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欣赏出现了情境化教学方式严重的倾向。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存在剥夺幼儿欣赏主动权、教学内容侧重点偏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的弊端。而主题式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却能使幼儿自主欣赏、自由表达,达到满足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境教学主题教学
音乐欣赏,指的是一种自己进入音乐意境,体会音乐情趣,满足自己追求美、享受美的愿望,有体验、有思考、有认识的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达到“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表现美、欣赏美能力”的目标。
一、音乐欣赏的情境化教学
(一)含义
由于幼儿园音乐欣赏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很多教师担心幼儿不能理解抽象的音乐作品,所以采用了情境教学,即为音乐配上故事或特定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镜头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打字机》。课的开始,教师先出示打字机的图片,给孩子们介绍打字机。然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音乐,听完音乐教师提问并讲解乐曲。之后,教师请上来一位配合教学的老师,让那位老师扮演打字机、自己扮演打字员,和着音乐为幼儿示范表演打字。教师示范完毕就让幼儿两两结合模仿教师的表演,之后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只见孩子们沉浸在疯狂地噼里啪啦打字、抽“打印纸”(用叠好的废旧报纸做好的手抽纸)和为打字机加油的动作中,一节课下来教室地上落满了废旧报纸。这节课中孩子们真正安静听音乐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看教师表演和模仿教师表演上了,而这首曲子也似乎成了他们表演活动的背景音乐。
镜头二:大班音乐欣赏观摩课《倒霉的公鸡》。教师领着孩子们上场之后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倒霉的公鸡》,然后告诉孩子们自己下面再一遍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孩子们要想象并表现出公鸡和虫子的各种表情和动作。第二遍教师讲故事时,孩子们想象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来配合教师的描述。任由孩子们发挥完之后,教师这才放出音乐,让孩子们配着故事把刚才自己的动作连贯的表演一遍。这节音乐欣赏课音乐只播放了一遍,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故事的讲解和幼儿的表演上。
(二)存在问题及弊端
通过以上两个具体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从欣赏的主体来看,乐曲的欣赏者不是幼儿而是教师。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诠释了某段乐曲,即为某段乐曲配上了一个故事或某种情境,上课播放一两遍乐曲后就把自己的诠释灌输给幼儿,接下来就让幼儿表演自己的诠释。幼儿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看表演和模仿表演。他们整节课都被笼罩在教师的诠释中,既没有充分欣赏、体会乐曲的时间,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体验的机会。教师的这种做法与音乐欣赏的实质背道而驰的。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由于欣赏者客观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欣赏者对相同的音乐会有千差万别的理解和体会。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幼儿就等于剥夺了幼儿自主欣赏的权利。同时,这种做法还与《纲要》中所提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纲要》提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幼儿要“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还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艺术活动的内容与要求中更是提到了“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做法却剥夺了幼儿自由表达和表现的权利。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是放在幼儿对乐曲的聆听、理解和表现上,而是放在幼儿对动作和表演的模仿及重复上。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欣赏活动,通过对乐曲反复的聆听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乐曲蕴藏的含义,从而达到陶冶欣赏者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感受美、表达美能力的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分给幼儿欣赏音乐的时间非常短,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表演活动,音乐欣赏课几乎变成了音乐表演课或是舞蹈课。作为教学内容的乐曲此时却成了教师和幼儿表演的背景音乐,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肢体活动上,音乐被隔离在了幼儿注意范围之外。
最后,从教学结果来看,教学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幼儿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及那些表演,但是对乐曲却比较陌生而且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实际教学中聆听乐曲时间的短暂以及自主欣赏权利的剥夺会造成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之后对乐曲印象的不深刻以及自我体验和感受的缺乏。这完全不能达到学前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即“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师把自己的诠释强加给幼儿且让幼儿反复的练习,这可能会给幼儿对于所欣赏乐曲的理解造成一种定式,即以后幼儿一听见乐曲便想起教师讲的故事或是教师编排的表演活动。这就等于把孩子对于此段乐曲的认识圈在了这个范围内,让他们在多年之后仍不能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二、一种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
(一)独立欣赏的可能性
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的原因是教师认为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理解不了。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也许幼儿有限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但是他们也有感受乐曲强弱、缓急、起伏跌宕的能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象,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如婴幼儿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听到轻柔的音乐会想起妈妈的怀抱等。虽然幼儿还不能像成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某种意境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但是他们对自己想象片段的表述和自己感觉的表达就证明了他们对音乐是有自己的体会的。
(二)音乐欣赏的主题式教学
既然幼儿有独立欣赏音乐和表达自我的能力,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要怎样进行才能使幼儿自主欣赏并自由表达呢?
