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足以应对钻地爆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cis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次世界大战及稍后的若干局部战争中,各国火炮部队以其密集而猛烈的压制火力成为陆地战场上的中坚力量。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开始,美军率先改变了常规彈药的使用方式:低药量的爆破彈被高药量的侵爆彈取代;压制性的面目标轰炸改为精确制导的点目标袭击;近距离的战场观察换成空天地全方位的远距离监测评估等。尽管投彈量减少了,但袭击效果却大为提高。从防御一方来看,敌军对战场目标看得更清,瞄得更准,打得更狠,从而增加了防御工程战场建设的难度。
  但是,正如人类战争史一再证明的那样,进攻与防御是一对相生相克、交替发展的矛盾对立物,每当一种新武器系统问世后,会使原有防御手段暂时相形见绌,但最终都会催生出新的防护工程技术。目前看来,应对精确制导武器袭击方式的最佳策略就是“深钻地”,即选择具备合适地形条件的山体构筑坚固的坑道工程,以确保重点防护目标的安全。下面按地上、地下、出入口三个层次分别予以介绍。
  
  地上建筑和浅埋结构易遭摧毁
  
  从电视转播的战地实景画面可以看到,精确制导炸彈能够轻易地击中地面建筑或浅埋地下工事,侵入结构内部后再实施爆炸,造成极严重的杀伤和破坏作用。
  彈头击穿每层钢筋混凝土墙体或楼板时,除消耗部分动能外还将偏离原先的彈道,若入射方向远离被撞击板、柱的法线方向时,则撞后彈道将发生较大偏转甚至折返。因而,炸彈侵入建筑内部的彈道轨迹取决于建筑内的结构布局,其最终爆炸点并不能事先精确判定,建筑结构越复杂,彈道轨迹就越存在偶然性。
  彈头贯穿有限厚度钢筋混凝土墙体(或楼板)后的运行姿态与其彈重及撞击前的着靶速度、攻角等因素有关。据此,我们既可粗略预估已知袭击参数的彈头命中建筑物后的毁伤效果,也可根据建筑毁伤情况大致推断来袭彈头的相关数据。
  例如,1999年5月,我驻南使馆遭美军空袭,其中三发彈命中使馆主楼顶层。根据事后勘察获得的彈道轨迹和破坏景象,我们很快就判断出袭击炸彈是洛马公司与波音公司共同为美空军开发的联合直接攻击彈药(JDAM),由原先库存的普通侵彻炸彈MK84安装制导组件而成,其彈重894千克,彈长3.85米,彈径0.457米,落地速度约为320米/秒。由比较图可以看出,按上述参数模拟计算得出的彈道轨迹与现场实例结果十分吻合。
  
  地下深埋坑道工程可确保安全
  
  高速飞行的侵爆彈击中山体岩层表面时,彈丸将钻入山体一定深度后再发生爆炸,爆心附近岩体将发生压缩、破碎和塑性变形,还将形成强烈的地冲击波向下方传播,使岩体介质密度增大,应力提高,并获得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量。
  假设制导彈头在山坡不同位置实施侵彻爆炸,则构筑在山体内的坑道工程不同部位,将因防护层厚度由薄到厚而依次出现破坏段、动荷段、静荷段,位于静荷段坑道内的人员设备是绝对安全的。
  坑道工程的抗侵彻爆炸能力主要取决于岩体覆盖层厚度,覆盖层越厚,防护效果越佳。天然岩体具有很强的静动承载能力,中等坚硬岩层的抗动载性能基本等同于普通型号的混凝土材料;岩体越密实坚硬,其抗侵彻爆炸性能越高。
  彈丸在岩体中的侵彻深度与彈体重量、彈头形状、长细比、落地速度、落地倾角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彈体重量和落地速度越大,落地倾角越小,彈体越细长,则其侵彻深度越大。从武器研制角度来看,炸彈落地速度越大,就必须相应提高装药引信的抗过载性能;彈体过于细长,撞地时就易发生弯曲或折断,就必须选择特殊合金钢材用作彈体材料而提高造价等。由此可见,多种客观条件决定钻地彈的实际侵彻深度不可能无限增加。
  美军在伊拉克用于实战的最大装药钻地彈是GBU-28,彈重4700磅,彈长5.84米,彈径仅0.37米,内装高爆炸药340千克(折合TNT略小于500千克),在落地速度大于1200米/秒的情况下,可钻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中等岩层),经估算,其最大破坏深度不会超过1.5米。据传美军正在研制钻地更深、装药更多、专门用于摧毁深层坑道的侵爆彈,其最大破坏深度应在几十米范围内,尚不足以威胁百米以上山体内的坑道工程。
  顺便说一句,目前有关彈丸侵彻机理的研究,大多从彈壁摩擦受力及介质损伤破坏准则出发,仍然停留在彈塑性变形分析阶段,按照传统彈塑性力学理论,产生塑性变形的介质在卸载后仍将恢复原有密度,因而无法解释侵彻孔壁实际被压密的现象(土中彈孔尤其明显)。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院士提出的流体彈塑性模型能够充分揭示“压实效应”的机理,我们据此理论编制出的计算软件,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侵彻过程模拟图像。
  
