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除面临中美贸易冲突这一外部挑战外,还面临许多重大的内部挑战,如国企改革进展缓慢、民营经济面临不公平竞争等。尤其是近期的“私营经济离场论”引发舆论热议。笔者认为,“国进民退”一方面表现为国有经济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调控的力度加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带有“逆市场化”的倾向,其背后是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发展预期的担忧。
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如果政府作用发挥方式不当,很可能导致政府成为主导资源配置的力量。近年来,有些政策执行更多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说,在去产能、防治污染、防金融风险等政策推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刀切”政策频频出现,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担忧也由此产生。
尽管国企改革的切入点已经在向“资本”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表述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对国有经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进行直接干预。特别是受外部形势不稳定影响,地方政府缺乏定力耐力,一有危机感就出来干预市场,同时扶持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变相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再加上地方保护、区域竞争,地方官员迫于政绩压力,更加倾向于直接干预市场,极力挽救GDP下滑态势,这扭曲了资源配置在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此,建立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市场竞争格局就较为困难。
二、地方政府要善隐于“市”深练内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与“政府”的完美配合、协调运作。政府的力量可以让经济止跌,而经济复苏和长远的发展,则必须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作为“有形之手”,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企与民企的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推进改革。“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各级政府必须看到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无形之弊”,加快从“台前”转移到“幕后”,更加关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问题,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关系,让市场经济回归自然大道,让政府之“手”隐于“市”。
新时代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关键之处在于修炼好自身内功,大胆进行自我革新,从自己身上“开刀”,让政府之“手”成为幕后推手,更好地撬动“市场之力”。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确实还有很多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一直不予承认,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为此,我们还需力促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和民营企业准入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的改革,等等。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把改革开放这些年存在的问题逐步解决,破除唯GDP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地方政府官员不能搁置问题、放大成绩,只顾及自己的仕途,而忽视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同时,还要还利于民,走共同致富之路,一旦众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任何经济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的当下,企业才是市场主体。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要由事后调控向顶层设计、事前预案、事后监管迈进,尽量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只有政府的放“手”,才能迎来市场主体的主动出“手”,构建“市场之制+政府之手”的高效经济运行体系。
三、以政府自我革新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就是界定政府不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也就是提供一张权力责任“正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政府在干预上退居二线,在监管上冲在一线,坚定不移维持健康长效的市场环境。只要政府自身改革一突破,其他改革就一通百通。
“不该做什么”,就需要政府把自身改革挺在前面,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生态。一方面大幅简政放权,还市场一个空间,提升企业投资和发展信心,这方面决不能让各级政府打“小算盘”、搞“小九九”,防止“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另一方面让渡市场空间,市场空间的让渡,来自于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和国企垄断市场空间的让渡,走出“与民争利”的发展困境。“必须做什么”,包括政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合法产权、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等等。这就需要政府按市场规律谋划改革,顺应市场潮流而为,把市场的“阴暗面”挖掘出来,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新时代呼唤新治理模式。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摒弃以往“拿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市场经济的事”的管理模式,依法治“市”,久久为功,以公平競争解放生产力,让企业家对政策环境更有安全感。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国有企业要限定发展领域,不能随意与民营企业争夺发展空间,更不能与民争利。地方政府不能受国企“游说”影响,动摇发展市场经济的信念,要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市长”说了算,坚定走市场经济路线的决心与信心。
四、以政府清正廉洁换取经济健康发展
无论“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前提是都需要置其于公开透明的运行环境之下,以法治的手段加以约束。政府之“手”是否干净决定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要以政府清正廉洁助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只有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坚决反对腐败,才能切断歪路、邪路,矫正市场主体发展的路径,让企业摆脱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回归市场本位,转向依靠创新、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发展道路。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以法治和科学理念主政一方,让地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持续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庞大的经济体量、多元的增长动力、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都赋予了中国经济良好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未来中国经济仍要稳健持续发展,政府当善隐于“市”深练内功,内增效率,外求质量,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升级版”。
