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背景下馆校结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意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展示教育活动。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
  《意见》着力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要求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学校自2011年开展生命教育以来,积极与博物馆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馆校结合的实践与探究。我们借助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资源和中国科学院的院所资源,探索研发了“生命脚印”系列实践活动课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涵盖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我们大胆尝试设立博物馆课程,并在实施中注重展示、讲述、启发、引导四个维度,在学习中注重观察、思考,总结、模仿四个方面,以此增强博物馆课程的实效性。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看到了博物馆课程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变化。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学校课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走进博物馆,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国情、民情,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增进学生对中華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注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
  学校博物馆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分为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把学校建在博物馆里,同时也要把博物馆建在学校里。
  在校内,借助校园文化展示和楼道布置,我们把学生的研究主题、研究过程、制作过程、实物等进行展示。例如,我们带领学生们用超轻粘土复刻了北海的九龙壁,用丙烯颜料绘制了故宫的瑞兽,用黄泥烧制了卢沟桥的狮子,绘制了杨柳青的年画,拓印了国子监的碑帖等。这些主题课程在实施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形式以社团合作为主,成果汇报时还要求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将研究结果给大家进行讲解。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语文、历史、科学、物理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巧妙融为一体。校内课程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中。
  校外博物馆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打造的走进博物馆的专属课程,将以前的走马观花式游览,变成积极主动地实践参与。我们在完成了北京博物馆课程(其中包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古动物馆等一系列课程)以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在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华指纹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博物馆、云南种子资源库、禄丰世界恐龙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长白山博物馆等几十个博物馆开展学习;在法国卢浮宫、德国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也留下了学生们学习的脚印,博物馆课程的总里程数超过十万公里。课程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互融,范围更是覆盖了政治、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科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
  无边界的博物馆课程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时空的无边界,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园到博物馆,时时处处皆可学习。博物馆丰富的资源可以拓展学习领域,使学生的学习更开放、更多元、更有趣,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学习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小组研究,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习更自主、更有效。
  关注合作,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
  依托全国各地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学校积极与各大博物馆开展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学生博物馆课程的校外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展开分层次、分主题、定制化的“博物馆探究研学”课程。我们通过“走出去” “引进来”,使博物馆真正变成学生们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的“第二课堂”。2017年4月,我们和中国古动物馆合作,将包括合川马门溪龙、霸王龙在内的七具恐龙化石请进学校,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与恐龙化石“亲密接触”。此外,中国科学院的周忠和、吴新智、郑守仪等院士,汪筱林、王原等研究员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还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并进行指导,内外联合,让学生们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
  这样的馆校结合形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全方位,针对更多学生,涉及更广学科,增加更多活动尝试,加强学生在古生物学习中的“主角”地位,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构想,在构想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新知。二是宽领域,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促进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三是深层次,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的自我成长体系;不仅在不同情境下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提升,还能使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引领学生系统地认知世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注实践,注重知识能力的应用
  自开展博物馆课程以来,我们更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例如,在中国古动物馆和禄丰恐龙谷完成博物馆课程后,学生们以探究晚古动植物化石为切入点,探索生命和科学的起源,并对寻找和挖掘晚古动植物化石萌发了向往,我们组织学生们在专家的带领下赴北京灰峪挖掘晚古植物化石。学生们挖掘采集到了沉积年代为二叠纪的蕨类羊齿化石、中华轮瓣叶化石、芦木化石等珍贵化石;我们还组织学生赴禄丰挖掘恐龙化石,赴湘西挖掘三叶虫化石、角石化石,收获很大。馆校结合实践通过聘请博物馆科普专家或者科学家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及数据记录,组织学生亲身参与野外实地综合观测及考察,激发了学生对古生物学习的兴趣,建立科学理念与科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观察和指导实践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参与挖掘远古动植物化石活动的学生超过4000人次,研究结果汇编成册,出版发行了《生命脚印课题汇编》。学校郭灿同学还将她挖掘到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植物化石捐赠给了中国古动物馆。2018年6月,在中国古动物馆的指导下,学校建设完成了自己的化石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学生挖掘化石为陈列主题的化石博物馆。同年12月,学校申请“丰台区科学探索实验室”项目,建成了学校古生物化石科学探索教室,古生物知识学习初现规模。
  关注成长,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
  博物馆课程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与课堂模式下,博物馆课程以其独特的内容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在个人学习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前进,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习真实发生。
  博物馆课程带给教师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博物馆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学习的有效组织和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从开始的疑惑、迷茫、不解,转变为后来的探索、研究、实践、创新,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结合学校的生命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我们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探讨古生物研究人才早期培养模式,打造学科特色课程,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博物馆教育转化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理论指导、动手实践、成果汇报和答辩等形式,把学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参与科研实践、掌握科学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灵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体,提高学生们的古生物学习素养。同时,开发适用于古生物研究人才早期培养的创新模式及校本教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高素质的古生物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古生物研究人才双导师教师队伍。
  目前,馆校合作正逐步从博物馆资源主导向校本课程主导、短期独立课程向长期系统课程进行转变,这也意味着馆校合作日渐紧密、深入发展。带着这样的期盼,学校将继续带领师生走出教室,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编辑 _ 汤灏
其他文献
- 编者按 -  在北京市顺义区东北部的红色小镇龙湾屯镇,有一所农村中心小学。这所学校依托周边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并实施红色育人课程,构建红色育人体系,创建学校红色育人品牌,落实“五育”并举。她,就是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坐落于顺义区最东北部的红色小镇龙湾屯镇,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依托周边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抗日纪
一次听课,教材上是一幅野游的画面:山上有7名同学,山下有4名同学,要求列出一个加法算式。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列出了7 4=11或4 7=11。可很快,气氛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有学生发现,山上、山下各开着一些山花,围绕山花,学生编出一组新的题目。又有学生有新发现,山上、山下都有男同学和女同学,山上、山下既有红花也有紫花,又编出几个题目。  同样这幅图画,在一次教师培训班上拿给教师们时,他们费了好大劲
期刊
依据学校实际,学校党总支梳理出“四Cheng”党建品牌,以“三亮四创”为抓手,引領广大党员在教育教学中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争做“四Cheng”教师,努力塑造职业忠诚、精于课程、育人有成、幸福大城的先锋。党总支创造性地开展党员活动,不断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丰富党建活动  学校精心设计教师自我培训内容。一是创新学习方式。开展师德第一课“廉洁从教 争做‘四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存在的意义在于育人。课程育人就是解决怎样通过课程实现育人目的的问题。只有弄清课程育人的机制,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步转化工作,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对于课程育人的内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突出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把课程育人视为德育的途径或手段。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把课程作为育人载体,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