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将思想传承进行到底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s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余年,今年即将再次讲授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突然生出一种乏味的感觉。以前教授这篇经典文章,我总是先介绍孟子,再落实文言知识,接着是粗浅地分析文章: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借此阐述 “仁政”的具体内容,宣扬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凭借这些经验和“能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毋需备课。但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将要沦为一个“只会传授知识”的工具了吗?难道教语文便是“仅此而已”?
  隐隐地,我想有所改变。于是,我询问学生:“学了那么多美文,你们有何感觉?”学生众口一词:“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感觉。”带着迷茫我再问教师,答案大体是:“努力上好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了。”言外之意,是我想得太多,多此一举。师生的答案虽然都在我预料当中,但还是触痛了我柔软的内心,拨动了我的心弦。“我为何教语文?学生为何学语文?”这两个长期以来困扰着我的问题,此时变成了“人该如何活”的问题,并让我豁然开朗: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引申到语文教学当中来,就是教语文要有语文思想。我们时常感觉教书乏味,这根源,恐怕还在于我们虽然经验多多却乏有思想的缘故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认为应是培养有语言深度和思想高度的人,而精神和思想直接决定着语文的深度和高度。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同时成为语文思想的引领者;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需的语文知识,还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和精神,并将这种思想和精神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当下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情感价值、艺术魅力,同时深刻解读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涵养。而古文经典博大精深,意存高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着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古文经典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的同时,努力传承五千年历史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精髓,这应该成为学习古文经典的意义所在。
  厘清了以上教学思想之后,我明确了教学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所在:这篇经典文章的重点难点,不应是语文知识,而应是老师站在怎样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孟子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更好地发挥经典作品的“种子”作用。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回到”那个时代,“亲临”那个时代的场景,去触摸圣人的灵魂,与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以此体悟圣人的高尚情怀,锻造自己的心灵。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明确了如下学习任务:这是一场古代君王和伟大思想家的对话,是一场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对话。如此千载难遇,他们能否擦出思想的火花?我们应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与收获?然后我把这篇文言文“言”的学习任务交给了语文课代表,由他带领同学们去自主完成;而“文”的任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则由我来执行。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一,请根据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说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第二,梁惠王问政和孟子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这反映出他们怎样的思想?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了这样的认识:当时社会混乱,老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天灾人祸”之中。所谓天灾,说的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有限,无法与自然灾害抗争,所以只能选择躲避或被动救灾,这由梁惠王在河内河东之间移民移粟可知。而所谓人祸,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为合理,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王好战”说明各诸侯国争城夺地,蚕食鲸吞,征战不断;孟子提出养民教民,从他列举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当时百姓正处于社会混乱、徭役繁重、礼制崩坏的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的态度竟是“非我也,岁也”,正所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如此倾颓世风,老百姓真是朝不保夕、命比狗贱啊。
  梁惠王自认为对百姓已经尽心,拟通过问政于圣贤孟子,寻求魏国“民不加多”的原因和富国强兵的对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原本以为在那个时代梁惠王能那样对待百姓已经实属不易,我让他们分析讨论、深入探究,大家这才发现,梁惠王富国强兵的目的并不是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而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驱使劳动力和兵员为他个人拓扩疆土,使之得以问鼎天下。在梁惠王统治期间,魏国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圣人讨教救国强国之策,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出于统治和称霸的需要,最终仍然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不是福祉。所以梁惠王所思所想所为,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的“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的思想是如此超前,又如此博大。我们惊叹于这位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圣人那超凡的思想,更为他崇高的精神魅力所折服。孟子提出教民养民的种种措施,是要推行儒家的主张,其最高目的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就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无失其时”,是减免兵役徭役和赋税,恤民保民,休养民力;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发展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种和谐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学生又提出疑问:梁惠王和孟子的想法和目的虽然不一致,但在强国富民这一点上应该是可以交汇的,难道他们不能求同存异吗?显然不能。且不说梁惠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等“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光从孟子提出养民教民的本质便可知,这不过是一次闪烁着伟人光辉思想的王、圣之间的对话而已。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前景,但這需要君王否认霸道、承认仁道,更需要君王舍弃自身的根本利益。而要君王给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并施爱于民,那又由谁来给他服兵役、徭役,谁来为他维护和争取他所认为的天经地义的利益和权势呢?孟子提倡重“民”轻“君”,君王却对“狗彘食人食”和“途有饿殍”满不在乎,由此可见,他们在行为上是根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反映了他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仍然欠缺生根发芽的土壤。
