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教学激趣浅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如何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应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特别是初一的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定要在初中起始阶段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一.串讲故事 激发兴趣
  
  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有许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热爱国家、信守诺言、尊老爱幼、忠于朋友、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等,概括说来,就是汉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少是古今相通的,至今也还很有教育意义,因而人们至今还赞扬它们、提倡它们。这些精神在古书中大都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对话表现出来,言简意赅,感人至深。在教学中巧妙地将它们插入,就能收到既学习了古文,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双重作用。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时,我没有急于教读课文,而是先讲了几篇短小精彩的有关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故事给学生听,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在学生被吸引住以后,再进行导入,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二.借助成语 激发兴趣
  
  如每节课都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讲成语故事,让学生知道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在成语中就包含着大量文言知识点,让他们自觉地从学习和运用成语中掌握文言知识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掌握了知识点,而听的同学也都扩大了知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强了。
  
  三.诵读课文 激发兴趣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大有帮助。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诵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没有充分的朗读,没有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很难理解,没有学生亲身的体会,没有音韵回旋于学生们的耳边,学生们是体会不到趣味的,没有趣味的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以读激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之一。
  
  四.采用表演 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表演欲强,活泼好动。通过表演开展课堂教学,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塞翁失马》《咏雪》等时,我都让学生改成课文剧,让他们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五.巧问巧拨 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而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求知的内驱力,推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初一学生学好文言文很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多变,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鹏如,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其他文献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被有人指责为“少、费、差、慢”,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方法不当所导致的。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教语文不应只是教语文教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应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摸索儿童阅读的新理念,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整本书阅读,研究读书指导的策略,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学中的实
高考大纲中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有两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第一点中提到的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那么究竟怎么做好这类的题目,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
编者推荐辞:中国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有些学校称为高等语文)课确实令人担忧:教材选文的很多篇目与现行高中、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相同,无任何新意;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据有关人士统计多达上千种;执教此课的教师被严重边缘化,于是便失去了积极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即使来到课堂,也在做其他的事情。此课开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校、教师、学生一片迷茫。作者凭着惊人的韧性和坚守,撰文向中国高校道出了这种忧虑。  大学语文
唐代扬州商贾如云,文士如林,时有“扬一益二”之美誉。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曾鼓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千百年来,世人一直争相传诵,以至干脆慷慨地把“二分明月”、“月亮城”的美誉永远地赠给了古城扬州。这儿我们不去说扬州的城美、水美和人美,只是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品味唐朝诗人李绅、杜牧、徐凝是如何描写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李绅的《宿扬州》: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又加以具体化,可见“注重积累”的导向是很明确的。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笔者认为,摘抄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目前,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摘抄,但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少学生将摘抄当作完成任务去看待,很少去理解、揣摩和运用。这样的摘抄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文,历来占语文学科成绩的近“半壁江山”,深受师生的重视。在历年的中、高考中,其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它是带刺的玫瑰,老师的指导无特效速成的灵丹妙药,学生的写作也有诸多困难,具有长期性和不稳定性,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如何改变现状呢?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出一些较有效又切实可行的办法,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读写结合是根本  叶圣陶说:“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作
“严师出高徒”,这是人们常说的,而作为一名“严”师要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能轻易表露出来。但是暑假陪孩子一起看了《大头儿子智慧成长故事——当市长》这本书,尤其是其中的三个小故事,让笔者对“严”师彻底改变了看法,笔者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爱浮出水面。只要语文老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理解并尊重他们,学生会从上学时就会真正地喜欢你、爱你,而不是要等到长大了,工作了,才慢慢体会到语文教师当初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外练笔是学生感悟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尝试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着手练笔,效果显著。  一.抄写美文打基础  学生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喜欢读各种报刊杂志,喜欢读同龄人的作文。为此,指导学生从阅读的文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按照笔者的理解,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一言以概括,就是“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