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7日,北京圆明园,一场聚集了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指导者、文化遗产地管理者以及公共媒体、数字技术专家等人士的高端沙龙,在正觉寺大殿举行。
这次沙龙由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与凤凰城市共同举办。
沙龙上半场的核心议题是透过圆明园审视遗产保护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作为集文化、历史、景观价值于一体的著名景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吸引了大批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在一段拍摄于圆明园内的游客访谈短片中,不同身份、怀着不同想象而来的游客.表达了他们在圆明园收获的不同感受,也述说了他们心中对圆明园多元化的定义与愿景:有人怀着略为沉重的心情凭吊历史遗迹.有人对凝结其中的建筑与园林艺术饶有兴趣,有人纯为欣赏园中大好春色而来,还有附近的居民,把这里当作带孩子嬉戏活动的大公园……
与普通游客不同,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担负着保护遗产、解读历史信息、挖掘文化价值、展现遗产原貌等多重艰巨的使命,圆明园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曾开启了“数字再现圆明园”项目,她认为,不能责备旅游者,过去我们的研究成果只限于发表文章,但是缺少能够完整表现圆明园形象的东西呈现给公众。而数字复原圆明园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让大家明白这个遗址是什么。
正因为圆明园这种文化遗产地兼具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多重价值,并带来多样化的定位与需求,如何兼顾、取舍、平衡这些需求,成为摆在文化遗产地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谈到了圆明园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工作、旅游文化建设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权威的行业指导者,ICOMOS副主席郭旃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最大的命题就是学术研究能不能为遗产价值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说明,圆明园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沙龙提出的“诠释—解读—保护—展示”的理念和国际上的做法是呼应的。数字化为研究和展示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解决了维持遗产真实性和让公众看得懂之间的矛盾。
沙龙下半场的话题变得更加开放和前卫:围绕着第三届CHCD论坛的主题“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嘉宾贺艳、荷雅丽,万钧、杨玥、郑阳文和主持人袁牧一起,深入讨论了要“翻译什么”、“怎么翻译”和“为谁翻译”。
为下半场拉开序幕的,是另一段短片——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出品的《数字圆明,智慧遗产》,片中对圆明园盛时景色进行了数字化复原。
广义的“翻译”可以延伸到文化上,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更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圆明园总规划师贺艳,是“再现遗产”团队的领衔人物,她与来自奥地利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荷雅丽(Alexandra Harrer)是本届CHCD论坛“翻译”主题的两位提出者。当被问到如何想到将“翻译”概念应用到遗产保护行业时,她们说:CHCD论坛主题从第一届“数字化视野的圆明园”、第二届“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到第三届“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的变化,概念一再地扩展,已经开始跨越出圆明园,强调“分享”,乃至“当代”的概念。期待获得更广大的社会认同。荷雅丽还通过西方几处仿中式建筑遗产的案例表达了——要“翻译”出正确的信息。贺艳说,要把遗址的故事讲出来,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爱它,去保护它。
今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渗透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在沙龙现场嘉宾中,最“与众不同”的恐怕是数托邦(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玥先生了。他向在场的嘉宾和听众展示了如何构建智慧的“云遗产”——数字技术应用于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前景。
据悉,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CHCD)国际论坛将于2014年9月举办,本届CHCD论坛的主题即是:“‘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
这次沙龙由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与凤凰城市共同举办。
沙龙上半场的核心议题是透过圆明园审视遗产保护行业的现状和问题。作为集文化、历史、景观价值于一体的著名景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吸引了大批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在一段拍摄于圆明园内的游客访谈短片中,不同身份、怀着不同想象而来的游客.表达了他们在圆明园收获的不同感受,也述说了他们心中对圆明园多元化的定义与愿景:有人怀着略为沉重的心情凭吊历史遗迹.有人对凝结其中的建筑与园林艺术饶有兴趣,有人纯为欣赏园中大好春色而来,还有附近的居民,把这里当作带孩子嬉戏活动的大公园……
与普通游客不同,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担负着保护遗产、解读历史信息、挖掘文化价值、展现遗产原貌等多重艰巨的使命,圆明园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曾开启了“数字再现圆明园”项目,她认为,不能责备旅游者,过去我们的研究成果只限于发表文章,但是缺少能够完整表现圆明园形象的东西呈现给公众。而数字复原圆明园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让大家明白这个遗址是什么。
正因为圆明园这种文化遗产地兼具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多重价值,并带来多样化的定位与需求,如何兼顾、取舍、平衡这些需求,成为摆在文化遗产地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谈到了圆明园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工作、旅游文化建设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权威的行业指导者,ICOMOS副主席郭旃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最大的命题就是学术研究能不能为遗产价值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说明,圆明园的研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沙龙提出的“诠释—解读—保护—展示”的理念和国际上的做法是呼应的。数字化为研究和展示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解决了维持遗产真实性和让公众看得懂之间的矛盾。
沙龙下半场的话题变得更加开放和前卫:围绕着第三届CHCD论坛的主题“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嘉宾贺艳、荷雅丽,万钧、杨玥、郑阳文和主持人袁牧一起,深入讨论了要“翻译什么”、“怎么翻译”和“为谁翻译”。
为下半场拉开序幕的,是另一段短片——由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出品的《数字圆明,智慧遗产》,片中对圆明园盛时景色进行了数字化复原。
广义的“翻译”可以延伸到文化上,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更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圆明园总规划师贺艳,是“再现遗产”团队的领衔人物,她与来自奥地利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荷雅丽(Alexandra Harrer)是本届CHCD论坛“翻译”主题的两位提出者。当被问到如何想到将“翻译”概念应用到遗产保护行业时,她们说:CHCD论坛主题从第一届“数字化视野的圆明园”、第二届“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到第三届“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的变化,概念一再地扩展,已经开始跨越出圆明园,强调“分享”,乃至“当代”的概念。期待获得更广大的社会认同。荷雅丽还通过西方几处仿中式建筑遗产的案例表达了——要“翻译”出正确的信息。贺艳说,要把遗址的故事讲出来,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爱它,去保护它。
今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渗透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在沙龙现场嘉宾中,最“与众不同”的恐怕是数托邦(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玥先生了。他向在场的嘉宾和听众展示了如何构建智慧的“云遗产”——数字技术应用于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前景。
据悉,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CHCD)国际论坛将于2014年9月举办,本届CHCD论坛的主题即是:“‘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