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新闻生产的局限与思考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大数据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提出了人们对大数据认识上的误区。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它运用在新闻生产中有着来自外部和其自身的双重局限性。媒体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找准角色定位、完善新闻定制模式等路径尝试打破这种局限的束缚。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生产;局限性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信息规模和产量巨大,在合理时间内超出传统数据库系统能够抓取、管理、计算和分析能力的巨量数据资料。继2013年走红之后,大数据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新闻领域当中。目前学界对“数据新闻”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数据新闻手册》的总结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数据新闻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1]其改变以往以文字陈述为主的新闻叙事方式,让新闻报道焕发新的活力。
  数据新闻为新闻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大数据新闻生产的认识依旧存在误区。数据新闻并不是一类新闻,而是一种新闻呈现的方式;数据自身属性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甚至还带有欺骗性,而是记者在庞大的数据群中发现意义,才使得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数据新闻不是万能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我国媒体利用大数据资源形成有实际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依然屈指可数。所以,大数据在为新闻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存在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双重局限性。
  信息寡头牵制信息的开源
  大数据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机遇,然而却不是所有行业都有机会。目前大数据资源比较富集的领域包括:电子商务、社交媒体、互联网站、通信运营商、医疗机构、大气科学等。所以,除了政府之外,为数不多的行业垄断者和大公司才是掌握数据的巨头。而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并未得到释放,手握数据的巨头其实也只是在利用数据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因此在提到大数据时,更多的是微软、IBM、EMC在做核心技术的基本架构。在大数据浪潮中,属于媒体业的自主空间并不多,媒体对大数据驾驭的能动性非常有限。[2]
  信息公开、新闻管制等外部条件制约数据来源渠道
  在国外的信息环境下,媒体获取数据的渠道较广,有政府部门公开的数据,有公益组织NGO发布的指标,还有网络用户自己生产的内容,外加其资本运作的新闻体制,所以数据使用比较自由。而国内信息公开法律尚不完善,新闻管控下媒体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多,国内对数据新闻尝试较多网络媒体因没有采编权,为追求安全性,在制作上依赖传统媒体,信源渠道的单一使得数据新闻的广度、深度和原创性大打折扣,影响了数据新闻能量的发挥。
  技术决定论的机械化采集容易造成新闻失真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日新月异,归根到底有价值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均离不开新闻现场的抵达,先进的信息技术会带来新闻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最鲜活生动、最震撼有力的新闻内容始终离不开“现场制造”。一旦媒体人过分沉迷于大数据的深坑,就难以展示自己敏锐的嗅觉、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语言。迷信大数据技术的“威力”会弱化记者的辨识能力,形成思想和行动依赖,只收集信息直接引用,缺少辨别求证,停留在现象外表就事论事。
  计算机生产新闻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想法忽略了新闻生产中除了数据需求之外,记者的智慧和价值判断的重要作用。尽管大数据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后的数据说话,弥补过去依赖主观直觉所带来的不足,但是这种硬模式化的程序无法对情感和社会关系等进行定性分析,而且如何解读原始数据依然会参入人类主观意识。
  我国媒体人员结构不适配数据新闻的要求C
  .目前媒体从业人员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大数据思维,多在内容生产中加入少量的技术基因。国内各媒体制作的数据新闻基本都是单一的图解形式,而早在2011年的伦敦骚乱事件中《卫报》就采用了交互动态型数据新闻报道方式,通过滑动时间条读者可以动态地看到伦敦骚乱发生时不同时段的主要事件,点击事件的图表便会弹出详细的现场照片和事件描述。
  国外的数据新闻操作者很多都是经过正规的计算机专业培训或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的职业记者,他们不仅有数据新闻操作前期的数据发掘与统计分析能力、中期的新闻编辑能力,还掌握后期视觉化呈现上的制作才能。而国内数据操作者、记者和视觉呈现工作者多是互相独立,新闻内容、表现风格和形式缺乏统一性。
  此外,基于信息聚合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推荐模式,为新闻生产的受众观带来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今日头条”APP就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定制化新闻产品。它通过海量数据信息的采集,智能分析出每个用户每时每刻最关注的资讯;再根据用户以前的信息浏览记录建立模型,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信息,但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样存在隐忧。
  首先,个性化定制新闻减少了社会信息的交流
  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催生了媒体的用户理念--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定制新闻,用户不用进行任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出现在眼前。在这个用户注意力分散的泛媒体时代,这无疑增加了用户与媒体之间的黏性,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会在无形之中给人施加更加现实的影响。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永远希望获取人们更多的消费,人们长时间地沉浸在定制的新闻信息里却无法感知定制新闻范围外世界的动向,每一个个体都长时间处在一个自己为自己营造的专属空间里,这无疑是个密闭的隔间,阻碍了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流动。
  再者,个性化定制新闻削弱了舆论引导,会造成价值迷航
  定制新闻可谓是新闻生产者和用户互相满足需求的行为,用户满足自己获取专属信息的需求,新闻生产者满足了黏住用户眼球的利益诉求,人们被绑在了新闻消费的车轮上却毫无觉察。在转型期的中国,仍旧需要普世的撒播式的新闻传播,但是这种分散式的受众个体形式削弱了主流舆论和价值观的引导力,容易造成大众的价值迷航。   因此,面对大数据新闻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局限,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多做尝试。
  首先,多进行跨界合作来提高获取数据的能力。媒体应通过跨界合作获取数据能力,通过合作、交换、外包、购买等方式利用其他互联网平台用户创造的内容做更专业的数据新闻,克服自身在数据资源方面的不足。比如央视联合百度搜索制作的大数据新闻报道“据说春运”,央视负责选题制作等内容生产,百度负责数据采挖等技术支持,这是值得新闻业借鉴的跨界尝试。
  其次,要提高对媒体的资金投入,在新闻教育上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新闻教育角度多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对新闻单位多给予基金支持,鼓励其引进和培养数据人才,包括拥有统计学、商业智能、计算机软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技能的“数据科学家”,也要有会运用大数据的产品设计师和运营管理者。在新闻教育上,优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双学位模式,鼓励有计算机和统计学背景的学生到新闻领域学习。
