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5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7日,北京圆明园,一场聚集了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指导者、文化遗产地管理者以及公共媒体、数字技术专家等人士的高端沙龙,在正觉寺大殿举行。
  这次沙龙由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与凤凰城市共同举办。
  沙龙上半场的核心议题是透过圆明园审视遗产保护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作为集文化、历史、景观价值于一体的著名景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吸引了大批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在一段拍摄于圆明园内的游客访谈短片中,不同身份、怀着不同想象而来的游客.表达了他们在圆明园收获的不同感受,也述说了他们心中对圆明园多元化的定义与愿景:有人怀着略为沉重的心情凭吊历史遗迹.有人对凝结其中的建筑与园林艺术饶有兴趣,有人纯为欣赏园中大好春色而来,还有附近的居民,把这里当作带孩子嬉戏活动的大公园……
  与普通游客不同,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担负着保护遗产、解读历史信息、挖掘文化价值、展现遗产原貌等多重艰巨的使命,圆明园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曾开启了“数字再现圆明园”项目,她认为,不能责备旅游者,过去我们的研究成果只限于发表文章,但是缺少能够完整表现圆明园形象的东西呈现给公众。而数字复原圆明园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让大家明白这个遗址是什么。
  正因为圆明园这种文化遗产地兼具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多重价值,并带来多样化的定位与需求,如何兼顾、取舍、平衡这些需求,成为摆在文化遗产地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谈到了圆明园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工作、旅游文化建设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权威的行业指导者,ICOMOS副主席郭旃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最大的命题就是学术研究能不能为遗产价值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说明,圆明园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沙龙提出的“诠释—解读—保护—展示”的理念和国际上的做法是呼应的。数字化为研究和展示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解决了维持遗产真实性和让公众看得懂之间的矛盾。
  沙龙下半场的话题变得更加开放和前卫:围绕着第三届CHCD论坛的主题“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嘉宾贺艳、荷雅丽,万钧、杨玥、郑阳文和主持人袁牧一起,深入讨论了要“翻译什么”、“怎么翻译”和“为谁翻译”。
  为下半场拉开序幕的,是另一段短片——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出品的《数字圆明,智慧遗产》,片中对圆明园盛时景色进行了数字化复原。
  广义的“翻译”可以延伸到文化上,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更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圆明园总规划师贺艳,是“再现遗产”团队的领衔人物,她与来自奥地利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荷雅丽(Alexandra Harrer)是本届CHCD论坛“翻译”主题的两位提出者。当被问到如何想到将“翻译”概念应用到遗产保护行业时,她们说:CHCD论坛主题从第一届“数字化视野的圆明园”、第二届“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到第三届“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的变化,概念一再地扩展,已经开始跨越出圆明园,强调“分享”,乃至“当代”的概念。期待获得更广大的社会认同。荷雅丽还通过西方几处仿中式建筑遗产的案例表达了——要“翻译”出正确的信息。贺艳说,要把遗址的故事讲出来,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爱它,去保护它。
  今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渗透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在沙龙现场嘉宾中,最“与众不同”的恐怕是数托邦(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玥先生了。他向在场的嘉宾和听众展示了如何构建智慧的“云遗产”——数字技术应用于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前景。
  据悉,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CHCD)国际论坛将于2014年9月举办,本届CHCD论坛的主题即是:“‘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
其他文献
今天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坐落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之上,作为珍贵的校园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于1991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世纪初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其校园建设是当时教育转型初期办学思想的忠实体现,独特价值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教会大学。  当秋色渐浓,暖黄的阳光洒进校园,由南门而
期刊
在东海之滨,鹭岛之南,素以“南方之强”而蜚声海内外的厦门大学,自然环境很美,五老凌霄,依山傍海;校园景观很美,湖光绿荫,凤凰花开;校舍建筑很美,古色古香,中西合璧。  厦门大学,是由毛泽东主席高度褒扬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的。他出资(或募捐)并亲自参与了厦门大学的选址与规划、设计与施工,兴建与监造的校园建筑,美观大方、典雅庄重、坚固科学、经济实用,以其鲜明
期刊
摘要:吴哥王朝创造了伟大的吴哥文明,并在今天暹粒市北郊的吴哥建筑群中得以保留。本文对吴哥的历史、吴哥王朝的信仰、建筑形制、石雕艺术等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吴哥建筑群独特的宗教艺术内涵和石筑建筑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吴哥建筑群;吴哥窟,吴哥寺;“高棉的微笑”;宗教文化;石雕艺术  高棉(Khmer),是对柬埔寨的别称,因多民族国家中约占八成的人是高棉族而得名。高棉民族历史上经历扶南、真腊、吴哥王朝,一
期刊
马、牛、羊、鸡、狗和猪,是为六畜。这是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将其驯化成为家畜。六畜各有所长,在悠远的农业社会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世世代代与人和平相处,已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伴侣。它们全都人选十二生肖中。其他六位是鼠、虎、兔、龙、蛇和猴,要么虚无缥缈,要么望而生畏,甚至有的还危害四方。  成千上万种类的动物
期刊
摘要:“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项目名称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涉及许多专题、但尚无探讨其名称悖论的研究成果。本文先以认可其名称为前提阐述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名称与译名、性质与功能、保护与规划?然舌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案例,分析“考古遗址公园”的名称悖论,并指出了由名称悖论导致的“遗址”(保护区)变顷为“公园”(休闲区)的严峻问题,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者与管理者商榷。  
期刊
摘要:文童依据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框架对当代文物睬护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整体研究,探讨了技术应用的重点及边界。提出当代《物保护科技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围绕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的新技术:第二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保存、保护领域的新技术.第三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传播、利用领域的新技术。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的文物保护技术体系框架。文化遗产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旨在真实、完整、高效的记录文化遗产珍贵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都相当脆弱,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城镇化等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表层的文化形态是可视的有形物质表象,如村落的建筑形态、村民的发式服饰等;中层的文化结构是产生表层文化形态的行为,如村民的生产活动、村民的行为方式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是导致中层文化结构的社会机制,如传统乡村的社区及其机能、世代相传的乡规民约、农业社会的生存智慧等。所以,需要通过系统地分层次
期刊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国家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有关抗战的重要纪念日,其意义可谓深远。  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14年间,中国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战争也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不能抹去的
期刊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公众在参观文化遗产景点时,对各类项目的兴趣程度从文物本体到周边产品、娱乐消费项目依次降低。文化资本对一个人的考占遗址认知程度影响最大,印教育程度越高,越喜欢读书、旅游的人认知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则与遗址认知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同时,对于“公众”概念本身,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兴趣类型的细化具体分成新兴技术、感触互动、宣传解说、娱乐消费四类,各类公众体现出不同特征,有
期刊
纳西族是聚居在我国滇西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包括自称“纳”“纳西”“纳日”“纳罕”“阮可”“玛丽玛莎”等族群,在史料中也被称为“么些”“麽些”“摩沙”等。  纳西族地区分为东部和西部方言区。以永宁为代表的云南宁蒗和四川木里、盐源等地为东部方言区,主要居住着“纳日”族群(摩梭人),木楞房是他们的典型建筑形式。以丽江为代表的玉龙、香格里拉等地为西部方言区,主要居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