  坑道出入口必须采用穿廊形式
  
  任何坑道工程都有出入口通向地表,尽管坑道主体位于静荷段而保证安全,但出入口通道因防护层逐渐减弱将遭受侵爆彈不同程度的威胁。尤其是暴露于地表的端口,在现代侦察条件下很容易被发现,将成为战时袭击的首选目标;而精确制导炸彈完全可以击中口部甚至进入口内一定距离实施爆炸,所以大家公认出入口通道是整个坑道工程的最薄弱环节。
  过去的坑道出入口大多为直通式,即沿出入口通道轴线方向可直通坑道主体。此种条件下,口部爆炸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将直接向坑道主体内传播,当遇到防护门时将产生强烈的正反射现象,有可能使防护门上的荷载超过阈值而使门被破坏,漏进坑道主体内的冲击波将危及人员和设备。
  将坑道出入口改为穿廊形式,即使每个出入口具有两个通向地表的端口,且其通道轴线与坑道主体轴线垂直相交。这样一来,当穿廊某端口受袭时,所形成的空气冲击波将从穿廊另一端口排出,泄压效果明显:且安装在坑道主体内侧的防护门因侧对冲击波阵面而避免发生反射现象,门上超压相对直通式防护门会降至1/4;若再将防护门向主体方向后撤些,门前为扩散室,则门上超压值更将减少到直通式防护门的1/15。
  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在确保坑道主体处于静荷段的前提下,穿廊与坑道主体的交叉位置可设在动荷段,采用高抗力被覆形式以保障其结构稳定。穿廊通道不需任何加固措施,平时仅作为车辆通道使用,若两端皆与山间公路相连,则作为民用隧道出现更有利于伪装。若战时一端或两端被炸垮,只须清除碎石即可供人员通行。
  美军在阿富汗曾投放燃料空气彈,使数百米范围的氧气燃尽而造成附近洞穴内人员窒息。穿廊式出入口也有利于对付燃料空气彈袭击,因可从穿廊另一端补充空气而不会殃及坑道内部。
  综上所述,将防护工程构筑在足够深的山体之内,其出入口通道采用穿廊加扩散室形式,就可使坑道主体免受精确制导常规炸彈的直接打击,确保维持其战时主要功能。
其他文献
由原南海舰队猎潜艇73大队667号艇艇长,张俊殿老师牵线搭桥。日前,记者在“风筝之都”潍坊见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西沙战区海上编队指挥舰161号导弹驱逐舰舰长杨伦经老人。他虽然年过八旬,耳朵有些失聪,但对记者的到来还是表示了很大的热情。  开头的话  你从北京来采访我,说明我与你们杂志和你有缘份,咱们中国人讲究“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这个意思。我今年82岁,耳朵也不大灵光,你大点声问我大声
印尼与周边国家的南海冲突时有发生,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最近与越南的海上冲突。2017年5月21日,印尼海上执法部门派出1艘海上巡逻船准备对越南渔船实施拦截,而越南方面似乎预有准备地派出1艘海岸警卫船进入事发海域,并撞沉了1艘被印尼方面俘获的渔船,并将该渔船上的1名印尼渔业官员掠获为人质。随后印尼方面雷达发现大量越南船只驶向事发海域,印尼方面不得不选择撤退。此次事件中,越南扣留了1名印尼渔业官员,印尼方
2013年,F-35在武器试验、大迎角试飞、上舰试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生产数量也已经破百。对于F-35系列三种机型起飞降落、发射导弹的照片,我们见得不少了,对其性能数据也很了解。因此我们就不再哕嗦,换个角度,通过另一些图片,看看F-35在测试与生产中一些有趣的地方。  首先来看一组F-35在Block 2阶段的空中武器分离试验,从中可以对F-35各型的测试时间表有点总体印象。但我们这里要提请您注
说来有点惭愧,我多多少少是有点对不起67式的。  在我的印象里,67式是一款典型的“破枪”,这不仅是说我接触的67式大都破破烂烂,而是我一直对67式抱有偏见。大四的时候,我本有机会系统学习下67式的结构,但当年的我心气太高,根本瞧不上67式这种“破枪”,觉得这个枪名声也不好,更没啥设计亮点,还死沉死沉的。于是我打定主意,不好好学习这支枪。  此后几年,我陆续接触过几次67式,但每次都在摸鱼,懒得去
