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镇,农民工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却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现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作一浅析,供同仁们参考:
1 “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留守团”数量的不断增大,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彝汉地区地域偏远、居住分散、信息不便、观念陈旧等因素,更造成了“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远、情感匮乏、内向、焦虑、暴躁、交际障碍、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当然这些不可能某一人都具备)。这给“留守儿童”的家庭管理、教育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这些重任又落在了“留守”爷爷、奶奶的肩上,祖辈的整体素质更不如父辈,加之他们受“不管隔辈人”的旧观念影响(这是指教育和管理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责任,爷爷奶奶因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吃穿,溺爱、迁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多用物质刺激、方法简单,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观念教育孙辈,他们不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的突飞猛进,如何与时俱进,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和引导,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教育和管理无力关心,更无法辅导。一句话,祖辈只有替父辈看住孩子就行,其他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同时祖辈已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管理和教育孩子。
彝汉杂居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父母要撑起家庭这片蓝天,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镇务工。而自己的子女由于城乡的身份差别,不能带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只有留在农村,托付给祖辈、亲戚代为照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已在不断地增大。据中国关工委和全国妇联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十四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还在不断地增加。我校(农村小学)通过调查统计:2009年全校409人,留守儿童58人,占14.2%,男生占留守儿童的53.4%,父母都外出的占留守兒童的25.9%;2010年全校368人,留守儿童68人,占18.5%,男生占留守儿童的52.9%,父母都外出的占留守儿童的35.3%。有的地区留守儿童数和比例还更高一些,由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显突出。
2 “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与和谐进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策略:
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多举措并进的教育策略
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内涵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 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由此显示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作用,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达到预期目的的活动。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多举措齐头并进的教育策略。
2.1.1 建立学校“关爱俱乐部”。
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长期不断地抓好。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住址、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有哪些不良行为和品质等,作详细的记录归档。然后,学校把“留守儿童”按照相近特征的儿童分成组,安排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竟技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合作交流、身心健康等进行全面疏导,予教于乐,使他们感到不孤独,身边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建立健全监护人的详细档案,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姓名、文化程度、联系方式、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等。固定联系时间进行“电话教育”,使他们感到远方的父母随时都在关爱他们的成长,“俱乐部”就是自己的家。
2.1.2 建立学校“留守儿童”寄宿班。
建立学校“留守儿童”寄宿班是集中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管理和教育,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孤独的心理压力。这种策略要求加大寄宿班的硬件建设步伐,不断改进各种环境条件,调整教师结构,使学校教师中,既有教育教学高手,又有能歌善舞的艺术类教师;既有心理疏导师,又有耐心细致的生活管理师。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学校教师进一步趋于合理化。使“留守儿童”在寄宿班中感到生活有着落、学习有教师辅导、心中感到快乐,体会到寄宿班中的无限温暖。解决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工作舒心,孩子在家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有了保障。
2.1.3 建立班级体“关爱”小组。
各学校以班集体为单位,建立班集体“关爱互助”小组,由本班教师具体负责,根据“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本小组“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在小组内实行“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等多种形式的一帮一互助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我爱学习、爱家乡、关心同学、讲解伟人故事、我会制作”等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定期同外出父母打电话、发短信,主动了解父母在外劳动的艰辛,使孩子受到爱劳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的教育,养成各种优良品质。
2.1.4 建立家长培训班。
以学校为单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积极承担培训任务。根据“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经常同家长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抓住外出务工父母返乡过节的机会,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培训,使“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内容可以是:儿童心理讲座、影响儿童不良品行的因数及其矫正、学生安全防范措施、教育的基本策略及其辅导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便于同孩子、教师沟通,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效率。
2.2 以社会、家庭教育为辅助阵地,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
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认真实施以上教育策略,积极挖掘新颖的教育策略。同时,社会、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配套教育,积极建立健全各种辅助组织。其一: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站。可因地制宜,以“自然组”为单位建立活动站,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结合儿童的身心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方面时刻加以疏导,细心观察,多方沟通,使他们的身心在活动站中得到关爱,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其二:建立家庭“一帮一”互助组或“代理家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外出务工的父母在离乡前,找到同组自己最信任的邻居,把孩子托付给邻居,让邻居帮忙照看孩子。同时,村组干部要积极组织、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好“一帮一”家庭互助小组或“代理家长”,制定好管理、教育的方案,经常检查、沟通,帮助解决好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村、组、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总之,“留守儿童”是因家庭和社会而产生的,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在家长外出务工时,各级组织、学校更要扮演好“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教育的义务。