  再次,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迷信数据。大数据新闻并没有消弱新闻工作者的存在感,相反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媒体人要在大数据环境下拨开“数据唯大”的迷雾,在利用数据的同时,更要理解数据,用专业而敏感的新闻嗅觉发现新闻,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高度选择和生产新闻。
  最后,在推送新闻时尽量避免信息完全定制化。新闻生产者在发布定制化个性信息的同时,适当加入必要的统发信息,避免信息接收的内容固定化,让用户适当了解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利于舆论引导的需要和社会信息的流动。
  结语
  数据是冰冷的,而社会是有温度的。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把握其度、合理使用,那么它将有利于新闻工作者转变思维模式,为传媒组织改进管理程序;如果驾驭不当,会使新闻工作者陷入数据决定论的迷思,失去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以,面对大数据,新闻生产要避免陷入技术逻辑无限延伸的困境,该坚持的新闻理念一定要坚持。
  参考文献:
  [1] Jonathan Gray,Liliana Bounegru, Lucy Chambers.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M]. http: //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 1.0/en/, 2012-07-18.
  [2]王武彬《大数据浪潮中的传媒业——兼谈大数据讨论的若干误区》[J]. 新闻记者.2013(06)
其他文献
【摘 要】语篇分析作为目前语言学家们常探讨的一个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世界语言学派中的两大阵营中的功能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深层的学习理论,尤其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被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本文就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语篇功能在做语篇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功能,  一、语篇分析的简要介绍  语篇分析是语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其中文化工作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前我们着重发展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社会各个层面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今这个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开展我们的文化工作,文化工作遇到了哪些问题,需要澄清哪些思想理念,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媒介;文化;建设;监管  一、文化工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逐年增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卓著成效。地方文化馆做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的构成部分,在文化工作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馆体制改革,繁荣大众文化事业,是当下地方文化馆的重要任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基层文化馆工作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往健康发展,工作中标准化和个性化相协调。建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使得多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大型文化活动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并同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如何能够在新形势下策划以及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由其在中央领导班子下达“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政策。这样一来,我们就应该根据这项指示作为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原则,并且将举办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都进行监督并后再实施。所以,本文就对新形势下大型文
期刊
【摘 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本文通过梳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基本关系,并提出了有关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一个推测。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语言学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俗语这样说:真理的反面不一定是谬误。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问题上是否也是如此?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是完全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在医疗题材作品中有所体现。人文精神的彰显,是此类题材的亮点。本文旨在重点从情节以及矛盾冲突切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借此展现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以《心术》和《医者仁心》这两部医疗剧为例,对情节设计和创作技巧进行分析,阐释该类作品的主题及内涵,并分析该类医生形象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关键词】医生;职业精神;人文情怀  医患题材,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医疗场
期刊
【摘 要】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可以说,音乐反映生活,主要不是展现生活的外在风貌,而是侧重于体现人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本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闲暇时间也有了更多的户外活动,当前最为流行的那就是广场舞蹈,广场舞蹈首先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具备寓教于乐、集体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广场舞蹈,能够带动社会和谐、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等,因此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主要结合广场舞蹈与群众文化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广场舞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广场舞蹈;群
期刊
【摘 要】文化馆舞蹈教学是当前社会舞蹈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馆舞蹈教学要充分结合学员实际、教学实际,对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提升文化馆在舞蹈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当前文化管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馆该如何有效开展舞蹈教学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于文化馆开展舞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馆;舞蹈教学;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
期刊
【摘 要】英语、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二者受语言特殊性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存在着差异是肯定的,其词汇间的差异必然也存在。本文仅从颜色词方面来探究英汉语中的差异,以便准确把握红色词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语中的红色词。  【关键词】英汉;红色;差异  由于英汉属于不同语系,分别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本身的特殊性的影响,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通常情况下,这种差异会在词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