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不同产地黄芩茎叶和根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甘肃不同产地黄芩茎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探讨黄芩茎叶和根保肝作用的差异。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甘肃陇西、岷县、渭源、漳县产黄芩根和茎叶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2 h后,采用腹腔注射0.1%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肝损伤模型。造模18 h后,计算肝系数,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不同产地黄芩根组小鼠肝系数及血清中ALT、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T-AOC水平升高(P<0.05);同一产地根与茎叶组比较,各黄芩根组小鼠肝系数及血清中ALT、AST活性低于黄芩茎叶组(P<0.05),肝组织T-AOC水平高于黄芩茎叶组(P<0.05)。结论 黄芩根水煎液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黄芩茎叶水煎液对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甘肃;黄芩;茎叶;根;肝保护;小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061-03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本品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黄芩药用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但为扩大药源,近年对其茎叶入药的研究亦成为热点。研究表明,黄芩苷、黄芩总黄酮、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实验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4]。因此,本研究观察甘肃4个不同产地黄芩根、茎叶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以比较甘肃不同产地黄芩茎叶和根在保肝作用上的差异。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2月龄SPF级昆明种小鼠132只,体质量(20±2)g,雌雄各半,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甘)2011-0004。
  1.2 药物与制备
  联苯双酯滴丸,北京协和药厂,批号12090204。甘肃陇西、岷县、渭源、漳县所产黄芩,于10月中旬在当地采集茎叶,10 d后采集同一植株的根,均为二年生黄芩,经甘肃中医学院杜弢教授鉴定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及茎叶。将不同产地的黄芩根、茎叶,分别阴干,除去杂质,洗净。将根大小分档,置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制“圆气”后30 min,待质地软化,取出,晾干,切片;另将茎叶切制成段。分别取适量黄芩根、茎叶,第1次加10倍量水,浸泡30 min,文火煎煮50 min,过滤,第2次加8倍量水,文火煎煮40 min,过滤,合并2次滤液,水浴浓缩为含1 g原药材/mL的浓缩液,高压灭菌,4 ℃以下储存,灌胃时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药液。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四氯化碳(CCl4),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120728);橄榄油,化学纯;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80-2型离心沉淀器(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BS110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MODEL680-酶标仪(美国伯乐公司),UV-24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陇西、岷县、渭源、漳县产黄芩根组和黄芩茎叶组。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2 mL/10 g灌胃,阳性对照组按150 mg/kg予联苯双酯灌胃,其余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6 g/kg灌胃,阳性对照组及各给药组给药容积均为0.2 mL/10 g。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2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0.1 mL/10 g腹腔注射0.1%CCl4橄榄油溶液造模,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橄榄油。各组造模后禁食不禁水18 h。造模18 h后,从各组小鼠股动脉取血,随后剥离肝脏,用生理盐水冲洗,滤纸吸干,称重。计算肝系数(肝脏质量÷体质量×100%)[5]。
  2.2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谷草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液静置30 min后,25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血清。按照ALT、AST试剂盒说明书测定酶活性。
  2.3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取0.5 g肝组织,冰浴下用生理盐水制成10%的肝匀浆,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方差齐时,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ce's T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不同产地黄芩茎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LT、AST活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产地黄芩根组、陇西产黄芩茎叶组小鼠ALT、AST活性降低(P<0.05);同一产地根与茎叶组比较,各黄芩根组小鼠ALT、AST活性均低于黄芩茎叶组(P<0.05)。结果见表1。
  4.2 不同产地黄芩茎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系数、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系数升高(P<0.05),肝组织T-AOC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产地黄芩根组小鼠肝系数均降低(P<0.05),肝组织T-AOC水平均升高(P<0.05),而各产地黄芩茎叶组小鼠肝系数、肝组织T-AOC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产地黄芩茎叶组比较,黄芩根组小鼠肝系数均降低(P<0.05),肝组织T-AOC水平均升高(P<0.05)。结果见表2。   5 讨论
  近年黄芩在甘肃种植面积约4万亩(1亩=666.67 m2),产量700多万kg,甘肃陇西、渭源、漳县、岷县等已成为黄芩主要产地。虽然黄芩传统药用部位为根,然而,在我国北方各省及云南部分地区却有将黄芩茎叶代茶饮用的近千年历史,此茶被称为“黄芩茶”或“黄金茶”。
  肝损伤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并且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在肝细胞病变过程中,自由基、酶及脂质过氧化等均发挥重要作用。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是常用经典模型之一。CCl4对肝细胞膜有直接溶解作用,但主要致毒机制与其活性代谢产物有关。CCl4在肝内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生成活泼的三氯甲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内和细胞膜的大分子结合,使酶的功能丧失,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破坏肝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6-7]。当肝细胞受损害时,由于肝细胞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内的ALT、AST等转氨酶释放进入血液,使血液中ALT、AST活性增高,且ALT、AST活性的变化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因此ALT、AST可作为诊断衡量早期肝损伤程度的主要酶类指标[8]。自由基学说认为,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加,导致自由基生成与清除的平衡被破坏,体内过剩的自由基及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会促进肝细胞损伤[9]。T-AOC是机体内各种抗氧化系统功能的综合反映,能体现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的整体状态。体内T-AOC水平越高,自由基清除速度越快。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系数、血清中ALT、AST活性均升高,肝组织T-AOC水平降低,而预先给予不同产地黄芩根水煎液的各组小鼠肝系数及血清中ALT、AST活性均降低,肝组织T-AOC水平升高,表明黄芩根水煎液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ALT、AST活性,提高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减轻肝损伤,从而达到保肝作用。4个不同产地黄芩茎叶组中,陇西产黄芩茎叶水煎液仅能降低小鼠ALT、AST活性,对肝系数、T-AOC无影响,而其他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黄芩茎叶水煎液保肝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2-283.