努力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因地制宜,齐抓共管,大胆探索,努力寻求良好的教育策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 “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带来“留守团”数量的不断增大,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彝汉地区地域偏远、居住分散、信息不便、观念陈旧等因素,更造成了“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远、情感匮乏、内向、焦虑、暴躁、交际障碍、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当然这些不可能某一人都具备)。这给“留守儿童”的家庭管理、教育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这些重任又落在了“留守”爷爷、奶奶的肩上,祖辈的整体素质更不如父辈,加之他们受“不管隔辈人”的旧观念影响(这是指教育和管理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责任,爷爷奶奶因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吃穿,溺爱、迁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多用物质刺激、方法简单,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观念教育孙辈,他们不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的突飞猛进,如何与时俱进,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和引导,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教育和管理无力关心,更无法辅导。一句话,祖辈只有替父辈看住孩子就行,其他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同时祖辈已无精力和能力辅导、管理和教育孩子。
彝汉杂居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父母要撑起家庭这片蓝天,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镇务工。而自己的子女由于城乡的身份差别,不能带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只有留在农村,托付给祖辈、亲戚代为照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已在不断地增大。据中国关工委和全国妇联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十四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还在不断地增加。我校(农村小学)通过调查统计:2009年全校409人,留守儿童58人,占14.2%,男生占留守儿童的53.4%,父母都外出的占留守兒童的25.9%;2010年全校368人,留守儿童68人,占18.5%,男生占留守儿童的52.9%,父母都外出的占留守儿童的35.3%。有的地区留守儿童数和比例还更高一些,由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显突出。
2 “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与和谐进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教育策略:
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多举措并进的教育策略
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内涵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 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由此显示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作用,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达到预期目的的活动。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多举措齐头并进的教育策略。
2.1.1 建立学校“关爱俱乐部”。
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长期不断地抓好。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住址、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有哪些不良行为和品质等,作详细的记录归档。然后,学校把“留守儿童”按照相近特征的儿童分成组,安排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竟技等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合作交流、身心健康等进行全面疏导,予教于乐,使他们感到不孤独,身边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建立健全监护人的详细档案,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姓名、文化程度、联系方式、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等。固定联系时间进行“电话教育”,使他们感到远方的父母随时都在关爱他们的成长,“俱乐部”就是自己的家。
2.1.2 建立学校“留守儿童”寄宿班。
建立学校“留守儿童”寄宿班是集中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管理和教育,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孤独的心理压力。这种策略要求加大寄宿班的硬件建设步伐,不断改进各种环境条件,调整教师结构,使学校教师中,既有教育教学高手,又有能歌善舞的艺术类教师;既有心理疏导师,又有耐心细致的生活管理师。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学校教师进一步趋于合理化。使“留守儿童”在寄宿班中感到生活有着落、学习有教师辅导、心中感到快乐,体会到寄宿班中的无限温暖。解决了外出打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工作舒心,孩子在家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有了保障。
2.1.3 建立班级体“关爱”小组。
各学校以班集体为单位,建立班集体“关爱互助”小组,由本班教师具体负责,根据“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本小组“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在小组内实行“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等多种形式的一帮一互助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我爱学习、爱家乡、关心同学、讲解伟人故事、我会制作”等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定期同外出父母打电话、发短信,主动了解父母在外劳动的艰辛,使孩子受到爱劳动、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的教育,养成各种优良品质。
2.1.4 建立家长培训班。
以学校为单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积极承担培训任务。根据“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经常同家长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抓住外出务工父母返乡过节的机会,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培训,使“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内容可以是:儿童心理讲座、影响儿童不良品行的因数及其矫正、学生安全防范措施、教育的基本策略及其辅导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便于同孩子、教师沟通,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效率。
2.2 以社会、家庭教育为辅助阵地,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
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认真实施以上教育策略,积极挖掘新颖的教育策略。同时,社会、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配套教育,积极建立健全各种辅助组织。其一: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站。可因地制宜,以“自然组”为单位建立活动站,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结合儿童的身心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方面时刻加以疏导,细心观察,多方沟通,使他们的身心在活动站中得到关爱,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其二:建立家庭“一帮一”互助组或“代理家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外出务工的父母在离乡前,找到同组自己最信任的邻居,把孩子托付给邻居,让邻居帮忙照看孩子。同时,村组干部要积极组织、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好“一帮一”家庭互助小组或“代理家长”,制定好管理、教育的方案,经常检查、沟通,帮助解决好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村、组、家庭齐抓共管的局面。
总之,“留守儿童”是因家庭和社会而产生的,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在家长外出务工时,各级组织、学校更要扮演好“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教育的义务。努力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因地制宜,齐抓共管,大胆探索,努力寻求良好的教育策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