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在设计作业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结合知识内容、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出目标明确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开放化、数量个性化的作业,使作业设计成为数学课堂的延续,从而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关键词】优化 作业设计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8-01
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地反馈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发展能力,积累数学经验。但是学生上交的作业经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配套的课后习题答案照抄照搬这些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数学课外作业要尽量避免重复性、防止单一化、克服封闭性,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内容,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功能。设计时要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让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也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作业目标的明确性
教师设计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能。所以每节课的作业设计都应明确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不应为了追求形式多样,内容开放而忽略作业的最终目标。而让作业成为了一种摆设。当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学会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教师在对作业的设计时还要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作业。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
1.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性数学作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比如数学跳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例如:在教学乘除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快算24”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教学“可能性”以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跳棋游戏,使学生明白掷骰子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2.操作性作业
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发小区(或村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认识方向”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为学校绘制平面图”活动。
3.创新性作业
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又例如:学了“旋转和平移”后,布置学生利用这些手法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如:奥运五坏图、太极八卦图等)
三、作业内容的开放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往一味要求学生记课本做习题,以期考试中能有好成绩,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练习题。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四、作业数量的个性化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设计作业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分层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有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作业评价的互动性
过去教师评价作业就是“√”或“×”。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多向”的优劣评价,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就像英语教学中的真棒(Great!)、好(Good!)、加油(Come on!)或者笑脸。还可以在笑脸的基础上再加上简笔画动物,也可以加上小星。这样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生每次拿起自己的作业,看到这些不同的评价,是多么的欣喜。总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使作业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方法、经验,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2]《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3]《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优化 作业设计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8-01
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地反馈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发展能力,积累数学经验。但是学生上交的作业经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配套的课后习题答案照抄照搬这些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数学课外作业要尽量避免重复性、防止单一化、克服封闭性,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内容,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功能。设计时要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让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也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作业目标的明确性
教师设计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解题技能。所以每节课的作业设计都应明确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不应为了追求形式多样,内容开放而忽略作业的最终目标。而让作业成为了一种摆设。当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学会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教师在对作业的设计时还要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作业。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
1.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性数学作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体验。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比如数学跳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例如:在教学乘除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快算24”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教学“可能性”以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跳棋游戏,使学生明白掷骰子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2.操作性作业
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发小区(或村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认识方向”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为学校绘制平面图”活动。
3.创新性作业
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后,布置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图案。又例如:学了“旋转和平移”后,布置学生利用这些手法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如:奥运五坏图、太极八卦图等)
三、作业内容的开放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往一味要求学生记课本做习题,以期考试中能有好成绩,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练习题。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四、作业数量的个性化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设计作业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分层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有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作业评价的互动性
过去教师评价作业就是“√”或“×”。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多向”的优劣评价,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就像英语教学中的真棒(Great!)、好(Good!)、加油(Come on!)或者笑脸。还可以在笑脸的基础上再加上简笔画动物,也可以加上小星。这样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生每次拿起自己的作业,看到这些不同的评价,是多么的欣喜。总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布置,使作业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方法、经验,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2]《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3]《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