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 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 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 写近义词
  介绍( ) 抚摸( )
  分辨() 高大挺秀( )
  2. 写反义词
  清晰( ) 动摇( )
  软弱() 消失( )
  
  二、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 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 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 看到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 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表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 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 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 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 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 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 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 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 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六)布置作业
  1. 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文献
学问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正所谓勤学好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越来越认识到“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发现“爱问者清,多问者能”,故而我常鼓励学生提问、多问。理由有三:    一、“问”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我以为,这个主体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形式和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思维、内在精神要成为课堂意识形态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是
期刊
生物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学科,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环境、能源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现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并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和体会到,生物课堂教学目标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可以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技能
期刊
一、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项对我国理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不平衡,能力的强弱和平时学习成绩及学校类型无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行的一些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是低效的。在实验区调研时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了科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以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达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可通过剖析教学过程,
期刊
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我校语文课题组开展了“让有效指导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作文教学研究,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让习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使自由习作越“走”越好。    一、引进活水,为自由习作拓展时空   
期刊
教材内容在变,考试制度也在改革。所以既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要提高教学质量,难度就很大。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教者就必须端正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跳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其意就是一切从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好中差生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对不
期刊
中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大考,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考成绩与复习备考的方法、策略、效果有直接的关联,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一、明确任务,制定复习计划    中考复习备考有三项任务:一是梳理知识,查缺补漏,构建知识体系,对知识基本达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的程度;二是通过专题复习与训练,具备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灵活运
期刊
我们依据经典文本所告知的路径,在守望本土艺术复兴的焦灼中,将阅读投入视觉观念产生的西方源头,但误读从不因此而减少。正如休谟所言,一切深奥的推理都伴有一种不变,它可以使论敌哑口无言,而不能使他信服。当我们离开小房间,置身日常事务时,我们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就烟消云散,正如夜间的幽灵在曙光到来时就消失一样。  在古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思想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思想一词(ideon、eidos、ide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造环境,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充分体现学
期刊
语文立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是《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立体化教学的探索当中,笔者曾尝试了课内外的延伸和嫁接、学科间的延伸和渗透、校园和社会接轨关联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由单纯走向多元,由平面化向多层次的模式转变。但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设置的意义及立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实施目的之后,笔者认为,“教师”、“学生”和“学习方式”应当是语
期刊
一、直接入题,读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屡屡幽香袅袅弥漫 诗意  T:我们看一下两组词语,谁来读?  T:声音响亮,如果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谁来读?  T:读得非常好,很有诗意,谁再来读?  T:读的时候,要把词语的意思留在我们的心间。经常运用词语,就会化做自己的语言。一起来读。(方法的指导在不经意间,是无声的渗透)  (每读一个,都有要求,S的回答略)  T:在你的心目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