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平台
1.结合大纲,确定目标。
2.教材分析,确定重点。
3.学情调查,确定难点。
4.文本教学,确定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整体上分三步走: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上互动,完成目标;课后反思,梳理感悟。
2.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师生互动式相结合教学法。
三、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头翻译;存疑,在课文中的相应位置作批注,初步形成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存疑。
四、学法指导
1.多读。
2.结合工具书和文注对译课文。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通有无,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抓重点实词、虚词、重要句式。
4.注重积累、迁移拓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等有关内容)
【师导】孔子在《论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谈的是“从师”的道理,可见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可是到了唐朝,却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这显然是一股逆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代表作《师说》问世了。(板书题目和作者)
2.解题
【师导】本文的标题是“师说”,是否可以解释为“说说老师”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
不可以。这样理解过于肤浅,标题中的“说”不同于现在的“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位同学说一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像《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那本文的标题作何解释呢?〔学生回答后,师明确〕可以解释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导】那本文解说了关于从师的哪些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3.研习第一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师范读本段文字——学生自读。
B.简析〔设问导学、学生讨论回答后,师明确〕
①在本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学者为什么要从师呢?
答:a.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炼:古之学者从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炼:师的职能)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提炼:从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③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板书)
C.拓展(采取设问法,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设问:在本段中,作者所讲的哪些道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①学生一定要从师而学。②能者为师。③从师不分贵贱、长少。
D.讨论:(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出一位代表发言)
①本文是一篇论说文,能不能把“古之学者必有师”看做文章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不能。理由:A.本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就不是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老师”的问题。B.文章并没有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没有必要论证。
②(追)问: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在文中是否多余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不多余。它是谈论“从师”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即“学者要从师”,进而展开对当今“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E.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提示)本段共七句话:观点句①—老师的职能②—从师的原因③④—从师的标准⑤⑥⑦。
4.研习第二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本段文字,并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简析(方法同上)
①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
答:对比。
②(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圣益圣,愚益愚。
b.自比
于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小学而大遗。
C.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结—拓展】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带有批判的锋芒,可谓一针见血,淋漓尽致。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设问—讨论】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答:前两组对比从反面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因”的论述相照应;第三组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则”的论述相照应。
C.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提示)本段共14句话:先亮明观点①②③——然后是三组对比,依次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④⑤;于其子——于其身——结论;⑥⑦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结论⑨—完。
5.布置作业:
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吸纳对方的可取之处并指出对方翻译不妥的地方。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2.翻译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研习第三、四段
A.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查漏补缺。
B.分别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三、四段的段意。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第三段:列举圣人从师的事例进一步阐述师道以及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
C.指导学生背诵这两段文字。
4.总结延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闪光的思想?(让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明确,主要有两点〕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上检测(结合目标制印精题,发给学生,限时训练)。
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6分)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指出下面句子属于哪种句式?(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⑤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布置作业:课后整合——翻译全文。
【要求】①因人而异,独立完成。②注重积累,知识迁移。③拓展训练,提升能力。④写出总结,课下交流。
1.结合大纲,确定目标。
2.教材分析,确定重点。
3.学情调查,确定难点。
4.文本教学,确定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整体上分三步走: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上互动,完成目标;课后反思,梳理感悟。
2.贯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师生互动式相结合教学法。
三、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结合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注逐字逐句口头翻译;存疑,在课文中的相应位置作批注,初步形成对文本内容的认识。
2.存疑。
四、学法指导
1.多读。
2.结合工具书和文注对译课文。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通有无,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抓重点实词、虚词、重要句式。
4.注重积累、迁移拓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背景等有关内容)
【师导】孔子在《论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谈的是“从师”的道理,可见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可是到了唐朝,却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这显然是一股逆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代表作《师说》问世了。(板书题目和作者)
2.解题
【师导】本文的标题是“师说”,是否可以解释为“说说老师”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
不可以。这样理解过于肤浅,标题中的“说”不同于现在的“说”,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位同学说一下?(学生回答后,师强调:“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像《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那本文的标题作何解释呢?〔学生回答后,师明确〕可以解释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导】那本文解说了关于从师的哪些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3.研习第一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师范读本段文字——学生自读。
B.简析〔设问导学、学生讨论回答后,师明确〕
①在本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学者为什么要从师呢?
答:a.古之学者必有师;(提炼:古之学者从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炼:师的职能)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提炼:从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③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板书)
C.拓展(采取设问法,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设问:在本段中,作者所讲的哪些道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①学生一定要从师而学。②能者为师。③从师不分贵贱、长少。
D.讨论:(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出一位代表发言)
①本文是一篇论说文,能不能把“古之学者必有师”看做文章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不能。理由:A.本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就不是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老师”的问题。B.文章并没有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没有必要论证。
②(追)问: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在文中是否多余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不多余。它是谈论“从师”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即“学者要从师”,进而展开对当今“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E.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提示)本段共七句话:观点句①—老师的职能②—从师的原因③④—从师的标准⑤⑥⑦。
4.研习第二段(采用设问、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本段文字,并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学生思考回答后,师明确〕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简析(方法同上)
①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
答:对比。
②(把学生按前后桌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圣益圣,愚益愚。
b.自比
于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小学而大遗。
C.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追问)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结—拓展】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带有批判的锋芒,可谓一针见血,淋漓尽致。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设问—讨论】以上三组对比与第一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答:前两组对比从反面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因”的论述相照应;第三组同第一段中“从师的原则”的论述相照应。
C.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提示)本段共14句话:先亮明观点①②③——然后是三组对比,依次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④⑤;于其子——于其身——结论;⑥⑦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结论⑨—完。
5.布置作业:
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吸纳对方的可取之处并指出对方翻译不妥的地方。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2.翻译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研习第三、四段
A.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翻译,把译文整理在练习本上,然后同桌相互交换译文,查漏补缺。
B.分别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三、四段的段意。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
第三段:列举圣人从师的事例进一步阐述师道以及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
C.指导学生背诵这两段文字。
4.总结延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闪光的思想?(让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明确,主要有两点〕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上检测(结合目标制印精题,发给学生,限时训练)。
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6分)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指出下面句子属于哪种句式?(4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⑤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布置作业:课后整合——翻译全文。
【要求】①因人而异,独立完成。②注重积累,知识迁移。③拓展训练,提升能力。④写出总结,课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