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针对数学“学困生”这一现象,笔者根据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自身学习数学的经验,写些自己的看法,着重讨论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的原因以及帮助学困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反思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即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由于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致使高一出现了许多数学“学困生”,高一的基础打不好,会影响到整个高中的数学和理科的学习。特别是一些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吃力, 对自己没有信心,恶性循环,长期下去,成绩一直提不高,从而影响升学。本人根据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自身学习数学的经验,写些自己的看法,望与各位切磋。
一、高中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高中生课前重视不预习,课堂上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心不在焉;课后通常不复习,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知识间的联系断线;或者大量地被动做题,做题前不深思照搬照套,做题后不反思,不寻求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解题方法少不能活用数学知识。
2、数学的学习方法不科学,违背学习规律,有些在初中时是数学尖子生,进入高中后,上课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自己另搞一套,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有的不能与教师“同振共鸣”似懂非懂,重难疑点没有听懂听全,课后又不及时总结,复习,死记硬背,赶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了事,这样学习高中数学,肯定是失败者,但这却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3、不主动提问题,学习数学就怕没有问题。数学可以说是由若干个问题构成的,比方说函数问题,值域问题等等,把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学生就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系列办法。有些学生,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放任不管,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主动探究,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佳。
4、有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够不扎实,带来了学数学困难,笔者从许多个案分析研究得知,一些在数学学习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客观上也都存在着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主观上又不十分重视“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知道怎么做题,但又不认真演算书写;对难题感兴趣,但又轻视一般试题的练习,好高骛远。
二、转化学困生的办法
1.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新课程强调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带动起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加强学法指导,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倾注更多的关爱,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教师应十分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学困生会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影响正常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关注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的成功之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切忌讥笑、讽刺,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数学学习更加丧失信心
2.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什么价值,为升学而学,也说明我们的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看不到数学的美。如何鼓励学生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措施是让学生相信数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将应用意识的教育应渗透到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3.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4.展现解题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很多教师在解答问题和课堂教学时,往往不给现成答案,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组织典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一想:下一步该做什么?问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和结论如何挂钩?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从中悟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最终把问题弄透彻。
5.加强课堂作业的落实 。课堂作业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获得的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在设计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联系中困难出现的情况,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辅导,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
6.及时总结反思,建立改错本 。高中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种类繁多又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注意归纳整理,从中抓住规律和本质,把分散到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效防止各知识点互相干扰、混淆,便于记忆和准确应用。通过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网络,非常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能力。要求学生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反思,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会得到大步提升,并彻底摆脱不会学习数学的阴影,重塑信心,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反思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即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由于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致使高一出现了许多数学“学困生”,高一的基础打不好,会影响到整个高中的数学和理科的学习。特别是一些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吃力, 对自己没有信心,恶性循环,长期下去,成绩一直提不高,从而影响升学。本人根据几年的从教经历以及自身学习数学的经验,写些自己的看法,望与各位切磋。
一、高中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高中生课前重视不预习,课堂上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心不在焉;课后通常不复习,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知识间的联系断线;或者大量地被动做题,做题前不深思照搬照套,做题后不反思,不寻求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解题方法少不能活用数学知识。
2、数学的学习方法不科学,违背学习规律,有些在初中时是数学尖子生,进入高中后,上课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自己另搞一套,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有的不能与教师“同振共鸣”似懂非懂,重难疑点没有听懂听全,课后又不及时总结,复习,死记硬背,赶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了事,这样学习高中数学,肯定是失败者,但这却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3、不主动提问题,学习数学就怕没有问题。数学可以说是由若干个问题构成的,比方说函数问题,值域问题等等,把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学生就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系列办法。有些学生,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放任不管,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主动探究,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佳。
4、有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够不扎实,带来了学数学困难,笔者从许多个案分析研究得知,一些在数学学习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客观上也都存在着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主观上又不十分重视“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知道怎么做题,但又不认真演算书写;对难题感兴趣,但又轻视一般试题的练习,好高骛远。
二、转化学困生的办法
1.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新课程强调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带动起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加强学法指导,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倾注更多的关爱,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教师应十分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学困生会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影响正常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关注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的成功之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切忌讥笑、讽刺,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数学学习更加丧失信心
2.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什么价值,为升学而学,也说明我们的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看不到数学的美。如何鼓励学生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措施是让学生相信数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将应用意识的教育应渗透到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3.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4.展现解题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很多教师在解答问题和课堂教学时,往往不给现成答案,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展开思维过程。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精心组织典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一想:下一步该做什么?问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和结论如何挂钩?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从中悟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最终把问题弄透彻。
5.加强课堂作业的落实 。课堂作业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获得的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在设计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联系中困难出现的情况,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辅导,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
6.及时总结反思,建立改错本 。高中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种类繁多又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注意归纳整理,从中抓住规律和本质,把分散到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有效防止各知识点互相干扰、混淆,便于记忆和准确应用。通过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网络,非常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能力。要求学生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反思,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困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会得到大步提升,并彻底摆脱不会学习数学的阴影,重塑信心,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