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道具作为舞蹈艺术中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帮助作品提升了艺术表现力,烘托了作品的主题,为舞蹈剧情发展埋下伏笔。同时通过与舞蹈表演的紧密结合,更能够增强作品中心思想的表达,从而和观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艺术表现力;中心思想;共鸣
在戏曲舞台上,文官武将出场,有时手里攥着根细而短的藤棍,下面还带些穗,这就是“马鞭”。马鞭本是用在戏曲中的道具,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风格的人物。戏中角色手执马鞭而舞,象征着骑马;手执马鞭不舞代表着牵马而行。可见,戏曲中的马鞭是一件半实半虚的道具,它的应用具有象征性。舞蹈《梨园情》是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优秀舞者,董华兴编导,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原创戏曲题材舞蹈。“马鞭”作为此剧目中无声的载体,通过与舞蹈演员的配合来传情达意,在作品当中它对环境做了语义性的解释,同时渲染整个作品的氛围,也强化了舞蹈作品本身的美感。选用“马鞭”这一道具贯穿始终,不但贴合其“梨园”主题,更以“马鞭”作为一条联系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赋予了其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舞蹈《梨园情》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下面分别从其三段内容中“马鞭”的不同功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体现。
一、作为“道具”,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马鞭”作为《梨园情》中唯一的道具,也是师生的情感导线,贯穿始终。它最基本的功用便是作为戏曲表演的道具,“马鞭”在《梨园情》剧目中的实际使用手法和在戏曲中的几乎相同,将马鞭尾部的绳子套在中指上,从而进行一些手上灵活的技术技巧,绕鞭子、挥鞭子、打鞭子等,这些都是不离手的鞭子动作,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剧目的技巧花样和难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延伸手臂的长度,用道具与身体巧妙连接的动作设计使人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享受,使观看者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紧张和肉体疲劳逐渐得以消除,感受视觉上的盛宴。
在作品第一段中,女主人公轻抚马鞭,缓慢走圆场。“红色”马鞭一开始的出现就增加了演员在空间的表现张力。红色是所有色彩中對视觉最有冲击力的色彩,它具有强烈地促使人们注意和似乎凌驾于一切色彩之上的力量。给观众一种警示和严肃的心理反应。上身两次“八字圆”的拧绕踢后腿变身出前腿和绕鞭子剑指亮相的连贯动作更明确了马鞭的引申含义。作为道具,“马鞭”的应用鲜明直接的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也同样映射出梨园文化的魅力。
二、作为“教具”,引发观众共鸣
剧目中马鞭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视觉效果,更不乏让培育学生的各界教员们心有感触。剧中学生由老师的马鞭一步步引上台来,在老师的带领下以龙摆尾的队形形成第一个大舞段的位置,老师作为“龙头”带领并且引导着他的学生们学习戏曲中的基本步伐和体态,并且严厉的进行指导。在与学生的双人舞配合中,马鞭已经不仅仅作为道具,同样作为了老师教学中使用的教具,指导学生从手的位置到脚指尖的延伸,细心的帮助学生细化动作,通过“抽”“打”等动作表现其教学中严格、严谨的态度。随着情节推进,一名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强烈的情绪变化,因不满练习的枯燥辛苦,将马鞭狠狠摔在地上,这时作为道具,教具的马鞭在冲突中与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师并没有愤怒,而是牵起学生的手再一次帮她规范动作,亲身示范,之后要求学生捡起地上的马鞭,教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马鞭在这些舞段中的使用与其说是道具倒不如说是“教具”。先是用马鞭引领着学生们一步步走上求学之路,然后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们,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培养、教育事业上。作为“教具”的马鞭使观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共鸣,使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对艺术教师行业的尊重与感恩。
三、作为“传承”,表现作品的精神诉求
在作品第三段中,随着教师慢慢老去,学生成长成才,马鞭也就被赋予了“传承”这样的意味,马鞭在这里象征着老师毕生所坚持的戏曲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师生共同祈盼着传统艺术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第三段伊始,女主人公年事已高,伴随舒缓的音乐,步履蹒跚着一根根捡起学生遗落在地上的马鞭,学生已然学有所成,变为她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模样,老师明白,属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时代已然过去,未来的舞台属于学生们,他们前途光明,将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她也是时候该寻找接班人了。此刻,马鞭的意味较之前两段更厚重了些,它包含了老师对自己所坚守一生事业的情怀,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也包含了学生对于誓将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决心。老师面露欣慰的笑容,缓缓地转身,走向了学生用马鞭撘成的“家”的造型中。道具“马鞭”贯穿于整个第三段,其以一种具象化的符号,承载着编导,作者想要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的“文化传承”的意味。
在原创作品《梨园情》中,道具“马鞭”作为作品梨园背景下非常有代表性的符号,贯穿于作品始终:它作为“道具”,以非语言文字的形式,生动鲜明的向观众传达了“梨园”背景,选用的红色“马鞭”,增强了视觉感染力;它作为“教具”,将老师之于学生,学生之于老师的“情”通过日常的教学训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为师生矛盾爆发提供弄了线索,使得观众对梨园师生情有更加切身的体会,引发其强烈共鸣;它作为“传承”,通过教师将“马鞭”缓缓交于学生这一情景,寄托了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饱含了学生对于教师深深地感恩与敬重之情,也由此体现出编导,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精神诉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师传”精神的颂扬。“马鞭”的应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舞蹈《梨园情》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艺鸣(1998.9-),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人,沈阳师范大学,16级舞蹈表演专业。
