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热播,以其优质的口碑、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各种衍生话题,引发巨大轰动和收视热潮。剧中多角度、多方面的揭露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黑暗,而这种现实题材电视剧体现了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多种艺术真实,诸种不同的艺术真实在美学上呈现为文化立场、艺术观念、人物塑造、叙事方式、艺术风格等的差别,拓展了电视剧艺术表现的时空领域。《人民的名义》在发展和拓展现实主义主旋律的艺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实现了主旋律的审美化,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为我国影视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美学经验。在《人民的名义》中采用了纪实和虚构这两种表现类型,本文将从纪实和虚构以及非现实主义的审美形态进行多元化分析我国当代主旋律影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主旋律影视剧;纪实性叙述;构型性叙述
一、纪实性叙述的客观性和艺术真实
无论是从《湄公河行动》还是《人民的名义》都是取自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是在进行纪实性叙述的时候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主旋律影视剧《湄公河行动》是从之前的典型化的真实性到记录性真实的转变,在《湄公河行动中》高度还原公安人员办案场景、将案情录像、采访和扮演进行有机组合,以跌宕起伏的侦破过程和高度接近原生态的纪实风格震动荧屏。无论是《任长霞》、《焦裕禄》还是《湄公河行动》都是以正面形象进行纪实性的叙述,而在《人民的名义》中则是以反面形象事例来宣扬主旋律的主题意义,而这种尺度大,非善非惡的多义性角色,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的戏剧味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真人真事”的艺术化
在这种“真人真事”的艺术化方式中,又表现了一种世俗和通俗的低碳美学趣味,这种趣味性则是以普通大众作为审美所关照的对象。在《人民的名义》中,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本剧的反腐官员尺度上甚至都抵达到“副国级”,这也反应特有的时代所赋予的。例如在电视剧中反应出百姓生活中的“丁义珍式窗口”,更是使得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而此时观众的自由情感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被激发。
《人民的名义》中也充满着审美教育的重要成分。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从反面来反应目前存在着社会现象问题,还依然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了为广大百姓排忧解难的正面形象。在《人民的名义》第八集,陈老回忆战争时期抗炸药包的场景时,虽然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剧组花了三天时间进行拍摄,扛着炸药包的党员匍匐前进,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平安,这种在对待审美教育和意识形态关系的问题上,电视剧更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群众上审美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主导作用。
2.“双重性质的真实”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蓝本创作的,同时又赋予许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格,既有生动、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丰富的性格的普遍性。在电视中,赵处长在陈旧的家里吃着炸酱面,但贪腐之巨,伪装之深,前后之变,都通过电视语言得以呈现。而在电视剧中,又有着“双重性质的真实”。而作为艺术的典型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合理的艺术虚构成分。在影片里不虚构事实,但却又在模仿事实。在影片中把汉东省作为虚拟的省份,正是在这个汉东省发生着各个利益集团所互相争斗而又维持着表面平静的状况,山水集团、大风厂的利益矛盾,以及和各种官场之间的勾结既存在真实又有着夸张、虚构的成分,而这虚构夸张的成分包含着编剧导演的主观理解程度,包含着对人物语言的重新编排、对事实的选取和集中。
二、虚构叙事文本中的艺术真实
电视剧中虚构叙事方式的艺术真实审美形态,体现了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随着改革开发,我国主导的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下,给我们主旋律的影视剧有着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进行虚构叙事文本中的,也就成为了当代文化多元化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存在能有效制约艺术发展的极端化、单一化。
