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描述
情境教学是一种功能性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 激发学生情感, 吸引学生入境体验,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语情景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其在中国日常生活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假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使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生动、形象,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汉语。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或模拟语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汉语学习直观而有趣,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习学以致用。
二、案例描述
1.情境创设之一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给出提示词语让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结构造句。例如:约翰、上海、飞机、武汉、出差;张阿姨、开车、咖啡厅。学生自己造句——约翰从上海坐飞机来武汉出差;张阿姨开车去咖啡厅喝咖啡。教师引导学生说一遍,再让学生复述一遍。用此方法带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结构“谁+从哪+用什么方式+来/去哪儿+做什么”(带来/去的连动句)。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连动句的另一种情况。教师创设情境:“我有一个学生叫玛丽,半年前她打电话告诉老师说:“老师,我想去中国学汉语,可是我有点担心。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不习惯用筷子吃饭。”引出句子“玛丽用筷子吃饭”。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玛丽不习惯用筷子吃饭呢?因为在她的国家用刀叉。”引出句子“玛丽用刀叉吃饭”。教师接着创设情境:“老师又遇到玛丽,她告诉老师她已经习惯了,因为每天早上用筷子吃拉面(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语法点)。”教师又让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说出“中午玛丽用刀叉吃牛排”、“晚上玛丽用勺子喝汤”两个句子。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用什么吃饭?”学生A回答“我用筷子吃饭”,学生B回答“我用刀叉吃饭”。老师又问学生B:“那现在呢?在中国也用吗?”学生B回答:“在中国用筷子吃饭。”老师再次展示例句,让学生一起读:“玛丽用筷子吃饭,玛丽用勺子喝汤。”老师归纳出今天学习的连动句结构——谁+用什么方式+做什么。
2.情境创设之二
老师给出两个人物——大卫和王老师。老师创设情境:“有一天他们两个见面,大卫说:‘王老师,好久不见,最近忙吗?’王老师说:‘还行,你怎么样?’”老师问:“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聊天儿。”老师接着问:“他们用什么语言聊天儿呢?”学生回答“用汉语”。 这句话连起来怎么说?引出句子“大卫和王老师用汉语聊天儿。”老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还可以怎么聊天儿呀?如果大卫是英国人,他们可以怎么聊天——用英语,他如果是法国人呢——用法语,如果他们不见面,他们还可以打电话聊天。”你们平时怎么聊天呀?
问学生A:“你和你的先生在家怎么聊天?”学生A回答:“用一点儿芬兰语一点英语。”老师接着问学生B:“你跟你韩国的朋友平时怎么聊天呀?打电话吗?太贵了。”学生B回答“上网聊天”。老师接着问:“你们和你们的父母怎么联系? ”学生回答“父母给我打电话联系。”老师给出四个名词(笔、电话、电脑、邮件),让学生在前面加上一个动词完成填空(以前用笔写信联系,一封信要很久才能收到。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聊天儿,还可以用电脑上网聊天,用邮件/收发邮件/写邮件联系。)
连动句:谓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句子。
(1)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谁+来/去哪儿+做什么。
(2)表示怎么做某事(方式) 谁+用什么方式+做什么。
三、案例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情景真实而自然,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可避免地使用所涉及的语法点。关于语法点方面的操练,对于情景的利用就是将涉及语法点的例句转化为真实的情景,或者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1)教师用了反复操练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操练语法点,充分利用了情景的作用。在操练之后引出知识点,最后又设置大量情境进行操练。具体语境的设置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且有梯度,循序渐进引入要学的语法点。
(2)所设置的语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突出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3)所设置的语境具有系统性,每一教学片断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
(4)在教学过程中,纠错时机和方法恰当。当然,本案例中不足之处。
(5)个别情境设置中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不利于引入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在问学生问题时,没有兼顾大多数学生,仅仅关注个别同学,这样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7)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输出,不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
(8)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过于注重输出。
四、建设性意见
(1)设置问题时,应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让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师预期的答案更接近。
(2)提问时应该兼顾大多数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3)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有没有接收。
五、总结
最后,我们想谈几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选择和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了解留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选取的情景要尽量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从教材里选定相似的情景,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地点、人物、事件等。
(2)创设的情境要尽量易于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也要简洁明确,不占用过多时间,也不能让情境给学生带来额外的难度,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情景设置和运用的初衷。
(3)在尽可能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情境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课堂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真实的情境不可能都搬到课堂上来,所以教师应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保证创设情境的可操作性,可真实,也可虚实结合模拟等。
