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教学有妙招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数计算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离不开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无论是购物、还是行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下降,尤其是五年级的小数除法计算,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总会重复出现相似的弊端:小数除以小数时扩大被除数后末尾忘记添“0”,商中间“0”不占位,被除数末尾的“0”未移上去,被除数的小数点移错,商的小数点忘点、错点等等。小数除法由于计算时既要用到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又要考虑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因此学生的出错率较高。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小数除法计算能力差的困境呢?
  一、加强各部分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转化思想举一反三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是按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分数计算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整数计算是基础,小数计算和整数计算的法则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处理小数点的位置。而每一部分之间又是层层递进的。既然这样,我觉得小数除法计算教学应该采取自主探索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借助以前的知识,通过转化类推出新的知识。由于是学生自己探索,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即使在以后的学习中忘记了方法,也可以自己进行推导,得出结论。除了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在整个小学阶段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一节课中可以通过比较,能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二、收集错误样本,挖掘错误资源价值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在订正计算错误的时候不善于寻找自己计算的错误原因。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集错纠錯的习惯。集错纠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收集自己做错的计算,让学生在订正的时候保留原来的错误过程,在错误的算式边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订正,这样就给学生寻找错误根源保留了样本,新的计算过程则成为寻找错误的参照。二是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计算错误、失误的题目,在搜集错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对比训练,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杜绝,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数学离不开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的精确性。计算习惯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体验数学严谨之美。如在教学生写竖式时,可以要求学生做到“数字规范、数位对齐、用尺划线”,这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整齐、均衡的书写过程中体验数学严谨之美;针对学生经常“抄错题目”的现象,可以在出现问题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轻声读”“指着看”的方法。在抄写数字前先把该数字读一读,再边读边写,最后对照看一看,在写中穿插读,时间花费不多,但却能很好地预防书写中的低级错误。
  四、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在进行71.4÷3.4的计算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开始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估算结果,分析精确值应该就是在20左右,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计算后再组织学生将计算结果与之前的估算范围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如果计算结果是2.1的话就能马上知道结果出错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计算习惯。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要与计算这一基本问题打交道,而计算教学也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对计算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弄清算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辅以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还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态学习小数除法,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走出小数除法出错率高的困境。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生态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首先是舍弃标准,以尊重生命个性,生命个体特征;尊重人的自然生活成长法则,遵循社会时代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均衡,和谐和发展的原则。课堂的目标是提升人性,提升生命意义,提升生活意义,张扬个性,多元发展,追求两个层面的获得,一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达的学科内容(即概念、命题、理论),另一层则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也可以叫
幼儿园3至6岁孩子们,分设小班、中班和大班,在认知数学方面,不同年龄的认知需求不一样,而按照成人的数学逻辑思维,显然无法让孩子们一聽就理解。因此,游戏预设需要具有生活元素,需要系统规划,同时,认知引导需要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的进步,对于幼儿数学认知引导仍然是阶段性探索,需要从业者不断实践和总结。  一、问题分析:认知差异与抽象内容的设置难点  不同年龄
1883年,美国传教医师聂会东(James Boyd Neal)创办隶属于登州会馆的医学系;1890年,其在济南扩建一处教会诊所定名华美医院(现齐鲁医院前身)并任院长;在此基础上,于1908年建成
从江门市建设局获悉,其市直在建项目应用新型墙材率90%,超额完成市政府提出45%以上的目标要求。
我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推广建筑节能是以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的采暖能耗为基础,于1986年(JGJ26-86)首次确定30%的节能概念,至1995年新部标(JGJ26-95)将节能标准
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施行,为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木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旧的森林采伐制度已经不再
丰水,仅仅是相对而言,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需求反差以及水资源严重污染等,也常产生丰水地区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双重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生活水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感悟建立,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活动,逐步渗透和引导,讓孩子体验数学建模过程,不断感悟数学模型思想,经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下面,以“逆行求和”一课为例,阐述如何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课前研读  “逆向求和”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例6,是一道“求原来有多少”(逆向加法)的问题。教材
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而语言的建构与应用的核心是语感。不少语文教师受“核心素养”思潮影响,教学行为陷入了误区:往往是学生才把课文读了三五分钟就开始师生对话,结果课堂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场,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则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疲奔。试问,学生没有将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情感没有得
试从互感器合成误差、电度表误差、温度、电压、谐波等影响情况的分析和降低误差的逢径就如何提高计量准确性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