创作了这样的悲剧。
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却也隐含着抒情的成分,作者不但能通过议论传达出自己对历史大事的看法,也能通过暗含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在记叙中频繁而又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可以随时给读者带来精神共鸣和深度思考。
4. 人物描写
首先来看茨威格所著的《列夫·托尔斯泰》中的一段文字: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准确而突出了重点的人物描写可以带领读者直击人物的灵魂,合格到位的人物描写可以完善人物形象,塑造出足够的语境,为后文做足了铺垫。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也要注意描写的层次和留白,心理描写太过直接,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相对隐晦,语言描写则相对折中。
5. 写身边人的小传
《编剧:步步为营》里面有很好的介绍:什么是描写人物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我所坚持的),就是去写你所知道的。最理想的情况是你的周边环境。研究你身边的人,在他们和你的人物之间画平行线。把朋友圈中两三个人的特点结合起来,你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综合人物。但是无论如何,从你所熟悉的人物开始写起,这样才容易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
一些人习惯于写人物小传。他们创造并且记录人物的每个细节,即便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展现在剧本中。(在理论上说,这些细节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并且预示了他和其他人物的关系模式)就我而言,人物小传不太管用。如果我把人物的情况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我可能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完成剧本了。但是,有些人却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因此,如果你觉得这会对你管用,你也可以试试。
无论如何,请千万注意,不要让人物小传太复杂。如果你非得写人物小传,就尽量把它写得简明扼要,尽量传达相关的信息。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