1.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文本艺术特征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文本特征首先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性的审美化。 在当代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中利用新闻事件的属性去寻求艺术所表达的方式,《湄公河行动》电视剧将艺术求真的功能建立在事实信息的获取上,体现了对作为新闻本体的“事实”的尊重。在《湄公河行动》中高度还原了新闻所报道的客观内容,并且也做了客观的陈述,但是在作品中也同时突破新闻报道的时空限制和报道方式,并且也带有艺术色彩加工。在《湄公河行动》中还体现为对事实的具体情形和具体细节以及新闻背景的展示,通过追求具体细节的真实、生动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具体事件中,对于糯康犯罪分子如何踩点、如何实施犯罪,如何销毁证据、如何设计逃跑路线等都作到了具体详细的“情景再现”。《湄公河行动》中对新闻要素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加工化处理后形成了更加丰满、更加形象生动的“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新闻事实的丰富、深化与拓展。
2.反腐剧的艺术表现策略
《人民的名义》这种创新型的反腐电视剧更注重通过反腐英雄艺术传达政府形象的亲民性,例如男主人公“侯亮平”,他这种正面的政府亲民形象虽然包含着有着小说虚构的形象化,但是他却所表现政府和民众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英雄人物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也体现着当代主导的主流文化和大众审美的价值融合。从一开始的个人道德品质的质问到社会根源的深入剖析,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反腐的力度,反腐的艰巨性更好的表现出来,具有反腐性的现实意义。
在《人民的名义》中又包含着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通过政府和百姓根本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和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来揭示主题。在剧中不仅有反面形象的表达还有着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指导人物力量,例如陈老的党性原则,易学习的奉献精神,这些主流的意识形态都真实的展示出现实中对党忠诚的官员,而这种方式也避免了像以往的政治说教的传话筒,潜移默化的使得观众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深深所感染。通过对错综复杂的腐败行为艰难性的生动描述,通过对腐败分子的道貌岸然以及依法惩治腐败难度的渲染,为民众痛恨腐败的情绪找到了较好的宣泄的出口,这也是《人民的名义》取得较好的收视率的关键点。
小结
当代主旋律的影视剧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倾向,而这种创新和突破则必须引导和规范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而这创新和突破更是要符合大众的利益,艺术地表达出大众的自由情感,更要贴近生活。而在这主流下,也能更好地凭借审美的方式实现艺术价值,尊重艺术规律,以审美的方式表现生活,并带给观众放松式的娱乐体验是时代对电视剧艺术的要求。观众需要娱乐的消遣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教科书式的说教,所以当今的主旋律电视更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时代和文艺同行,體现出一种健康的娱乐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青青(199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潞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关键词】:主旋律影视剧;纪实性叙述;构型性叙述
一、纪实性叙述的客观性和艺术真实
无论是从《湄公河行动》还是《人民的名义》都是取自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是在进行纪实性叙述的时候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主旋律影视剧《湄公河行动》是从之前的典型化的真实性到记录性真实的转变,在《湄公河行动中》高度还原公安人员办案场景、将案情录像、采访和扮演进行有机组合,以跌宕起伏的侦破过程和高度接近原生态的纪实风格震动荧屏。无论是《任长霞》、《焦裕禄》还是《湄公河行动》都是以正面形象进行纪实性的叙述,而在《人民的名义》中则是以反面形象事例来宣扬主旋律的主题意义,而这种尺度大,非善非惡的多义性角色,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的戏剧味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真人真事”的艺术化
在这种“真人真事”的艺术化方式中,又表现了一种世俗和通俗的低碳美学趣味,这种趣味性则是以普通大众作为审美所关照的对象。在《人民的名义》中,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本剧的反腐官员尺度上甚至都抵达到“副国级”,这也反应特有的时代所赋予的。例如在电视剧中反应出百姓生活中的“丁义珍式窗口”,更是使得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而此时观众的自由情感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被激发。
《人民的名义》中也充满着审美教育的重要成分。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从反面来反应目前存在着社会现象问题,还依然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了为广大百姓排忧解难的正面形象。在《人民的名义》第八集,陈老回忆战争时期抗炸药包的场景时,虽然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剧组花了三天时间进行拍摄,扛着炸药包的党员匍匐前进,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平安,这种在对待审美教育和意识形态关系的问题上,电视剧更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群众上审美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主导作用。