关键词:艺术表现力;中心思想;共鸣
在戏曲舞台上,文官武将出场,有时手里攥着根细而短的藤棍,下面还带些穗,这就是“马鞭”。马鞭本是用在戏曲中的道具,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风格的人物。戏中角色手执马鞭而舞,象征着骑马;手执马鞭不舞代表着牵马而行。可见,戏曲中的马鞭是一件半实半虚的道具,它的应用具有象征性。舞蹈《梨园情》是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优秀舞者,董华兴编导,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原创戏曲题材舞蹈。“马鞭”作为此剧目中无声的载体,通过与舞蹈演员的配合来传情达意,在作品当中它对环境做了语义性的解释,同时渲染整个作品的氛围,也强化了舞蹈作品本身的美感。选用“马鞭”这一道具贯穿始终,不但贴合其“梨园”主题,更以“马鞭”作为一条联系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赋予了其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舞蹈《梨园情》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下面分别从其三段内容中“马鞭”的不同功用,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体现。
一、作为“道具”,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马鞭”作为《梨园情》中唯一的道具,也是师生的情感导线,贯穿始终。它最基本的功用便是作为戏曲表演的道具,“马鞭”在《梨园情》剧目中的实际使用手法和在戏曲中的几乎相同,将马鞭尾部的绳子套在中指上,从而进行一些手上灵活的技术技巧,绕鞭子、挥鞭子、打鞭子等,这些都是不离手的鞭子动作,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剧目的技巧花样和难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延伸手臂的长度,用道具与身体巧妙连接的动作设计使人产生最佳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享受,使观看者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紧张和肉体疲劳逐渐得以消除,感受视觉上的盛宴。
在作品第一段中,女主人公轻抚马鞭,缓慢走圆场。“红色”马鞭一开始的出现就增加了演员在空间的表现张力。红色是所有色彩中對视觉最有冲击力的色彩,它具有强烈地促使人们注意和似乎凌驾于一切色彩之上的力量。给观众一种警示和严肃的心理反应。上身两次“八字圆”的拧绕踢后腿变身出前腿和绕鞭子剑指亮相的连贯动作更明确了马鞭的引申含义。作为道具,“马鞭”的应用鲜明直接的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也同样映射出梨园文化的魅力。
二、作为“教具”,引发观众共鸣
剧目中马鞭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视觉效果,更不乏让培育学生的各界教员们心有感触。剧中学生由老师的马鞭一步步引上台来,在老师的带领下以龙摆尾的队形形成第一个大舞段的位置,老师作为“龙头”带领并且引导着他的学生们学习戏曲中的基本步伐和体态,并且严厉的进行指导。在与学生的双人舞配合中,马鞭已经不仅仅作为道具,同样作为了老师教学中使用的教具,指导学生从手的位置到脚指尖的延伸,细心的帮助学生细化动作,通过“抽”“打”等动作表现其教学中严格、严谨的态度。随着情节推进,一名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强烈的情绪变化,因不满练习的枯燥辛苦,将马鞭狠狠摔在地上,这时作为道具,教具的马鞭在冲突中与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师并没有愤怒,而是牵起学生的手再一次帮她规范动作,亲身示范,之后要求学生捡起地上的马鞭,教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马鞭在这些舞段中的使用与其说是道具倒不如说是“教具”。先是用马鞭引领着学生们一步步走上求学之路,然后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们,甚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培养、教育事业上。作为“教具”的马鞭使观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共鸣,使其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对艺术教师行业的尊重与感恩。
三、作为“传承”,表现作品的精神诉求
在作品第三段中,随着教师慢慢老去,学生成长成才,马鞭也就被赋予了“传承”这样的意味,马鞭在这里象征着老师毕生所坚持的戏曲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师生共同祈盼着传统艺术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第三段伊始,女主人公年事已高,伴随舒缓的音乐,步履蹒跚着一根根捡起学生遗落在地上的马鞭,学生已然学有所成,变为她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模样,老师明白,属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时代已然过去,未来的舞台属于学生们,他们前途光明,将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她也是时候该寻找接班人了。此刻,马鞭的意味较之前两段更厚重了些,它包含了老师对自己所坚守一生事业的情怀,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也包含了学生对于誓将戏曲艺术发扬光大的决心。老师面露欣慰的笑容,缓缓地转身,走向了学生用马鞭撘成的“家”的造型中。道具“马鞭”贯穿于整个第三段,其以一种具象化的符号,承载着编导,作者想要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的“文化传承”的意味。
在原创作品《梨园情》中,道具“马鞭”作为作品梨园背景下非常有代表性的符号,贯穿于作品始终:它作为“道具”,以非语言文字的形式,生动鲜明的向观众传达了“梨园”背景,选用的红色“马鞭”,增强了视觉感染力;它作为“教具”,将老师之于学生,学生之于老师的“情”通过日常的教学训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为师生矛盾爆发提供弄了线索,使得观众对梨园师生情有更加切身的体会,引发其强烈共鸣;它作为“传承”,通过教师将“马鞭”缓缓交于学生这一情景,寄托了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饱含了学生对于教师深深地感恩与敬重之情,也由此体现出编导,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精神诉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师传”精神的颂扬。“马鞭”的应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舞蹈《梨园情》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艺鸣(1998.9-),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人,沈阳师范大学,16级舞蹈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