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
一、引言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全国各高职院校按照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笔者作为评估专家组秘书,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参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组在评估过程中,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其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测试,被列入评估程序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查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课程改革,同时,这一评估环节的存在,更体现了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课程建设与改革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通过专业建设调研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于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因为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地域差异,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甚至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因各高职院校学生需参加并通过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十几年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对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及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试题、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学生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一级考试,却没有通过全市统一考试,经与学生座谈,两种考试的难点均为理论题,即选择题,国家一级考试选择题占20分,考试范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两章的内容,而全市统一考试选择题占50分,考试范围为整本教材。两种考试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国家一级考试因为加重了操作题的分值比例,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同时也突出了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念。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二)更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统一考试中的通过率,就必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依照统一考试题库中的题目,采用Authorware编制了一个选择题练习软件,设置了评分、查看答案等选项,深受学生欢迎,在统一考试中,成绩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因材施教,缩小学生层次差距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灵活分层教学,注意课堂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耐心辅导学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
(四)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證促学
计算机的应用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更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这就要求考核方式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2]教委以证促学机制(注:学生取得计算机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也加大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建议适当增加操作题的分值比例,甚至可以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关键。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不能及时充电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长期重复,很多教师心理上产生惯性和惰性,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3]师资队伍结构的改革,可以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利用原有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其次,要适当引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以满足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第三,还可以采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将计算机课程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瑶,王浩川.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
[2]成江荣,李华.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王晓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信息与电脑,2010,(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
一、引言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全国各高职院校按照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笔者作为评估专家组秘书,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参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组在评估过程中,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其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测试,被列入评估程序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查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课程改革,同时,这一评估环节的存在,更体现了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课程建设与改革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通过专业建设调研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于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因为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地域差异,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甚至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尽合理
目前,因各高职院校学生需参加并通过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十几年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对全市计算机统一考试及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试题、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学生很顺利地通过了国家一级考试,却没有通过全市统一考试,经与学生座谈,两种考试的难点均为理论题,即选择题,国家一级考试选择题占20分,考试范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两章的内容,而全市统一考试选择题占50分,考试范围为整本教材。两种考试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国家一级考试因为加重了操作题的分值比例,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同时也突出了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念。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二)更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统一考试中的通过率,就必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依照统一考试题库中的题目,采用Authorware编制了一个选择题练习软件,设置了评分、查看答案等选项,深受学生欢迎,在统一考试中,成绩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因材施教,缩小学生层次差距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灵活分层教学,注意课堂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耐心辅导学生,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1]
(四)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證促学
计算机的应用已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更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这就要求考核方式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2]教委以证促学机制(注:学生取得计算机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也加大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建议适当增加操作题的分值比例,甚至可以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及时更新知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关键。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不能及时充电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长期重复,很多教师心理上产生惯性和惰性,因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3]师资队伍结构的改革,可以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利用原有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其次,要适当引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充实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中,以满足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第三,还可以采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通过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将计算机课程改革逐步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瑶,王浩川.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
[2]成江荣,李华.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3]王晓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信息与电脑,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