2.“双重性质的真实”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蓝本创作的,同时又赋予许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格,既有生动、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丰富的性格的普遍性。在电视中,赵处长在陈旧的家里吃着炸酱面,但贪腐之巨,伪装之深,前后之变,都通过电视语言得以呈现。而在电视剧中,又有着“双重性质的真实”。而作为艺术的典型分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合理的艺术虚构成分。在影片里不虚构事实,但却又在模仿事实。在影片中把汉东省作为虚拟的省份,正是在这个汉东省发生着各个利益集团所互相争斗而又维持着表面平静的状况,山水集团、大风厂的利益矛盾,以及和各种官场之间的勾结既存在真实又有着夸张、虚构的成分,而这虚构夸张的成分包含着编剧导演的主观理解程度,包含着对人物语言的重新编排、对事实的选取和集中。
二、虚构叙事文本中的艺术真实
电视剧中虚构叙事方式的艺术真实审美形态,体现了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随着改革开发,我国主导的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下,给我们主旋律的影视剧有着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进行虚构叙事文本中的,也就成为了当代文化多元化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存在能有效制约艺术发展的极端化、单一化。
1.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文本艺术特征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文本特征首先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性的审美化。 在当代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中利用新闻事件的属性去寻求艺术所表达的方式,《湄公河行动》电视剧将艺术求真的功能建立在事实信息的获取上,体现了对作为新闻本体的“事实”的尊重。在《湄公河行动》中高度还原了新闻所报道的客观内容,并且也做了客观的陈述,但是在作品中也同时突破新闻报道的时空限制和报道方式,并且也带有艺术色彩加工。在《湄公河行动》中还体现为对事实的具体情形和具体细节以及新闻背景的展示,通过追求具体细节的真实、生动来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具体事件中,对于糯康犯罪分子如何踩点、如何实施犯罪,如何销毁证据、如何设计逃跑路线等都作到了具体详细的“情景再现”。《湄公河行动》中对新闻要素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加工化处理后形成了更加丰满、更加形象生动的“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新闻事实的丰富、深化与拓展。
2.反腐剧的艺术表现策略
《人民的名义》这种创新型的反腐电视剧更注重通过反腐英雄艺术传达政府形象的亲民性,例如男主人公“侯亮平”,他这种正面的政府亲民形象虽然包含着有着小说虚构的形象化,但是他却所表现政府和民众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英雄人物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也体现着当代主导的主流文化和大众审美的价值融合。从一开始的个人道德品质的质问到社会根源的深入剖析,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反腐的力度,反腐的艰巨性更好的表现出来,具有反腐性的现实意义。
在《人民的名义》中又包含着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通过政府和百姓根本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和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来揭示主题。在剧中不仅有反面形象的表达还有着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指导人物力量,例如陈老的党性原则,易学习的奉献精神,这些主流的意识形态都真实的展示出现实中对党忠诚的官员,而这种方式也避免了像以往的政治说教的传话筒,潜移默化的使得观众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深深所感染。通过对错综复杂的腐败行为艰难性的生动描述,通过对腐败分子的道貌岸然以及依法惩治腐败难度的渲染,为民众痛恨腐败的情绪找到了较好的宣泄的出口,这也是《人民的名义》取得较好的收视率的关键点。
小结
当代主旋律的影视剧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倾向,而这种创新和突破则必须引导和规范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而这创新和突破更是要符合大众的利益,艺术地表达出大众的自由情感,更要贴近生活。而在这主流下,也能更好地凭借审美的方式实现艺术价值,尊重艺术规律,以审美的方式表现生活,并带给观众放松式的娱乐体验是时代对电视剧艺术的要求。观众需要娱乐的消遣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教科书式的说教,所以当今的主旋律电视更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时代和文艺同行,體现出一种健康的娱乐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青青(1993—),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潞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