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有着较高的理解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频频受挫,导致积极性下降。因此,教师理应尝试对学生的数学习惯展开培养,促使其转变自身思维,合理运用计算方式,进而提升自身解题能力。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习惯,使其解题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并对于其中的细节内容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数学习惯;小学生;解题能力
引言: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习惯,可以让其有着较强的个人意识。在面对一些特定的题目时,基于常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解题的实际效率,促使学生们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一、培养学生基本计算的习惯
学生们在低年级阶段时,就开始学习基础运算。因此,每日练习的题目也都以求和或者求差为主。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对其含义没有任何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可以更好地进行条件分析,列出正确的算式。
例如,有一道题目的条件是:“小花家里养了10头大白猪,5头大黑猪。”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自主进行问题设计。如果学生对于基本运算的理念了解不到位,最终设计的问题必然缺少应有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则需要先为学生们分析运算的含义,让其明白“和”与“差”产生的具体原因,以此为基础再进行题目设计。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计算本身就会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为之后的计算工作提供多方面帮助[1]。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题目计算过程中,审题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步骤。通过理解其中的条件,并认真分析,以此能够正确解答。但是,许多学生由于十分马虎,在拿到题目的时候,没有仔细观察,便直接开始计算,最终导致错误产生。因此,教师便需要对此有所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知识学习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条件带有“陷阱”的练习题:“出租车的起步价格为10元,在经过3千米之后,每千米的价格为1.5元。小刘此时要去20千米外的地方,至少需要花费多少钱?”一些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很容易认为从初始阶段就以1.5元展开计算,最终造成计算错误。然而,题目中的条件为3千米之后。教师以此题目作为案例,让所有犯错的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出错的原因所在。如此一来,学生们便会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在今后做题的时候,一定会仔细观察题目中包含的所有条件,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计算的正确性。
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习惯
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们完成理解,通常会使用例题让学生们进行参考。但是,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十分有限,类型也非常单一。因此,教师便需要以此为基础,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对题目條件进行转化,促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而使得自身思维模式变得更为灵活,即便遇到了难题,也懂得转换思维进行思考[2]。
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展示两倍含糖量存在差异的糖水,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品尝。一名学生品尝后表示,其中一杯较甜,另一杯则不是很甜。此时教师问:“他们甜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表示:“含糖量不一样。”教师再问:“由此能够说明什么?”学生表示:“一杯糖水的甜度取决于水和糖的含量。”这时,教师就能将话题转移到本堂课程学习的分数知识上,让学生们猜测这两杯水中糖和水的具体比例是多少?当学生们完成解答之后,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思考糖和水具体在怎样的比例下,糖水会最好喝?由于问题本身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联系,而且由于条件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反复调整题目类型,学生们也能积极转变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而让其养成了举一反三的好习惯,每当拿到新的数学题时,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展开计算。
四、培养学生积极巩固的习惯
当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有了兴趣之后,自然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教师理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即便没有教师的要求,也能自主将内心复习,以此完成知识巩固,加深记忆。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的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认真观察,看一看自己身边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形状,并思考其为什么会被设计成三角形。由于学生们刚刚完成了新知识学习之后,思维极为活跃,同时感觉此类作业有着较强的新颖性,自然愿意积极投入,深入观察,认真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便会明白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每当自己完成知识学习之后,同样会进行自主巩固,除了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之外,还会认真思考这些知识具体和自己的生活存在哪些联系,进而促使自己更好地完成知识掌握,提升自身综合水平[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如果单纯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聆听,自然很难提升自身解题水平。因此,教师便可以尝试对其个人习惯展开培养,让其掌握具体方法,同时也能意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卿.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音乐大观,2016,000(014):84-84.
[2] 李楚洪.提高小学生课堂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7(4):9-10.
[3] 道吉吉.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2018(13)00023-00024.
关键词:数学习惯;小学生;解题能力
引言: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习惯,可以让其有着较强的个人意识。在面对一些特定的题目时,基于常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解题的实际效率,促使学生们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一、培养学生基本计算的习惯
学生们在低年级阶段时,就开始学习基础运算。因此,每日练习的题目也都以求和或者求差为主。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对其含义没有任何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可以更好地进行条件分析,列出正确的算式。
例如,有一道题目的条件是:“小花家里养了10头大白猪,5头大黑猪。”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自主进行问题设计。如果学生对于基本运算的理念了解不到位,最终设计的问题必然缺少应有的逻辑性。所以,教师则需要先为学生们分析运算的含义,让其明白“和”与“差”产生的具体原因,以此为基础再进行题目设计。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计算本身就会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为之后的计算工作提供多方面帮助[1]。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题目计算过程中,审题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步骤。通过理解其中的条件,并认真分析,以此能够正确解答。但是,许多学生由于十分马虎,在拿到题目的时候,没有仔细观察,便直接开始计算,最终导致错误产生。因此,教师便需要对此有所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审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知识学习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条件带有“陷阱”的练习题:“出租车的起步价格为10元,在经过3千米之后,每千米的价格为1.5元。小刘此时要去20千米外的地方,至少需要花费多少钱?”一些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很容易认为从初始阶段就以1.5元展开计算,最终造成计算错误。然而,题目中的条件为3千米之后。教师以此题目作为案例,让所有犯错的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出错的原因所在。如此一来,学生们便会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在今后做题的时候,一定会仔细观察题目中包含的所有条件,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计算的正确性。
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习惯
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们完成理解,通常会使用例题让学生们进行参考。但是,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十分有限,类型也非常单一。因此,教师便需要以此为基础,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对题目條件进行转化,促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而使得自身思维模式变得更为灵活,即便遇到了难题,也懂得转换思维进行思考[2]。
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展示两倍含糖量存在差异的糖水,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品尝。一名学生品尝后表示,其中一杯较甜,另一杯则不是很甜。此时教师问:“他们甜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表示:“含糖量不一样。”教师再问:“由此能够说明什么?”学生表示:“一杯糖水的甜度取决于水和糖的含量。”这时,教师就能将话题转移到本堂课程学习的分数知识上,让学生们猜测这两杯水中糖和水的具体比例是多少?当学生们完成解答之后,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思考糖和水具体在怎样的比例下,糖水会最好喝?由于问题本身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联系,而且由于条件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反复调整题目类型,学生们也能积极转变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而让其养成了举一反三的好习惯,每当拿到新的数学题时,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展开计算。
四、培养学生积极巩固的习惯
当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有了兴趣之后,自然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教师理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即便没有教师的要求,也能自主将内心复习,以此完成知识巩固,加深记忆。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的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认真观察,看一看自己身边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形状,并思考其为什么会被设计成三角形。由于学生们刚刚完成了新知识学习之后,思维极为活跃,同时感觉此类作业有着较强的新颖性,自然愿意积极投入,深入观察,认真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便会明白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每当自己完成知识学习之后,同样会进行自主巩固,除了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之外,还会认真思考这些知识具体和自己的生活存在哪些联系,进而促使自己更好地完成知识掌握,提升自身综合水平[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如果单纯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聆听,自然很难提升自身解题水平。因此,教师便可以尝试对其个人习惯展开培养,让其掌握具体方法,同时也能意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卿.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音乐大观,2016,000(014):84-84.
[2] 李楚洪.提高小学生课堂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7(4):9-10.
[3] 道吉吉.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2018(13)00023-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