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微电影也迎来了创作的辉煌时代。微电影以其技术门槛低、受众范围广、制作成本较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一特点也让公益主题的呈现成为微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高校大学生之中,他们将目光对准社会公益事业,借助于微电影在校园文化中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向社会传递公益精神,充分发挥了公益微电影中的大情怀。
【关键词】:公益微电影;校园文化;大学生
微电影(short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1]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微”相关的新鲜事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近年与微电影并驾齐驱的微公益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们又充分利用了微电影这个传播载体向社会大众弘扬公益文化。其中校园公益微电影更是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公益微电影的表达方式
(一)创作主体
高校大学生是高校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他们往往将创作的关注点放在扶贫济困、公益、弘扬真善美的主题上。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具有更开放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机会,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同学间各自的优势在周围组建一个小的电影团队开始自己的创作,由于创作团队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影片往往会注重自身观点的表达,而没有商业电影的功利性。当他们将视角对准公益事业时,他们的宗旨就是向社会传递公益精神,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的队伍中,因此,以高校大学生为创作主体的公益微电影代表了当代年轻人纯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二)創作主题
高校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多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同时他们也将社会关注热点话题融入其中,公益微电影注重身边人、身边事,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2]影片内容一般贴切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到公益微电影想要传达给公众的信息,以此来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对社会层面的思考见解有所欠缺,因此影片的主题内容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创作手段
由于微电影拍摄技术门槛较低,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影的拍摄几乎可以用几部手机、家用摄像机或者单反相机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喜爱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多的用影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社会实践当中。特别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了与电影创作相关的很多专业,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相关微电影的创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电影创作的相关实践经验,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影片主题呈现都略显稚嫩。
二、校园公益微电影中的大情怀
所谓校园公益微电影中的大情怀主要体现在三点:“微公益”、“微关怀”、“微行动”。微公益、微关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在于它独特的行为理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当今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不是只有名人、明星、大企业家、富豪才能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3]近年来随着微电影的兴起,大学生群体正在以他们的方式、他们微不足道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的风气。越来越来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公益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一)微公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世界的美好,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做多少,能改变世界多少,而在于我们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并将自己的爱和力量奉献给了世界。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在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的爱心。他们从时下热点话题入手,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流浪动物”、“自闭症儿童”等等唤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传递社会正能量。高校学生通过创作公益微电影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理解公益爱心,切身体会到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这种公益精神积极传承下去。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还能帮助他人。因此,这样的微公益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能为社会大众公益慈善爱心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微关怀
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将自己的关怀、爱心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影片中宣扬向善、爱心、关怀等等以此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或是通过这样一些短小的微电影净化自身的心灵。从而肯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惩恶扬善观以及对观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强化公益的内涵,以此来达到微关怀大影响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校园生活中能力有限,因此当他们借助公益微电影这个平台去表达关注关爱时,会出现“心有余悸而力不足”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某种程度上会激发出年轻人的激情,为了将来有一天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更加努力。所以,这种微关怀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三)微行动
任何宏大的事业都是由微小的行动构成的,而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能折射出整个事业的伟大。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3]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善心、善行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关怀、帮助、改变着别人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风气,也改变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這一微行动还有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理论必须付诸于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他们通过公益行动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底层平凡小人物,切实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自身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提高。虽然这些看似很微小的行动却能折射出巨大的公益正能量。 (四)大情怀
