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g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充分运用课外阅读这块土壤,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亲近我们的母语,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课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学生积淀的古诗句为抓手,充分让学生吟诵、感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江南的魅力,从而达到言意共升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而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文化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它甚至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诗词走进这梦里江南。
  二、吟诵诗文,漫谈“印象江南”
  师:文人墨客们多少次走进江南,留下千古诗词成了我们的“印象江南”。在你印象中江南是什么样的?此时此刻,你想到那些诗句,能吟上几句吗?
  1.学生交流对江南的感受,吟诵诗词。
  2.教师相机出示并补充。
  《江南》《池上》《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洞庭》等。
  3.指名吟诵(课件),配乐朗诵。
  师:短短几分钟我们就沉醉在美轮美奂的世界里。只要是在江南走过、生活过的人无一不将它留在他们的梦中,烙在他们的心上。
  三、走进诗人,感受“诗意江南”
  (一)出示:白居易的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1.自由朗读,感受白居易眼里的江南。
  2.最值得“忆”是什么?——“寻桂子,看潮头”——无尽的留恋,追忆在其中,永远的梦里,渴望再回江南。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地,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那份追忆、留恋,渴望再回江南的心情。
  4.指名读,交流评议。
  (二)出示: 李煜心中的江南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 自由朗读,感受李煜心中的江南。
  2.恨什么?旧时—— 今日——
  (国仇家恨,梦断江南) 此恨绵绵…… ——心酸,惆怅,梦断江南, 江南还是那样的江南,但此时的李煜不能面对!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小词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
  3.体会,自由练读,齐读。
  四、诗意生活,定格“符号江南”
  师:江南以万种风情留在了每个人的梦中。总有那些景物、形象定格在你的脑海里,成为江南不变的符号。你觉得是什么?
  板书:莲、烟雨、莺、桥、柳、鱼、河、亭、小桥、流水、人家、古镇、青砖黛瓦……
  (一)莲叶江南
  1.师:这是怎样的莲啊?
  亭亭玉立,清新、柔美,洁身自好,灵气,惹人怜爱。
  ——这让我们想起江南如莲般的女子。
  2.谁能想起诗人笔下是怎么描述的?(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交流,指名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江南》
  师:好一个多“莲”的江南啊!
  (二)烟雨江南
  1.江南漫步,这是怎样的烟雨?诗人又是如何为我们呈现的呢?
  2.课件出示。交流展示,指名读。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 《绝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江南春》
  3.朦胧的,饱含诗情的烟雨江南尽在我们眼底,让我们以最柔美的声音一起吟诵。
  (三)莺啼江南
  1.师:都说莺歌燕舞的江南,莺的歌唱使得江南分外明艳。
  2.(课件)指名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师:莲叶的江南,烟雨的江南,莺啼的江南……的江南(图片展示)。
  五、延伸阅读,现代作家的“梦里江南”
  1.师:古典诗词以它独有的魅力绽放在历史长河之中,一切都已远去。当我们翻开下一页,江南的风仍扑面而来,让人觉得清新隽永又回味无穷。
  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
  2.总结。
  江南美景,晴时清亮怡人,是一幅涂满诗情的画;雨时朦胧迷人,是一首写尽画意的诗;更是一首首诗情画意,风姿撩人的音乐;可谓万般皆巧、宜古宜今,是百年来教人千萦梦回,至今不能忘怀……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命题导教导学的功能。如何让语文命题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何让语文检测与课堂教学和谐统一呢?坚持依据《标准》,紧扣课本,应是语文命题始终不渝的追求。    依标——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究课精彩纷呈。这些课一会儿不用多媒体就不算精彩,一会儿没有小组教学就不算好课。我们一线教师有时有点无所适从。时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一、以读为主线    于老师在上课伊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用笔留下思考的痕迹;请默读完课文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得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写了作者回忆起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全文语言在质朴中带着柔美,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的关爱,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爱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品奇柳寻常的外貌  1.这段
教材分析  《识字6》是一篇用“词串”组成的识字课文。课文写在夏天的夜晚,小丁丁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庭院里纳凉,巧妙地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图上所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3.学会本课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过程 
一、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    [教学片段一]  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后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引导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师:读了课文以后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  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生动,像真的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  生:逼真。  生:栩栩如生。  师:这
所谓作文,就是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文字记录下来。低年级儿童通过阅读这一途径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汉字、词语、句式后,逐步产生了写一写的冲动。但作文需要素材,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是一种新生事物,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什么素材。因此,他们在文章内容、遣词造句、字数等方面把握不好,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句子写不通顺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不会合理组织文章结构等现象,甚至一部分学生干巴巴几句话就完成了一篇作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小练笔的最佳时机    1.语言感悟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本次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在习作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仗,做到心中有数。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从而“实现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使学生爱写,乐写,愿意亲近习作。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口香糖的制
【案例】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