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需要多少钱吗?我不抽烟、没有娱乐爱好。唯一的爱好是看书。现年65岁,金钱对我还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对于子孙后人,身教胜于言教,德贵于金。让他们学好知识,人生靠自己创造家门才旺,国家才兴。我还要名吗?我是个农民,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济南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一个全国文明村的匾,一个济南市科技文明村的匾,是我一辈子获得的最高奖励。”
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赵新坤说,他的心愿就是把干了近50年的农业科技,通过实践示范,给农民致富以启示,让农民兄弟都找到“黄土生黄金”的路径。
还是那个赵新坤,还是那股子对科学实践的热乎劲儿。不同的是,他的示范园已经从100亩扩展到了400亩,示范内容从大白菜、花卉种植扩展到了树木栽培和立体模式,他的事业载体也从当年的历丰大白菜研究所升级为世珍农民科技致富启示园。
在墙墙壁上打上钢骨架,再装满草炭、蛭石和有机肥的配合基质,经过外层纱网固定,使用滴灌技术培育成为“草莓墙”。酝酿了10年的想法,经过1年的反复试验,“草莓墙”终于由灵感变为现实。看着满墙的红果绿叶,赵新坤算了一笔账:“草莓在地面种植时,一平方米的面积可种15株左右;而采用这种立体栽培技术一平方米可以种25-30株,这意味着不仅能增加1/3种植面积和1/2的产量,而且效益提升1.5倍,还有,‘墙'上的草莓品质好于陆地草莓。”
“不仅草莓可以‘上'墙,其他的蔬果都可以。对城市人来说,利用这种栽培技术,发展‘阳台园艺',种菠菜、生菜、韭菜等都可以。”在食品安全的源头,赵新坤找到了解决城市人顾虑的“两全之策”:“充分利用阳台空间,这种‘墙体'种植可以为市民提供部分新鲜的蔬菜。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组装式栽培箱,自上而下种植不同蔬果。”
在推广的链条上,无论是草莓上墙,还是大棚上楼,都只是一个点,由点及线,在济南市建立示范基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的难题;进一步,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推广,让现代农业“进城”,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从蔬菜种植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这是他的希望。
今年1月,山东省高层次农业专家,对世珍农民科技致富启示园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初步建设进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园的创建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少时科学梦
赵新坤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生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由于出身,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李时珍、玄奘、爱迪生、瓦特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孟德尔和布尔班克成为他的榜样。经过三个冬季在济南地区深入调查学习,他掌握了部分农机具的性能和原理,用木头铁皮等做成多种农机具模型。1970年到1971年,在济南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工程师王光泽的帮助下,赵新坤试制成功畜力多用犁;在平原公社机械厂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畜力综合耧、化肥施肥器等多种新式农机具,大大提高了工效。1972年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展鉴会上被评为优秀农机具,深受好评。但在那个时代,不但无功,反而成为
“用技术复辟资本主义”的典型,被挂牌子游街。当时济南市科学技术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曾三次从济南骑自行车70多里地找到赵新坤,想给予重用,都被地方领导以其出身不好为由推掉。
通过济南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出具的介绍信,赵新坤在山东省图书馆重新开馆不久后就办了借书证,十年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其中有孟德尔、米丘林、李森科、布尔班克的人物传记和他们的科学论著。他感到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有土地可以搞农业科学研究,可以创高产吃饱饭。
他在学习探索农业新技术过程中做过很多试验,发明过很多行之有效的好技术、新方法,但都因出身的问题,没人敢支持,没人敢用。此时的赵新坤深感报国无门。有力使不上,赵新坤心情十分苦闷,他甚至曾告诉朋友,他想申请到劳改农场去劳动,因为在那里他可以获得实践的条件。只要能有一定的条件,他就能够为农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0年,赵新坤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他的研究发明有了用武之地。他带领13个小青年承包了生产队36%的土地,利用多年学习积累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获得了比上一年全队都多的粮食和经济收入。当时引起济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所在的生产队成为济南地区的一个标兵。
