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但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对我这一学期教学是项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教学实际,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我虽然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有很多收获与喜悦,但是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以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节的教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收获与喜悦
1.根据对课本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的地位很重要。以往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而今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但鉴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而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我觉得教材的标题和子目学生不易理解,吃不透,所以我重新处理了课本,首先把标题改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子目改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和丰富地想象,才能创造性地学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书本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追根究底。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宰相刘罗锅》这部古装电视剧为引子创设情境,步步设疑,巧设悬念,做到了教学与现实结合。如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剧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和珅和刘墉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什么职务?什么时候设立的机构?为什么设立?它们有什么作用?又如,在讲内阁的地位时,我让学生拿内阁首辅大臣同宰相比较,让学生思考: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就相当于宰相?他有没有决策权?是不是法定的?能不能统帅六部百司?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了解了内阁与宰相的区别。
在教学中,能否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3.深刻理解三维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认真钻研才能理解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巧用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讲第一子目内阁制的形成时,我先使用多媒体出示朱元璋的头像,有很多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我充分运用教材中资料卡片、学习思考中有关朱元璋的介绍引出为什么要废丞相,什么时候废的,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而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皇帝因政务忙不过来所以设立了内阁,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时候设立的?内阁的地位如何?职权有哪些?设立的影响是什么?又如,在讲军机处的设立时,我投影了一段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可强调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影响?(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了。)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恰当地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清朝的边疆政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问题与不足
1.初高中教学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过低,甚至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展开教学,所以造成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甚至连朝代的更替都不清楚,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进行。再有高中新课改打破以往教材的整体性与时序性,采用专题式教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杂”,对于刚刚起步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我个人认为,专题学习应该是在对历史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自己已经熟悉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理论化。然而,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高中与初中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2.学法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面对高中课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学习这一学科。教师虽然在课上有所渗透,但还是不到位。比如,课前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上不会主动记笔记,课下不知道及时复习巩固。
3.课堂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
新教材的内容像压缩饼干,含含蓄蓄,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清朝的边疆政策改土归流时,有的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土司制度的内容、土司制度的特点、废除的原因等等,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课改精神相背离。
三、改进与解决
1.改革考试模式
要想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的问题首先得改变中考的考试模式。历史开卷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可现实与愿望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提高,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能够掌握,而且这样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使得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课改的目的,课改似乎成了一句空话。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3.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更新教育理念,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加强集体备课,更好地解决新教材中诸多问题,做到补充、删减合理,详略得当,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课堂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以课标为依托、课本为基础,不断创新,谋求新思路,坚定信念,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争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
一、收获与喜悦
1.根据对课本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又是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教材中的地位很重要。以往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而今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但鉴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而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我觉得教材的标题和子目学生不易理解,吃不透,所以我重新处理了课本,首先把标题改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子目改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和丰富地想象,才能创造性地学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认知过程中,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书本新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追根究底。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宰相刘罗锅》这部古装电视剧为引子创设情境,步步设疑,巧设悬念,做到了教学与现实结合。如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剧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和珅和刘墉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什么职务?什么时候设立的机构?为什么设立?它们有什么作用?又如,在讲内阁的地位时,我让学生拿内阁首辅大臣同宰相比较,让学生思考: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就相当于宰相?他有没有决策权?是不是法定的?能不能统帅六部百司?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了解了内阁与宰相的区别。
在教学中,能否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感染,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3.深刻理解三维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认真钻研才能理解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进而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巧用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讲第一子目内阁制的形成时,我先使用多媒体出示朱元璋的头像,有很多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我充分运用教材中资料卡片、学习思考中有关朱元璋的介绍引出为什么要废丞相,什么时候废的,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而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皇帝因政务忙不过来所以设立了内阁,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时候设立的?内阁的地位如何?职权有哪些?设立的影响是什么?又如,在讲军机处的设立时,我投影了一段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可强调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影响?(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因为加强君主专制再无更好的选择了。)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恰当地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在讲到清朝的边疆政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问题与不足
1.初高中教学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求过低,甚至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展开教学,所以造成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甚至连朝代的更替都不清楚,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进行。再有高中新课改打破以往教材的整体性与时序性,采用专题式教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杂”,对于刚刚起步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我个人认为,专题学习应该是在对历史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自己已经熟悉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理论化。然而,目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高中与初中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2.学法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面对高中课本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学习这一学科。教师虽然在课上有所渗透,但还是不到位。比如,课前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上不会主动记笔记,课下不知道及时复习巩固。
3.课堂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
新教材的内容像压缩饼干,含含蓄蓄,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很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清朝的边疆政策改土归流时,有的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土司制度的内容、土司制度的特点、废除的原因等等,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课改精神相背离。
三、改进与解决
1.改革考试模式
要想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的问题首先得改变中考的考试模式。历史开卷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可现实与愿望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提高,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能够掌握,而且这样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使得初高中教学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课改的目的,课改似乎成了一句空话。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3.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更新教育理念,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加强集体备课,更好地解决新教材中诸多问题,做到补充、删减合理,详略得当,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课堂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以课标为依托、课本为基础,不断创新,谋求新思路,坚定信念,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争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