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德育;创新体系;德育理念;德育内 容;德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27—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万育德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中,德育效果是最重要的指标,即使在最新的人才素质衡量中,德育素质也是排在首位。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但目前主宰学校德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化实践相适应的德育理论和运作模式,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仍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从而忽视现代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呼唤,导致德育创新体系的构筑始终处于低靡状态,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要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梳理和检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构筑德育工作的创新体系。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德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就是要有所突破。这表现为教师首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给我们德育指导思想上带来的一些条条框框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如果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方式,沿用盲目空洞的教法,不仅毫无结果,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目前情况下,必须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学生的思想行为融为一体,让学生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和德育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引导学生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内容的创新
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与一定学段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为此,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德育方法的创新
德育方法的创新,要根据中学生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德育工作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方法系统。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
四、德育体制的创新
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依靠科学,要把开展德育科学研究作为德育工作组织的重要职能,并建立科研先导的德育运行机制。要大力开展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及规律。通过搜集剖析道德现象、事例和个案,研究德育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德育工作的正确决策和可操作方案,进而指导整个德育工作实践。
五、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要使工作者主动适应和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在实践中造就队伍宏大、能够担当育人重任、堪为人之师表的教师。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要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27—0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万育德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中,德育效果是最重要的指标,即使在最新的人才素质衡量中,德育素质也是排在首位。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但目前主宰学校德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化实践相适应的德育理论和运作模式,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仍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从而忽视现代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呼唤,导致德育创新体系的构筑始终处于低靡状态,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要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梳理和检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构筑德育工作的创新体系。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德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就是要有所突破。这表现为教师首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给我们德育指导思想上带来的一些条条框框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如果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方式,沿用盲目空洞的教法,不仅毫无结果,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目前情况下,必须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学生的思想行为融为一体,让学生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和德育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引导学生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内容的创新
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与一定学段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为此,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德育方法的创新
德育方法的创新,要根据中学生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德育工作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方法系统。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
四、德育体制的创新
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依靠科学,要把开展德育科学研究作为德育工作组织的重要职能,并建立科研先导的德育运行机制。要大力开展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及规律。通过搜集剖析道德现象、事例和个案,研究德育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德育工作的正确决策和可操作方案,进而指导整个德育工作实践。
五、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要使工作者主动适应和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在实践中造就队伍宏大、能够担当育人重任、堪为人之师表的教师。
德育工作者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要使德育工作者的职能,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要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