(4)情境的设置要将充分备课和见机行事相结合。课堂上会有很多偶然的非预设性事件,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对这些非预设性事件加以灵活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适时使用“情景”进行教学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能更好地理解并主动地运用汉语知识,提高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宗庆.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情境教学是一种功能性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 激发学生情感, 吸引学生入境体验,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语情景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其在中国日常生活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假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使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生动、形象,同时也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汉语。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创设的真实语言环境或模拟语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汉语学习直观而有趣,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习学以致用。
二、案例描述
1.情境创设之一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给出提示词语让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结构造句。例如:约翰、上海、飞机、武汉、出差;张阿姨、开车、咖啡厅。学生自己造句——约翰从上海坐飞机来武汉出差;张阿姨开车去咖啡厅喝咖啡。教师引导学生说一遍,再让学生复述一遍。用此方法带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连动句结构“谁+从哪+用什么方式+来/去哪儿+做什么”(带来/去的连动句)。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连动句的另一种情况。教师创设情境:“我有一个学生叫玛丽,半年前她打电话告诉老师说:“老师,我想去中国学汉语,可是我有点担心。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不习惯用筷子吃饭。”引出句子“玛丽用筷子吃饭”。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玛丽不习惯用筷子吃饭呢?因为在她的国家用刀叉。”引出句子“玛丽用刀叉吃饭”。教师接着创设情境:“老师又遇到玛丽,她告诉老师她已经习惯了,因为每天早上用筷子吃拉面(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语法点)。”教师又让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说出“中午玛丽用刀叉吃牛排”、“晚上玛丽用勺子喝汤”两个句子。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用什么吃饭?”学生A回答“我用筷子吃饭”,学生B回答“我用刀叉吃饭”。老师又问学生B:“那现在呢?在中国也用吗?”学生B回答:“在中国用筷子吃饭。”老师再次展示例句,让学生一起读:“玛丽用筷子吃饭,玛丽用勺子喝汤。”老师归纳出今天学习的连动句结构——谁+用什么方式+做什么。
2.情境创设之二
老师给出两个人物——大卫和王老师。老师创设情境:“有一天他们两个见面,大卫说:‘王老师,好久不见,最近忙吗?’王老师说:‘还行,你怎么样?’”老师问:“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聊天儿。”老师接着问:“他们用什么语言聊天儿呢?”学生回答“用汉语”。 这句话连起来怎么说?引出句子“大卫和王老师用汉语聊天儿。”老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还可以怎么聊天儿呀?如果大卫是英国人,他们可以怎么聊天——用英语,他如果是法国人呢——用法语,如果他们不见面,他们还可以打电话聊天。”你们平时怎么聊天呀?
问学生A:“你和你的先生在家怎么聊天?”学生A回答:“用一点儿芬兰语一点英语。”老师接着问学生B:“你跟你韩国的朋友平时怎么聊天呀?打电话吗?太贵了。”学生B回答“上网聊天”。老师接着问:“你们和你们的父母怎么联系? ”学生回答“父母给我打电话联系。”老师给出四个名词(笔、电话、电脑、邮件),让学生在前面加上一个动词完成填空(以前用笔写信联系,一封信要很久才能收到。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聊天儿,还可以用电脑上网聊天,用邮件/收发邮件/写邮件联系。)
连动句:谓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句子。
(1)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谁+来/去哪儿+做什么。
(2)表示怎么做某事(方式) 谁+用什么方式+做什么。
三、案例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情景真实而自然,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可避免地使用所涉及的语法点。关于语法点方面的操练,对于情景的利用就是将涉及语法点的例句转化为真实的情景,或者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1)教师用了反复操练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操练语法点,充分利用了情景的作用。在操练之后引出知识点,最后又设置大量情境进行操练。具体语境的设置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且有梯度,循序渐进引入要学的语法点。
(2)所设置的语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突出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3)所设置的语境具有系统性,每一教学片断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
(4)在教学过程中,纠错时机和方法恰当。当然,本案例中不足之处。
(5)个别情境设置中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不利于引入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6)在问学生问题时,没有兼顾大多数学生,仅仅关注个别同学,这样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7)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输出,不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
(8)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过于注重输出。
四、建设性意见
(1)设置问题时,应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让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师预期的答案更接近。
(2)提问时应该兼顾大多数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3)在教学过程中,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有没有接收。
五、总结
最后,我们想谈几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选择和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了解留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选取的情景要尽量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从教材里选定相似的情景,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地点、人物、事件等。
(2)创设的情境要尽量易于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也要简洁明确,不占用过多时间,也不能让情境给学生带来额外的难度,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情景设置和运用的初衷。
(3)在尽可能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情境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课堂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真实的情境不可能都搬到课堂上来,所以教师应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保证创设情境的可操作性,可真实,也可虚实结合模拟等。
(4)情境的设置要将充分备课和见机行事相结合。课堂上会有很多偶然的非预设性事件,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对这些非预设性事件加以灵活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适时使用“情景”进行教学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能更好地理解并主动地运用汉语知识,提高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宗庆.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