公益微电影的主要目的在于传达公益精神,内涵覆盖社会关爱、互助、亲情和保护环境等各方面的情感,呼吁人们要勇于担当责任,共建美好家园。[4]公益微电影的宗旨在于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情怀。它通过影像的手段向大众传达公益精神,在社会中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从而帮助人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如此发展更加有助于我们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而高校大学生通过亲身创作公益微电影并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取景拍摄,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心靈的提升,灵魂的升华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公益微电影通过传达这样的一种大情怀能够让我们的大学生在校园中就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如何推动高校公益微电影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而公益微电影通过传达公益精神,向当代大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社会理念,从而影响着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微文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不仅使公益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校园的微文化表达。提升公益微电影在校园文化表达中的影响力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外部环境对校园公益微电影创作的带动作用和助力也不容小觑,政府文化扶持和商业投资对其发展尤其重要。因此,促进公益微电影中的校园文化表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目前举办的很多微电影节比赛中,有一些特设校园公益微电影单元,从而达到以赛促创的作用。[1]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整合利用相关资源,请专业人士进校园指导,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讲座、讨论会对大学生的公益微电影创作提供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公益献爱心活动,影视宣传教育等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从而推动校园公益微电影的发展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校方加强引导鼓励作用
校园公益微电影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因此,作为校方要加强其教育、引导、鼓励作用。一方面校方可以聘请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帮助,并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爱心事业当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公益献爱心、公益微电影大赛等等,提供多方位的平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公益献爱心活动中,从而促进公益微电影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学生加强自身硬件能力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促进,同时还需要我们学生主体增强自身硬件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来提高影片创作的质量,提高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公益微电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因此在平时的创作中我们要全方位的打磨自己的作品,无论选题、故事背景、拍摄、剪辑等等都要重视质量,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意创新,要与时俱进,创作出跟隨时代发展的公益微电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时下热点话题,找准公益微电影的传播切入点,以此达到打动观众,感化观众的目的。
结语:
一部公益微电影不仅是爱心的体现,也是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一部好的公益微电影更是如此。它会对大学生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给没有经历的大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6]公益微电影以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通过参与其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善心和善行影响帮助着他人,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素养,还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佳宁.校园公益微电影创作及相关研究[J].新闻导刊,2016.21:168.
[2]汤亚.论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J].传播与版权,2016.03.
[3]王继夏.“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文化传播与教育,2013.11.
[4]景仕荣.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J].学子论苑,2016.11.
[5]张海.孙晓青.校园微文化的建设、管理与思考[J].聚焦,2013.3.
[6]兰珺喆.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纵横,2015.08.
作者简介:李鑫(1995—),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关键词】:公益微电影;校园文化;大学生
微电影(short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1]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微”相关的新鲜事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近年与微电影并驾齐驱的微公益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们又充分利用了微电影这个传播载体向社会大众弘扬公益文化。其中校园公益微电影更是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公益微电影的表达方式
(一)创作主体
高校大学生是高校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他们往往将创作的关注点放在扶贫济困、公益、弘扬真善美的主题上。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具有更开放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机会,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同学间各自的优势在周围组建一个小的电影团队开始自己的创作,由于创作团队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影片往往会注重自身观点的表达,而没有商业电影的功利性。当他们将视角对准公益事业时,他们的宗旨就是向社会传递公益精神,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的队伍中,因此,以高校大学生为创作主体的公益微电影代表了当代年轻人纯洁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二)創作主题
高校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多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同时他们也将社会关注热点话题融入其中,公益微电影注重身边人、身边事,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2]影片内容一般贴切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到公益微电影想要传达给公众的信息,以此来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对社会层面的思考见解有所欠缺,因此影片的主题内容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创作手段
由于微电影拍摄技术门槛较低,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影的拍摄几乎可以用几部手机、家用摄像机或者单反相机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对于喜爱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多的用影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社会实践当中。特别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了与电影创作相关的很多专业,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相关微电影的创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电影创作的相关实践经验,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影片主题呈现都略显稚嫩。
二、校园公益微电影中的大情怀