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如果政府作用发挥方式不当,很可能导致政府成为主导资源配置的力量。近年来,有些政策执行更多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说,在去产能、防治污染、防金融风险等政策推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刀切”政策频频出现,对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担忧也由此产生。
尽管国企改革的切入点已经在向“资本”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表述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对国有经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进行直接干预。特别是受外部形势不稳定影响,地方政府缺乏定力耐力,一有危机感就出来干预市场,同时扶持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变相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再加上地方保护、区域竞争,地方官员迫于政绩压力,更加倾向于直接干预市场,极力挽救GDP下滑态势,这扭曲了资源配置在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此,建立形成开放统一的全国市场竞争格局就较为困难。
二、地方政府要善隐于“市”深练内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与“政府”的完美配合、协调运作。政府的力量可以让经济止跌,而经济复苏和长远的发展,则必须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作为“有形之手”,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企与民企的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推进改革。“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各级政府必须看到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无形之弊”,加快从“台前”转移到“幕后”,更加关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问题,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关系,让市场经济回归自然大道,让政府之“手”隐于“市”。
新时代发挥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关键之处在于修炼好自身内功,大胆进行自我革新,从自己身上“开刀”,让政府之“手”成为幕后推手,更好地撬动“市场之力”。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确实还有很多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一直不予承认,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为此,我们还需力促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和民营企业准入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的改革,等等。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把改革开放这些年存在的问题逐步解决,破除唯GDP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地方政府官员不能搁置问题、放大成绩,只顾及自己的仕途,而忽视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同时,还要还利于民,走共同致富之路,一旦众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任何经济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的当下,企业才是市场主体。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要由事后调控向顶层设计、事前预案、事后监管迈进,尽量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只有政府的放“手”,才能迎来市场主体的主动出“手”,构建“市场之制+政府之手”的高效经济运行体系。
三、以政府自我革新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就是界定政府不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也就是提供一张权力责任“正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政府在干预上退居二线,在监管上冲在一线,坚定不移维持健康长效的市场环境。只要政府自身改革一突破,其他改革就一通百通。
“不该做什么”,就需要政府把自身改革挺在前面,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生态。一方面大幅简政放权,还市场一个空间,提升企业投资和发展信心,这方面决不能让各级政府打“小算盘”、搞“小九九”,防止“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另一方面让渡市场空间,市场空间的让渡,来自于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和国企垄断市场空间的让渡,走出“与民争利”的发展困境。“必须做什么”,包括政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合法产权、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等等。这就需要政府按市场规律谋划改革,顺应市场潮流而为,把市场的“阴暗面”挖掘出来,加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新时代呼唤新治理模式。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摒弃以往“拿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市场经济的事”的管理模式,依法治“市”,久久为功,以公平競争解放生产力,让企业家对政策环境更有安全感。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国有企业要限定发展领域,不能随意与民营企业争夺发展空间,更不能与民争利。地方政府不能受国企“游说”影响,动摇发展市场经济的信念,要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市长”说了算,坚定走市场经济路线的决心与信心。
四、以政府清正廉洁换取经济健康发展
无论“有形之手”还是“无形之手”,前提是都需要置其于公开透明的运行环境之下,以法治的手段加以约束。政府之“手”是否干净决定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要以政府清正廉洁助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严厉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以减权限权、创新监管等举措减少寻租空间,铲除滋生腐败土壤。”只有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坚决反对腐败,才能切断歪路、邪路,矫正市场主体发展的路径,让企业摆脱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回归市场本位,转向依靠创新、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发展道路。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以法治和科学理念主政一方,让地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持续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庞大的经济体量、多元的增长动力、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都赋予了中国经济良好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未来中国经济仍要稳健持续发展,政府当善隐于“市”深练内功,内增效率,外求质量,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