我在这里提倡一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什么是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呢?就是在欣赏一首曲目的时候,教师首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某个主题的乐曲,然后让幼儿充分聆听乐曲,之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他听到了什么。这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方式有助于幼儿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自主的表达,还有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良好的课堂秩序。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例如,某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春天》: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先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曲子,并让他们听听音乐里都有什么,播放三四遍曲子后教师就请小朋友来谈谈自己听到了什么。有的说听到了燕子唱歌、蜜蜂跳舞,有的说听到了水在流淌、小草在伸懒腰,还有的说有蝴蝶在飞并翩翩起舞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教师只限定了想象的大范围,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乐曲和教师的引导从而体会乐曲的意境,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与大家共同分享。
但为什么还要设定一个主题而不完全脱离情境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幼儿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如果教师不给幼儿任何提示而让幼儿完全依靠自己去体验音乐,幼儿可能觉得无从开始、听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是凭空想象一些与音乐关联不密切的东西。提供一个主题就是给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一方疆野,让他们的思想在这方疆野上任意驰骋。而且设定一个主题也有利于教师激发幼儿的想象,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但是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首要原则,所选择的主题要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生活出发。
对于幼儿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教师不必有标准的要求和衡量标准,它们应该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的。幼儿可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或联想,可以用肢体动作或表演表达自己的体会,可以用美术作品描绘自己听到的、想到的,还可以用喜怒哀乐表达听音乐后的心情……每个孩子的性格、经历不同,对同一首曲子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也会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该接纳和肯定每个孩子对音乐不同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主动创作和自由表达,从而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对于科学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对于艺术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没有固定的意义,体验音乐实际上也是个性化再创造音乐的过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把欣赏和表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畅游在音乐的国度中。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葛雅琳、黄汉华,《音乐欣赏中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 黄山花,《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 (7-8)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境教学主题教学
音乐欣赏,指的是一种自己进入音乐意境,体会音乐情趣,满足自己追求美、享受美的愿望,有体验、有思考、有认识的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达到“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表现美、欣赏美能力”的目标。
一、音乐欣赏的情境化教学
(一)含义
由于幼儿园音乐欣赏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很多教师担心幼儿不能理解抽象的音乐作品,所以采用了情境教学,即为音乐配上故事或特定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镜头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打字机》。课的开始,教师先出示打字机的图片,给孩子们介绍打字机。然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音乐,听完音乐教师提问并讲解乐曲。之后,教师请上来一位配合教学的老师,让那位老师扮演打字机、自己扮演打字员,和着音乐为幼儿示范表演打字。教师示范完毕就让幼儿两两结合模仿教师的表演,之后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只见孩子们沉浸在疯狂地噼里啪啦打字、抽“打印纸”(用叠好的废旧报纸做好的手抽纸)和为打字机加油的动作中,一节课下来教室地上落满了废旧报纸。这节课中孩子们真正安静听音乐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看教师表演和模仿教师表演上了,而这首曲子也似乎成了他们表演活动的背景音乐。
镜头二:大班音乐欣赏观摩课《倒霉的公鸡》。教师领着孩子们上场之后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倒霉的公鸡》,然后告诉孩子们自己下面再一遍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孩子们要想象并表现出公鸡和虫子的各种表情和动作。第二遍教师讲故事时,孩子们想象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来配合教师的描述。任由孩子们发挥完之后,教师这才放出音乐,让孩子们配着故事把刚才自己的动作连贯的表演一遍。这节音乐欣赏课音乐只播放了一遍,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故事的讲解和幼儿的表演上。
(二)存在问题及弊端
通过以上两个具体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从欣赏的主体来看,乐曲的欣赏者不是幼儿而是教师。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诠释了某段乐曲,即为某段乐曲配上了一个故事或某种情境,上课播放一两遍乐曲后就把自己的诠释灌输给幼儿,接下来就让幼儿表演自己的诠释。幼儿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看表演和模仿表演。他们整节课都被笼罩在教师的诠释中,既没有充分欣赏、体会乐曲的时间,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体验的机会。教师的这种做法与音乐欣赏的实质背道而驰的。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由于欣赏者客观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欣赏者对相同的音乐会有千差万别的理解和体会。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幼儿就等于剥夺了幼儿自主欣赏的权利。同时,这种做法还与《纲要》中所提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纲要》提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幼儿要“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还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艺术活动的内容与要求中更是提到了“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做法却剥夺了幼儿自由表达和表现的权利。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是放在幼儿对乐曲的聆听、理解和表现上,而是放在幼儿对动作和表演的模仿及重复上。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欣赏活动,通过对乐曲反复的聆听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乐曲蕴藏的含义,从而达到陶冶欣赏者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感受美、表达美能力的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分给幼儿欣赏音乐的时间非常短,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表演活动,音乐欣赏课几乎变成了音乐表演课或是舞蹈课。作为教学内容的乐曲此时却成了教师和幼儿表演的背景音乐,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肢体活动上,音乐被隔离在了幼儿注意范围之外。