赵新坤感慨地说,“今天成功了,我从内心里特别感恩党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好政策,绝对不会有我今天的成果和荣誉。我应该更加珍惜这一荣誉,作出更大贡献。”
结缘大白菜
赵新坤与大白菜结下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68年。那年秋天,济南气候异常,出现了高温干旱、雨后骤晴等特殊天气,大白菜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全面爆发;冬天异常寒冷,唐王、董家等大白菜主产地大多地块因寒冻而绝产。
对农民来说,绝产就意味着冬天饭桌上的菜没了,年仅19岁的赵新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要找到抗病抗冻的大白菜新品种,他跑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到白菜绝产最严重的地里找几棵尚能存活的白菜,它们最能抗病抗冻。赵新坤从几十亩上千棵白菜中,将尚存的白菜运回家,保留到来年春季,产生自然混杂种子,从中选育抗病冻性强的白菜。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他终于成功育成抗病冻的白菜新品种,解决了冬天饭桌上的吃菜难题。
“从小到大吃的白菜都在秋冬季长成,春夏季怎么才能有白菜呢?”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日韩的春夏季大白菜种子输入中国,赵新坤似乎发现了线索。他引进了部分种子种植,但一次次试验失败,原来是不适应济南的大陆性气候。从此,赵新坤一门心思研究适应大陆性气候的春夏大白菜,先后从日本、韩国及国内15个省市征集和保存了2160余份大白菜种子资源,经过无数次杂交制种研究,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而且产量与日韩春夏大白菜相比大大增加。
赵新坤长期致力于大白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大白菜周年生产供应新品种研究及开发”、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极早熟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大白菜周年供应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春夏大白菜种质创新研究”、“春用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多抗性、广适性夏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易包装耐运输出口型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大白菜航天诱变新品种选育”、“耐冻味美易熟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等。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的适合春、夏、秋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大白菜新品种10多个。其中,珍白一号、夏优三号、秋珍白一号、秋珍白六号、秋珍白16号、秋珍白二十号、鲁白十七号7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鲁白14号、秋珍白三号、秋珍白6号、鲁白十七号、春珍白六号通过山东省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赵新坤说,他的心愿就是把干了近50年的农业科技,通过实践示范,给农民致富以启示,让农民兄弟都找到“黄土生黄金”的路径。
还是那个赵新坤,还是那股子对科学实践的热乎劲儿。不同的是,他的示范园已经从100亩扩展到了400亩,示范内容从大白菜、花卉种植扩展到了树木栽培和立体模式,他的事业载体也从当年的历丰大白菜研究所升级为世珍农民科技致富启示园。
在墙墙壁上打上钢骨架,再装满草炭、蛭石和有机肥的配合基质,经过外层纱网固定,使用滴灌技术培育成为“草莓墙”。酝酿了10年的想法,经过1年的反复试验,“草莓墙”终于由灵感变为现实。看着满墙的红果绿叶,赵新坤算了一笔账:“草莓在地面种植时,一平方米的面积可种15株左右;而采用这种立体栽培技术一平方米可以种25-30株,这意味着不仅能增加1/3种植面积和1/2的产量,而且效益提升1.5倍,还有,‘墙'上的草莓品质好于陆地草莓。”
“不仅草莓可以‘上'墙,其他的蔬果都可以。对城市人来说,利用这种栽培技术,发展‘阳台园艺',种菠菜、生菜、韭菜等都可以。”在食品安全的源头,赵新坤找到了解决城市人顾虑的“两全之策”:“充分利用阳台空间,这种‘墙体'种植可以为市民提供部分新鲜的蔬菜。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组装式栽培箱,自上而下种植不同蔬果。”
在推广的链条上,无论是草莓上墙,还是大棚上楼,都只是一个点,由点及线,在济南市建立示范基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农民增收的难题;进一步,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推广,让现代农业“进城”,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从蔬菜种植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这是他的希望。
今年1月,山东省高层次农业专家,对世珍农民科技致富启示园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初步建设进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园的创建对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少时科学梦
