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环节建构例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平台
  1.结合大纲,确定目标。
  2.教材分析,确定重点。
  3.学情调查,确定难点。
  4.文本教学,确定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整体上分三步走: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上互动,完成目标;课后反思,梳理感悟。
  2.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师生互动式相结合教学法。
  三、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头翻译;存疑,在课文中的相应位置作批注,初步形成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存疑。
  四、学法指导
  1.多读。
  2.结合工具书和文注对译课文。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通有无,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抓重点实词、虚词、重要句式。
  4.注重积累、迁移拓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等有关内容)
  【师导】孔子在《论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谈的是“从师”的道理,可见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可是到了唐朝,却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这显然是一股逆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代表作《师说》问世了。(板书题目和作者)
  2.解题
  【师导】本文的标题是“师说”,是否可以解释为“说说老师”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
  不可以。这样理解过于肤浅,标题中的“说”不同于现在的“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位同学说一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像《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那本文的标题作何解释呢?〔学生回答后,师明确〕可以解释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导】那本文解说了关于从师的哪些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3.研习第一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师范读本段文字——学生自读。
  B.简析〔设问导学、学生讨论回答后,师明确〕
  ①在本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学者为什么要从师呢?
  答:a.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炼:古之学者从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炼:师的职能)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提炼:从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③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板书)
  C.拓展(采取设问法,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设问:在本段中,作者所讲的哪些道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①学生一定要从师而学。②能者为师。③从师不分贵贱、长少。
  D.讨论:(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出一位代表发言)
  ①本文是一篇论说文,能不能把“古之学者必有师”看做文章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不能。理由:A.本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就不是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老师”的问题。B.文章并没有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没有必要论证。
  ②(追)问: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在文中是否多余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不多余。它是谈论“从师”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即“学者要从师”,进而展开对当今“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E.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提示)本段共七句话:观点句①—老师的职能②—从师的原因③④—从师的标准⑤⑥⑦。
  4.研习第二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本段文字,并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简析(方法同上)
  ①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
  答:对比。
  ②(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圣益圣,愚益愚。
  b.自比
  于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小学而大遗。
  C.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结—拓展】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带有批判的锋芒,可谓一针见血,淋漓尽致。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设问—讨论】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答:前两组对比从反面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因”的论述相照应;第三组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则”的论述相照应。
  C.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提示)本段共14句话:先亮明观点①②③——然后是三组对比,依次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④⑤;于其子——于其身——结论;⑥⑦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结论⑨—完。
  5.布置作业:
  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吸纳对方的可取之处并指出对方翻译不妥的地方。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2.翻译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研习第三、四段
  A.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查漏补缺。
  B.分别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三、四段的段意。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第三段:列举圣人从师的事例进一步阐述师道以及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
  C.指导学生背诵这两段文字。
  4.总结延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闪光的思想?(让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明确,主要有两点〕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上检测(结合目标制印精题,发给学生,限时训练)。
  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6分)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指出下面句子属于哪种句式?(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⑤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布置作业:课后整合——翻译全文。
  【要求】①因人而异,独立完成。②注重积累,知识迁移。③拓展训练,提升能力。④写出总结,课下交流。
其他文献
古代诗歌阅读,在语文教学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浓缩。因此高考卷中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此类知识,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遨游之余,还要用自己的头脑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下面就针对高三专题复习谈一下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衣服
【摘 要】在莫言的小说叙述中,语言的超常搭配使语言幽默而生动、形象,正是这种语言搭配方式,将高密东北那种豪爽与朴素尽现无遗,往往让人在大笑之后又拍案叫绝,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与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莫言 小说 语言 搭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均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其决定于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诉诸观众感官体验的艺术形式,是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集多种艺术因素为一体。单从语言角度论道,戏剧不能直接与剧本画等号,剧本是纯粹的文本语言艺术,呈现的是静悄悄的语言,它只是演员表演的脚本,离戏剧语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什么这样说呢?同是剧本,造诣精深的表演艺术家会“化腐朽为神奇”,蹩脚的表演者只能“化神奇为腐朽”,因此,脱离了演员的表演素养,戏剧语言就无从谈及。演员是戏剧表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指出要“加强积累,感悟运用”。从积累来说,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进行名句的积累,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而感悟是积累和运用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运用则建立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之上,成为诗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目标。  如何达到以上表现性目标,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诗歌教学要从推敲关键词句、深度挖掘思想、拓展内容几方面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文学类文本因理解有难度,占分比重大而成为多数考生比较畏惧的题型。面对漫无边际的试卷如何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也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题海战术早已失效,找思路找规律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披其文才能入其情,遵其路才能识其真;同时重视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题型的归类,对答案的分析,发现解题规律,那么,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成绩并非难事。  一、阅读习
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  一、美之吾解  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  “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合”,“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可”为适合、适宜、适应、适可、适中、适当等。故选择了《庄子》中的解析。  二、美之吾读  (一)“可观”者为适视也,为视觉享受观,谛视也。——《说文》。  《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编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冻土坚冰。  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美国
一、云锦裁剪遭遇困惑  《论语》是一方多么端庄秀美而富于韵味的云锦啊!观之,你会赞叹《论语》的变幻无穷,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华彩与光泽,一如孔子的百技绕身;触之,你会惊叹《论语》的温厚平滑,丝丝纹理细致而清晰,一如孔子的纯粹灵魂;嗅之,你更会深深陶醉于《论语》的醇而不腻,不霸道不冲撞却深深浅浅萦绕心头,一如孔子的良言暖春。所以,面对《论语》选修课程,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从
拜读了刘国正先生的《论文》诗,刘先生从文章有法、习法要精、思想感情的积累、勇于创新等方面对文章写法作了论述,见解可谓精要得当,读后总结自己的教学,对刘先生的见解深有同感,觉得要培养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来,应做到:身体力行、培养习惯、教给方法、鼓励创造,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来。  一、教师身体力行写作  作家朱自清说过:“写作是基础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不是不可。”
在调查中,我发现了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没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三是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是老师设计过于严谨,必须按老师的预设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四是应试心理太严重,师生阅读的目的就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