  讨论至此,一国之君梁惠王的形象黯淡下来,一介书生孟子则以圣人姿态在学生心中真切地高大起来。在这个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甚至有些激动,他们自觉地展开辩论,最终形成了大体上的共识;他们深入地思考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真正和伟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和灵魂上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内在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和情感品质得到升华。这便是我想要的,传承语文思想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语文应该成为文明传承、思想传承的载体。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语文教师应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一位灵魂工程师,他要给予学生语文思想的食粮。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语文思想的传承进行到底。
  (责编 白聪敏)
其他文献
蒙晓梅是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1米68的个头,温和的面庞挂着真诚的微笑,她与人交谈时语速不急不缓,语气沉静又不乏温柔。18年来,蒙晓梅一直在北更乡任教,从未离开过。这里的大山绵延不绝,交通不便,教学条件艰苦,但是她选择以大山作为人生的底色,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诚的爱,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动人的旋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蓝凤海老师是我读书生涯中见到的第一个女教师。”蒙晓梅回
期刊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生活中,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文本细读的视角是语言文字运用,其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  一、发现文本“秘妙”  笔者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长城》为例,剖析“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那么,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来看这篇
期刊
2012年,当媒体发出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的消息后,国内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议论热潮持续高涨,形成一股“莫言热”。莫言无疑成了2012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莫言和“莫言热”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祖籍浙江龙泉,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曾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多部,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
期刊
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龙应台那样,用一双温柔的双眼,看着自己的学生,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  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任教。那时学费、书本费、资料费等加起来有480元之多。对一
期刊
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存在诸多差异。在香港交流协作期间,笔者发现,香港通识教育科与代课教师别具特色,其存在均有合理之处。笔者将这两个现象写出来,以供借鉴。  香港通识教育科  在香港高中课程中,有一个备受瞩目的特别学科,那就是“通识教育科”。这个科目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社会、国家和人文世界及物质环境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使其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与终身学习有关的能力。该科目使学生树立正面的
期刊
2012年10月27日下午,在广西第二届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上,笔者聆听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周奇老师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他那从容自如的教学风度、质而不野的“聊天课堂”深深地打动了笔者。  走进“聊天课堂”  在课堂导入环节,周奇出示幻灯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松鼠。”周奇又问道:“松鼠一般生活在哪里呢?”学生答道:“森林里。”周
期刊
“研究生投毒案”  不能单从教育上找原因  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案有了新进展,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上海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黄某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死亡。(4月2
期刊
你是否试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执教同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磨课,反反复复思考,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完美?柳州市白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肖家慧就是这么一个坚持把教学做到尽善尽美的人。在教学中,她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的定位是,以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播撒下善的种子,培育出真的果实,点燃美的火种。肖家慧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理解是品生于心,德形于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期刊
教师要有效管理  课堂教学时间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谢金芮、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朱德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第4期上撰文认为,课堂教学时间分为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实用时间、专注学习时间和学术时间五个层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通常从后三类教学时间入手:在课前,教师要尽量详细规划“教学实用时间”,减少无计划、无意义的时间,安排好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学生
期刊
他是一位“80后”校长,年轻、有活力。自担任校长以来,他不辞劳苦,推陈出新,为管辖下的各所学校解决了基础设施不完备等诸多实际问题,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由此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赞誉。他就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中心学校校长鄢永奖。  2008年秋,鄢永奖被任命为德峨乡中心学校校长。本着对民族教育负责的态度,他立志改变多民族乡镇基础教育滞后的现状。为此,他执着追求、辛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