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驰骋前行;也有人说他是一头在文化沃野上默默耕耘,在创新中奉献、在奉献中创新的老黄牛;还有人说“老康是保定的活雷锋。”
康殿英——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初心奏响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
创事兴业,静水深流此心坚
“我从青少年时代就立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句话就是我奋力前行的座右铭。”康殿英说。
1944年,康殿英出生于河北中部太行山东麓的保定满城(原属易县的一个小山村——支锅石村)。
挚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康殿英,于岭西中学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无缘继续求学,便早早地参加了生产劳动。虽然没法继续读书,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思想种子,使他一直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他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队长、大队副会计、副大队长、民兵连长,兼做木工,多年参与当地驻军营房建设。他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子、想办法,工作成绩极为突出。
1979年至2004年,康殿英先后创办岭西建筑工程队、满城县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满城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保定市住宅建筑工程公司,带领职工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由于业绩突出,1988年,他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集体建筑企业家、被河北省评为先进工作者。2002年,保定市住宅建筑工程公司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康殿英任保定市恒康建筑公司(同美集团前身)经理兼书记。
2004年,康殿英退休后,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他以“传统文化需跟祖, 复兴国学要追宗”为宗旨,集中精力在发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事業。
2010年到2011年,康殿英又先后组织创办了保定国学学会、保定文化促进会,大力推动对国学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在创办中华文人网站的基础上,他又自费创办了《保定国学》(内刊),促进了保定地域对国学的研究与对外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殿英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其推动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2010年,康殿英应邀录制《大艺术家访谈录——著名书法家康殿英》艺术纪录片,在全国52个电视台联播。2012年9月1日,《光明日报》人物版以《康殿英:但求“楷正之美”》为题作了报道。
2014年,康殿英被保定市评为“保定好人”,并被誉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保定文化发展的开拓者”。给他的颁奖词是:从成功企业家到国学大鼎,树立起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一生但求“楷正之美”,成就非凡文化人生:扬国粹,笔携风云;耀古城,承传创新。2015年,保定国学学会也被河北省民政厅评定为5A级单位。
感念党恩,红色文化润心田
康殿英在传承国学、传统文化中不断创新,开创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
康殿英认为,日记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他想,如果把共产党员的日记收集起来,筹建一座党员日记博物馆,对党员进行不忘初心的教育,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于是,他召集全家开会商量。为了帮助他完成夙愿,全家人表示赞同和支持。
2015年5月,康殿英申请的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文化项目被国家版权局批准。10月,在康殿英的积极倡议下,他牵头成立了河北省国学学会。他在当选为第一届会长的同时,也将筹建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的大幕拉开:保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占乐为建馆启动揭牌;市精神文明办等有关单位的领导经常检查指导工作;同美集团提供了人、财、物及场地的支持;他的几个孩子出钱出力,用实际行动来支持父亲;诸多日记爱好者主动捐赠日记……省精神文明办将该馆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并给予了资金支持。
仅仅数月,他便收集日记书稿和日记本达1000多册(本)。
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支持,场馆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016年1月,在位于保定市北三环西段北侧的同美家建起了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筹建处,前院博物馆面积为400平方米,分两个展室和一个装有投影仪的多功能接待厅。
2017年上半年,又建起了800平方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社会实践研学基地综合展厅。
康殿英一直没有停下丰富馆藏的脚步,他靠捐献和征集两种方式,截至2018年6月,共收集日记资料近4000册及大量的单篇散记。
截至目前,这里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人员达8000多人(次),参观者写下了大量留言,称赞建设党员日记博物馆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纷纷表示,看了一些党员日记,颇受教育。
河北金融学院的一位大学生参观后,在留言落款时没有写下本人姓名,而是出人意料地写下了“想入党”三个字!
为了推动日记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康殿英以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筹建处为依托,创办了《中国日记报》(内刊),每月一期,目前已出版30期。同时,他从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成功组织举办了有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参加的全国性的日记文化座谈会,组织编纂日记论文集3册,并编纂了第三届日记文化座谈会纪实一书。康殿英努力发掘日记背后的故事,已拍出一部视频片,并于2018年9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启动首播仪式。 要知道,作为个人,建馆不容易,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更不容易,而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到目前,除了河北省精神文明办资助30万元用于展馆的布展以外,其余大量的资金都是靠康殿英个人和其全家支持的。康殿英的奉献精神和取得的诸多业绩,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和肯定。2017年4月,他受邀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形势下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研讨会”; 2017年6月,受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中心主办,在张家口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廉政研究论坛,并做了交流发言;2018年5月,受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高峰论坛。在2018年的日记文化座谈会上,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代表市政府以及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对康殿英多年来不求索取、只求奉献的精神及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赏。
康殿英做事,之所以能够站在时代潮头,这主要源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动笔。他连续多年自订了《人民日报》《保定日报》《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及时了解党的大政方针,这使他的思维能够紧跟时代,从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编成了好学易记的藏头联;他将“两学一做”活动与日记相联系,写出了6000多字的《论日记写作与共产党员修养》论文,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中国延安干部教育学院索文,在其学刊上发表。随即,《人民日报》也登载了他在该学刊上载文的消息,并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已于2016年注册为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由于它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院校、军民、社会活动的场所——河北省国学学会社会实践研学基地;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实践基地;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保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保定市社会科学活动基地;保定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雄安新区孔子学校爱党爱国红色教育基地;保定市社会组织党员教育基地。
“人生有尽头,奉献无止境,古稀再起航,脚下路正宽,坚决跟党走,永远不回头。”这是康殿英晚年的自勉语,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博大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们坚信,康殿英——这位开创红色文化产业的“活雷锋”,他的脚步一定会越走越坚实,因为他火热的心与党的事业紧紧连在一起,与新时代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