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分利用好学具,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现在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这强调学生动手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推导公式的重要途径。
在上一节活动课时,我先出示6根小棒拼成两个三角形,我问学生能不能用五根小棒也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我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有个边合用了一根小棒。”我接着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成这样的三角形。最后我再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成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了10根小棒就拼成了,有的学生只用了9根小棒。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我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举一反三,从而发现规律,萌发创作的灵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激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思维的激发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思维的不断活跃和发展,同时思维的激发也影响着动手操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创造。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1)在学具袋里摸一个表面有角的物体——初次感知角的特征。(2)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并学老师的摸法示意角——再次感知角的特征。(3)用三角板的角刺自己的手心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次感知角的特征。(4)用一张不规则的工具和材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初次抽象出角。(5)利用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做一个活动的角——再次抽象出角。(6)用直尺和三角板照角的样子画一个角——形成角的概念。(7)反复拉开自制的能活动的角——感受角的大小。(8)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并问学生:“纸片上共有几个角?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可以怎样剪?你有更巧妙的剪法吗?”——开放性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像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移一移、量一量、拆一拆、装一装,让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操作启发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做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如,在教学《利息》这一知识时,让学生分组模拟到银行存款、取款:从选择储蓄的种类到填写存单,再到根据存款到期取款时各种利率、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行操作。这一模拟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利息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再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动手,在一个圆内画直径,看看能画多少条,量一量这些直径的长度。通过这一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每一条直径长度相等。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印象深刻。
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既体验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又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上一节活动课时,我先出示6根小棒拼成两个三角形,我问学生能不能用五根小棒也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我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有个边合用了一根小棒。”我接着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成这样的三角形。最后我再问:“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拼成4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了10根小棒就拼成了,有的学生只用了9根小棒。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我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举一反三,从而发现规律,萌发创作的灵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激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思维的激发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思维的不断活跃和发展,同时思维的激发也影响着动手操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创造。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1)在学具袋里摸一个表面有角的物体——初次感知角的特征。(2)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并学老师的摸法示意角——再次感知角的特征。(3)用三角板的角刺自己的手心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次感知角的特征。(4)用一张不规则的工具和材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初次抽象出角。(5)利用我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做一个活动的角——再次抽象出角。(6)用直尺和三角板照角的样子画一个角——形成角的概念。(7)反复拉开自制的能活动的角——感受角的大小。(8)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并问学生:“纸片上共有几个角?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可以怎样剪?你有更巧妙的剪法吗?”——开放性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像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移一移、量一量、拆一拆、装一装,让学生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感知比较敏捷,想象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操作启发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做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如,在教学《利息》这一知识时,让学生分组模拟到银行存款、取款:从选择储蓄的种类到填写存单,再到根据存款到期取款时各种利率、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行操作。这一模拟实践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利息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再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动手,在一个圆内画直径,看看能画多少条,量一量这些直径的长度。通过这一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每一条直径长度相等。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印象深刻。
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既体验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又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