所谓校园公益微电影中的大情怀主要体现在三点:“微公益”、“微关怀”、“微行动”。微公益、微关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在于它独特的行为理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当今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不是只有名人、明星、大企业家、富豪才能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3]近年来随着微电影的兴起,大学生群体正在以他们的方式、他们微不足道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的风气。越来越来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公益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一)微公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世界的美好,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做多少,能改变世界多少,而在于我们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并将自己的爱和力量奉献给了世界。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在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的爱心。他们从时下热点话题入手,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流浪动物”、“自闭症儿童”等等唤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传递社会正能量。高校学生通过创作公益微电影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理解公益爱心,切身体会到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这种公益精神积极传承下去。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还能帮助他人。因此,这样的微公益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能为社会大众公益慈善爱心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微关怀
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将自己的关怀、爱心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影片中宣扬向善、爱心、关怀等等以此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或是通过这样一些短小的微电影净化自身的心灵。从而肯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惩恶扬善观以及对观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强化公益的内涵,以此来达到微关怀大影响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校园生活中能力有限,因此当他们借助公益微电影这个平台去表达关注关爱时,会出现“心有余悸而力不足”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某种程度上会激发出年轻人的激情,为了将来有一天帮助到更多的人而更加努力。所以,这种微关怀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三)微行动
任何宏大的事业都是由微小的行动构成的,而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能折射出整个事业的伟大。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3]高校大学生通过公益微电影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善心、善行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关怀、帮助、改变着别人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风气,也改变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這一微行动还有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理论必须付诸于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他们通过公益行动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底层平凡小人物,切实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自身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提高。虽然这些看似很微小的行动却能折射出巨大的公益正能量。 (四)大情怀
公益微电影的主要目的在于传达公益精神,内涵覆盖社会关爱、互助、亲情和保护环境等各方面的情感,呼吁人们要勇于担当责任,共建美好家园。[4]公益微电影的宗旨在于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情怀。它通过影像的手段向大众传达公益精神,在社会中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从而帮助人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如此发展更加有助于我们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而高校大学生通过亲身创作公益微电影并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取景拍摄,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心靈的提升,灵魂的升华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公益微电影通过传达这样的一种大情怀能够让我们的大学生在校园中就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之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如何推动高校公益微电影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而公益微电影通过传达公益精神,向当代大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社会理念,从而影响着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微文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不仅使公益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校园的微文化表达。提升公益微电影在校园文化表达中的影响力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外部环境对校园公益微电影创作的带动作用和助力也不容小觑,政府文化扶持和商业投资对其发展尤其重要。因此,促进公益微电影中的校园文化表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目前举办的很多微电影节比赛中,有一些特设校园公益微电影单元,从而达到以赛促创的作用。[1]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整合利用相关资源,请专业人士进校园指导,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讲座、讨论会对大学生的公益微电影创作提供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公益献爱心活动,影视宣传教育等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从而推动校园公益微电影的发展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校方加强引导鼓励作用
校园公益微电影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因此,作为校方要加强其教育、引导、鼓励作用。一方面校方可以聘请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帮助,并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爱心事业当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公益献爱心、公益微电影大赛等等,提供多方位的平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公益献爱心活动中,从而促进公益微电影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学生加强自身硬件能力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促进,同时还需要我们学生主体增强自身硬件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来提高影片创作的质量,提高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公益微电影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因此在平时的创作中我们要全方位的打磨自己的作品,无论选题、故事背景、拍摄、剪辑等等都要重视质量,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意创新,要与时俱进,创作出跟隨时代发展的公益微电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时下热点话题,找准公益微电影的传播切入点,以此达到打动观众,感化观众的目的。
结语:
一部公益微电影不仅是爱心的体现,也是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一部好的公益微电影更是如此。它会对大学生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给没有经历的大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6]公益微电影以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通过参与其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善心和善行影响帮助着他人,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素养,还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佳宁.校园公益微电影创作及相关研究[J].新闻导刊,2016.21:168.
[2]汤亚.论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J].传播与版权,2016.03.
[3]王继夏.“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文化传播与教育,2013.11.
[4]景仕荣.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J].学子论苑,2016.11.
[5]张海.孙晓青.校园微文化的建设、管理与思考[J].聚焦,2013.3.
[6]兰珺喆.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纵横,2015.08.
作者简介:李鑫(1995—),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