群起小口径研制热潮  1962年美国在越南战场开始试用AR15(M16前身)步枪后,1963年10月,在总后军械部召开的国内第一次轻武器学术座谈会上,当时军械研究所的李先荣和李伟如联合发表了《减小步枪口径的优越性及其数量界限》文章。  接着,李伟如(后任208所所长)用计算尺计算,通过整理大量数据发现:口径减小为6.0毫米左右,弹重系数取23~25克/立方厘米,初速取900~920米/秒时,不仅枪
10月1日,纪念伟大祖国母亲70华诞的盛大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6架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在如潮水一般涌来的直升机群中备受瞩目,旋翼划开空气的巨大声响让大地为之震动,机身上耀眼的红色军徽映衬蓝天,壯美的景象让人激动不已。从“猎犬”到“黑鹰”  我们来看新设计的陆军军种符号非常有意思,整体为象征胜利的“V”字造型,中间为代表战车负重轮的车轮形象,两条边以装甲履带抽象而成,代表了机械化装备,而两
5·12汶川大地震中,通往重灾区的道路桥梁严重受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解决大型救灾设备无法通过的难题,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构筑了4个80吨漕渡门桥,运送了一批批大型救灾机械设备和救灾物资,救援人员顺利通过门桥漕渡进入汶川,受灾人员也搭乘漕渡门桥离开灾区接受治疗。上述用于救灾运输的舟桥装备,就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自行研制的GZQ221型重型舟桥,俗称“74式重型舟桥改进型”。  GZQ
◎ “斯拜德”防空导弹系统,可见發射箱中两种导弹混合配置,另外可见发射车上复杂的天线系统  近年,越南针对国土防御与南海问题全面加强了战争准备,在引进俄罗斯S-300等远程防空武器的同时,还从以色列引进部署了“斯拜德”防空导弹系统,这标志着越南全面升级其防空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那么,越南急于引进的以色列“斯拜德”防空导弹系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其又将如何作战使用呢?引进“斯拜德”系统基本情
在欧美国家开发士兵系统时,俄罗斯在阿富汗战争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单兵作战装备计划(即士兵系统)。俄罗斯“未来士兵”计划亦称为“士兵-21”计划,目前共分为3个阶段,即“巴尔米查”士兵系统、“战士”士兵系统(也可译为“勇士”)和第三代“未来士兵”系统。  “巴尔米查”士兵系统  俄罗斯开发“巴尔米查”单兵作战装备基本型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虑:现代作战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战场上的大量使用;更高的士兵存活率
美国海军第7艘“自由”级滨海战斗舰服役  2019年1月12 日在梅波特海军基地,“威奇托”号滨海战斗舰(LCS-13)举行了服役仪式。该舰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当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自由”级滨海战斗舰具有较高的配置灵活性,40%的系统可轻松重新配置,集成了诸如“长弓海尔法”导弹、30毫米舰炮等武器,以及有人和无人系统,旨在满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任务需求。在威斯康星州的芬坎蒂尼·马里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