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创新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并通过教师的质疑、情境的创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明显提高。
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改变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实验观念上,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作为出发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变教师角色,将演示者变成引导者,改变学生的角色,将旁观者变为实验的操作者,这样就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这一性质时,课本中只给出了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教师可针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溶液中的物质提出问题:
问题一:反应后的溶液中溶有少量二氧化碳,是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了?
问题二:反应后溶液中有水存在,是不是水使石蕊变红了?
问题三:如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了酸?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得出了以下实验设计:
(1)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插入盛有干燥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2)向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加1—2滴蒸馏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学生根据以上设计,分组实验,并根据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
(1)干燥的二氧化碳中,加入石蕊试纸,试纸无变化,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2)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无变化,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3)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试纸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观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学生感觉印象深刻,难以遗忘。学生实验成功后,既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又体验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了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燃烧条件时,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实验一: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三: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比较点燃的难易。
根据以上实验,学生自己就能归纳出物质燃烧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便于理解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
三、拓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开展自主课外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思考、生动活泼,从而使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了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植物油、塑料袋等密封隔绝氧气代替橡皮塞;从雪米饼袋等食品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开展实验创新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树立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开拓和训练,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改变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实验观念上,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作为出发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改变教师角色,将演示者变成引导者,改变学生的角色,将旁观者变为实验的操作者,这样就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这一性质时,课本中只给出了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教师可针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溶液中的物质提出问题:
问题一:反应后的溶液中溶有少量二氧化碳,是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了?
问题二:反应后溶液中有水存在,是不是水使石蕊变红了?
问题三:如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了酸?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得出了以下实验设计:
(1)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插入盛有干燥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2)向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加1—2滴蒸馏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学生根据以上设计,分组实验,并根据现象进行了归纳分析:
(1)干燥的二氧化碳中,加入石蕊试纸,试纸无变化,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2)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无变化,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3)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试纸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观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学生感觉印象深刻,难以遗忘。学生实验成功后,既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又体验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了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燃烧条件时,可引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实验一: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三: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比较点燃的难易。
根据以上实验,学生自己就能归纳出物质燃烧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便于理解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
三、拓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开展自主课外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思考、生动活泼,从而使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了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植物油、塑料袋等密封隔绝氧气代替橡皮塞;从雪米饼袋等食品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开展实验创新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逐步树立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开拓和训练,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