赵新坤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生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由于出身,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李时珍、玄奘、爱迪生、瓦特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孟德尔和布尔班克成为他的榜样。经过三个冬季在济南地区深入调查学习,他掌握了部分农机具的性能和原理,用木头铁皮等做成多种农机具模型。1970年到1971年,在济南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工程师王光泽的帮助下,赵新坤试制成功畜力多用犁;在平原公社机械厂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畜力综合耧、化肥施肥器等多种新式农机具,大大提高了工效。1972年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展鉴会上被评为优秀农机具,深受好评。但在那个时代,不但无功,反而成为
“用技术复辟资本主义”的典型,被挂牌子游街。当时济南市科学技术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曾三次从济南骑自行车70多里地找到赵新坤,想给予重用,都被地方领导以其出身不好为由推掉。
通过济南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出具的介绍信,赵新坤在山东省图书馆重新开馆不久后就办了借书证,十年时间里他读了很多书,其中有孟德尔、米丘林、李森科、布尔班克的人物传记和他们的科学论著。他感到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有土地可以搞农业科学研究,可以创高产吃饱饭。
他在学习探索农业新技术过程中做过很多试验,发明过很多行之有效的好技术、新方法,但都因出身的问题,没人敢支持,没人敢用。此时的赵新坤深感报国无门。有力使不上,赵新坤心情十分苦闷,他甚至曾告诉朋友,他想申请到劳改农场去劳动,因为在那里他可以获得实践的条件。只要能有一定的条件,他就能够为农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0年,赵新坤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他的研究发明有了用武之地。他带领13个小青年承包了生产队36%的土地,利用多年学习积累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获得了比上一年全队都多的粮食和经济收入。当时引起济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所在的生产队成为济南地区的一个标兵。
赵新坤感慨地说,“今天成功了,我从内心里特别感恩党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好政策,绝对不会有我今天的成果和荣誉。我应该更加珍惜这一荣誉,作出更大贡献。”
结缘大白菜
赵新坤与大白菜结下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68年。那年秋天,济南气候异常,出现了高温干旱、雨后骤晴等特殊天气,大白菜病毒病、软腐病、霜霉病全面爆发;冬天异常寒冷,唐王、董家等大白菜主产地大多地块因寒冻而绝产。
对农民来说,绝产就意味着冬天饭桌上的菜没了,年仅19岁的赵新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下决心要找到抗病抗冻的大白菜新品种,他跑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找专家咨询。专家告诉他,到白菜绝产最严重的地里找几棵尚能存活的白菜,它们最能抗病抗冻。赵新坤从几十亩上千棵白菜中,将尚存的白菜运回家,保留到来年春季,产生自然混杂种子,从中选育抗病冻性强的白菜。经过几年潜心研究,他终于成功育成抗病冻的白菜新品种,解决了冬天饭桌上的吃菜难题。
“从小到大吃的白菜都在秋冬季长成,春夏季怎么才能有白菜呢?”他又开始了新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日韩的春夏季大白菜种子输入中国,赵新坤似乎发现了线索。他引进了部分种子种植,但一次次试验失败,原来是不适应济南的大陆性气候。从此,赵新坤一门心思研究适应大陆性气候的春夏大白菜,先后从日本、韩国及国内15个省市征集和保存了2160余份大白菜种子资源,经过无数次杂交制种研究,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而且产量与日韩春夏大白菜相比大大增加。
赵新坤长期致力于大白菜新品种选育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大白菜周年生产供应新品种研究及开发”、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极早熟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大白菜周年供应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春夏大白菜种质创新研究”、“春用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多抗性、广适性夏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易包装耐运输出口型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大白菜航天诱变新品种选育”、“耐冻味美易熟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示范”等。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的适合春、夏、秋不同季节栽培的系列大白菜新品种10多个。其中,珍白一号、夏优三号、秋珍白一号、秋珍白六号、秋珍白16号、秋珍白二十号、鲁白十七号7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鲁白14号、秋珍白三号、秋珍白6号、鲁白十七号、春珍白六号通过山东省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