最后,从教学结果来看,教学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幼儿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及那些表演,但是对乐曲却比较陌生而且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实际教学中聆听乐曲时间的短暂以及自主欣赏权利的剥夺会造成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之后对乐曲印象的不深刻以及自我体验和感受的缺乏。这完全不能达到学前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即“满足幼儿表现、表达、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师把自己的诠释强加给幼儿且让幼儿反复的练习,这可能会给幼儿对于所欣赏乐曲的理解造成一种定式,即以后幼儿一听见乐曲便想起教师讲的故事或是教师编排的表演活动。这就等于把孩子对于此段乐曲的认识圈在了这个范围内,让他们在多年之后仍不能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二、一种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
(一)独立欣赏的可能性
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的原因是教师认为纯粹的器乐曲音乐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可能理解不了。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也许幼儿有限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但是他们也有感受乐曲强弱、缓急、起伏跌宕的能力,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象,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如婴幼儿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听到轻柔的音乐会想起妈妈的怀抱等。虽然幼儿还不能像成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某种意境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但是他们对自己想象片段的表述和自己感觉的表达就证明了他们对音乐是有自己的体会的。
(二)音乐欣赏的主题式教学
既然幼儿有独立欣赏音乐和表达自我的能力,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要怎样进行才能使幼儿自主欣赏并自由表达呢?
我在这里提倡一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什么是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呢?就是在欣赏一首曲目的时候,教师首先告诉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某个主题的乐曲,然后让幼儿充分聆听乐曲,之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他听到了什么。这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方式有助于幼儿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自主的表达,还有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良好的课堂秩序。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例如,某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春天》: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先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曲子,并让他们听听音乐里都有什么,播放三四遍曲子后教师就请小朋友来谈谈自己听到了什么。有的说听到了燕子唱歌、蜜蜂跳舞,有的说听到了水在流淌、小草在伸懒腰,还有的说有蝴蝶在飞并翩翩起舞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种主题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教师只限定了想象的大范围,幼儿通过反复聆听乐曲和教师的引导从而体会乐曲的意境,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与大家共同分享。
但为什么还要设定一个主题而不完全脱离情境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幼儿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如果教师不给幼儿任何提示而让幼儿完全依靠自己去体验音乐,幼儿可能觉得无从开始、听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是凭空想象一些与音乐关联不密切的东西。提供一个主题就是给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一方疆野,让他们的思想在这方疆野上任意驰骋。而且设定一个主题也有利于教师激发幼儿的想象,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但是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首要原则,所选择的主题要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生活出发。
对于幼儿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教师不必有标准的要求和衡量标准,它们应该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的。幼儿可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或联想,可以用肢体动作或表演表达自己的体会,可以用美术作品描绘自己听到的、想到的,还可以用喜怒哀乐表达听音乐后的心情……每个孩子的性格、经历不同,对同一首曲子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也会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该接纳和肯定每个孩子对音乐不同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主动创作和自由表达,从而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对于科学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对于艺术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没有固定的意义,体验音乐实际上也是个性化再创造音乐的过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把欣赏和表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畅游在音乐的国度中。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葛雅琳、黄汉华,《音乐欣赏中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 黄山花,《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