  [2] 陈忻,赵晖,张楠,等.黄芩苷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39-40.
  [3] 李海燕,金向群,邸琳,等.黄芩苷预防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伤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5):50-51.
  [4] 李素婷,杨鹤梅,王宝源,等.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582-584.
  [5]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
  [6] 辛念,雄建新,韩淑英,等.荞麦种子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4):1456-1458.
  [7] 赵春景,魏来.葛根素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7):625-627.
  [8] 朱立革,殷小杰,唐仕欢,等.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黄芩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009-1010.
  [9] Knight JA. The process and theories of aging[J]. Ann Clin Lab Sci,1995,25(1):1-12.
  (收稿日期:2014-09-04)
  (修回日期:2014-10-17;编辑:华强)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模型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循经组和纳甲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作治疗,循经组予循经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纳甲组予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每日定时治疗1次,观察神经功能及脑梗死体积情况,检测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方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50只雌性SD大鼠,采用阴道内注射大肠杆菌制备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模型。按妊娠先后次序编号,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新生化组及益气化瘀方低、高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纯净水,益气化瘀方低、高剂量组给予益气化瘀方灌胃,新生化组给予新生化颗粒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仙附温阳通络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模型大鼠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抗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成年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脉络宁颗粒组及仙附温阳通络饮低、中、高剂量组。以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溶液方法造模。造模后次日开始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他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15 d后取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舌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及大黄素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入制作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素组,大黄素组于造模后每日予大黄素20 mg/kg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每日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厚腻苔出现情况及存活率;造模第5日后各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留取标本,采用We
期刊
关键词:膜性肾病;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09-02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目前M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且以特发性MN较常见,其部分可自行缓解,预后
期刊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天麻成分对甲氧基苄醇在大鼠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采用灌胃和静脉注射2种方式给药,HPLC测定不同时间大鼠血液中天麻成分对甲氧基苄醇的浓度,DAS3.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大鼠血液中对甲氧基苄醇在0.63~321.17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4 5;日内、日间精密度、绝对回收率和稳定性均在规定范围内。结论 本方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运脾、升清、补脾中药对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肥胖程度及脂肪激素、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从不同健脾中药中进一步筛选抗肥胖药物。方法 Wistar大鼠130只,10只作为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120只给予高脂饲料13周喂饲,按体质量得到DIO大鼠50只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DIO-R)大鼠10只,DIO大鼠分为模型组、西布曲明组、运脾组、升清组、黄芪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郭军;畸形精子症;男性不育症  中图分类号:R27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03-0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医师郭军教授长期从事泌尿男科临床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男科疾病,其中对畸形精子症辨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郭教授,现将其辨治畸形精子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文献无“畸形精子症”病名。郭教授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金茵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金茵利胆口服液中茵陈、蒲公英、枳壳、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有效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进行定量测定, 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 ℃。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双黄连粉针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TM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40 ℃。对13批双黄连粉针剂的特征色谱图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13批双黄连粉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