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如何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应从提高学习兴趣入手。特别是初一的文言文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定要在初中起始阶段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一.串讲故事 激发兴趣
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有许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热爱国家、信守诺言、尊老爱幼、忠于朋友、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等,概括说来,就是汉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少是古今相通的,至今也还很有教育意义,因而人们至今还赞扬它们、提倡它们。这些精神在古书中大都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对话表现出来,言简意赅,感人至深。在教学中巧妙地将它们插入,就能收到既学习了古文,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双重作用。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时,我没有急于教读课文,而是先讲了几篇短小精彩的有关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故事给学生听,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在学生被吸引住以后,再进行导入,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二.借助成语 激发兴趣
如每节课都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讲成语故事,让学生知道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在成语中就包含着大量文言知识点,让他们自觉地从学习和运用成语中掌握文言知识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掌握了知识点,而听的同学也都扩大了知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强了。
三.诵读课文 激发兴趣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大有帮助。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诵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没有充分的朗读,没有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很难理解,没有学生亲身的体会,没有音韵回旋于学生们的耳边,学生们是体会不到趣味的,没有趣味的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以读激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之一。
四.采用表演 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表演欲强,活泼好动。通过表演开展课堂教学,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塞翁失马》《咏雪》等时,我都让学生改成课文剧,让他们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五.巧问巧拨 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而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求知的内驱力,推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初一学生学好文言文很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多变,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鹏如,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一.串讲故事 激发兴趣
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有许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热爱国家、信守诺言、尊老爱幼、忠于朋友、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等,概括说来,就是汉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少是古今相通的,至今也还很有教育意义,因而人们至今还赞扬它们、提倡它们。这些精神在古书中大都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对话表现出来,言简意赅,感人至深。在教学中巧妙地将它们插入,就能收到既学习了古文,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双重作用。
如在教学《世说新语》时,我没有急于教读课文,而是先讲了几篇短小精彩的有关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故事给学生听,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在学生被吸引住以后,再进行导入,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二.借助成语 激发兴趣
如每节课都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讲成语故事,让学生知道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在成语中就包含着大量文言知识点,让他们自觉地从学习和运用成语中掌握文言知识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掌握了知识点,而听的同学也都扩大了知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强了。
三.诵读课文 激发兴趣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宜于诵读。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大有帮助。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诵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没有充分的朗读,没有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很难理解,没有学生亲身的体会,没有音韵回旋于学生们的耳边,学生们是体会不到趣味的,没有趣味的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以读激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之一。
四.采用表演 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表演欲强,活泼好动。通过表演开展课堂教学,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塞翁失马》《咏雪》等时,我都让学生改成课文剧,让他们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五.巧问巧拨 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而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向,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求知的内驱力,推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初一学生学好文言文很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多变,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鹏如,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