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硬任务,因为再有生命的课堂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这些基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命的质量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把字词的教学列入课堂,把想象写话也列入课中,在听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领会,在写中体验,进行大胆尝试。
一、扎扎实实学词
一老师在上《真实的高度》时,匠心独具地抓词语开展阅读教学。她先出示几组词语,不难发现,这几组词语选得非常巧妙。第一组,文中的多音字;第二组,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第三组,带有“名”字的词语;第四组,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这几组词语,逐步深入,纵成一条线,使文中的词语教学一层又一层地推向另一个高度。有了“主线”的串联,避免了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词语的理解有了依托,有了方向,有利于词语多角度的理解、多层次的积累。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有效的。尤其是第四组词语,它们与文本内涵关系密切,对它们的理解,是一种铺垫,是一个台阶。老师的设计没有一蹴而就,是有层次,有梯度的。首先让学生说说词的表面意思,接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挖掘它的内涵,追求一定的深度。如:小仲马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最后老师紧抓“真实的高度”一词走向文本,深入阅读,不仅落实了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扫清了阅读障碍,同时以它为切入点,巧妙地把课堂引入另一个高潮。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富有层次,这样的词语教学可谓简约明快,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难点,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二、入情入境朗读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情感与语文是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军旅歌曲《小白杨》,知道是谁唱的吗?歌中是借小白杨来比喻谁呢?
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军人。
师:你们真聪明,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杨》也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那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戈壁风光。)
教师动情地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如此荒凉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去欣赏一下戈壁白杨的风采吧。(多媒体播放白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白杨说点什么呢?
生:白杨树,你的身形真优美。
生:白杨树,你的生命真顽强。
生:白杨树,我要学习你不怕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乐观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那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并把爸爸的话多读几遍。
在教学中,这是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触情,让学生体验了当时的恶劣环境,体会到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情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样浓郁地朗读,扣动着孩子们的心弦。
三、真真实实写话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淡化指导的痕迹,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怎样能把作文写得最传神就怎样写;怎样写能把思路理得最清楚,最能表达所要说的意思就怎样写。还要提倡多种文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体,记叙文、童话、诗歌、散文、随笔……哪种更适合你表达的需要,就用哪种文体来表达。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善于“疏而导之”。我们现在提倡自由、开放、自主的作文,这不但要落实在题材、形式、结构上,也要落实在文章的主题思想上。三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许多思想、观念、认识形成的集中时期,作为老师,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虽然这个认识和思维是不成熟的,或不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的,但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判断准确与否,都是学生的进步。当然,我们对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观念和判断应适时加以纠正,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然认知和判断,要在肯定学生成长与进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简约、扎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简约的本色回归是自然生成的,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我们上课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一同进步。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也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真实简约的原生态之美,扎扎实实走语文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追求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一、扎扎实实学词
一老师在上《真实的高度》时,匠心独具地抓词语开展阅读教学。她先出示几组词语,不难发现,这几组词语选得非常巧妙。第一组,文中的多音字;第二组,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第三组,带有“名”字的词语;第四组,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这几组词语,逐步深入,纵成一条线,使文中的词语教学一层又一层地推向另一个高度。有了“主线”的串联,避免了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词语的理解有了依托,有了方向,有利于词语多角度的理解、多层次的积累。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有效的。尤其是第四组词语,它们与文本内涵关系密切,对它们的理解,是一种铺垫,是一个台阶。老师的设计没有一蹴而就,是有层次,有梯度的。首先让学生说说词的表面意思,接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挖掘它的内涵,追求一定的深度。如:小仲马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最后老师紧抓“真实的高度”一词走向文本,深入阅读,不仅落实了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扫清了阅读障碍,同时以它为切入点,巧妙地把课堂引入另一个高潮。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富有层次,这样的词语教学可谓简约明快,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难点,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二、入情入境朗读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情感与语文是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军旅歌曲《小白杨》,知道是谁唱的吗?歌中是借小白杨来比喻谁呢?
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军人。
师:你们真聪明,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杨》也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那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戈壁风光。)
教师动情地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如此荒凉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去欣赏一下戈壁白杨的风采吧。(多媒体播放白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白杨说点什么呢?
生:白杨树,你的身形真优美。
生:白杨树,你的生命真顽强。
生:白杨树,我要学习你不怕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乐观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那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并把爸爸的话多读几遍。
在教学中,这是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触情,让学生体验了当时的恶劣环境,体会到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情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样浓郁地朗读,扣动着孩子们的心弦。
三、真真实实写话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淡化指导的痕迹,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怎样能把作文写得最传神就怎样写;怎样写能把思路理得最清楚,最能表达所要说的意思就怎样写。还要提倡多种文体。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体,记叙文、童话、诗歌、散文、随笔……哪种更适合你表达的需要,就用哪种文体来表达。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善于“疏而导之”。我们现在提倡自由、开放、自主的作文,这不但要落实在题材、形式、结构上,也要落实在文章的主题思想上。三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许多思想、观念、认识形成的集中时期,作为老师,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虽然这个认识和思维是不成熟的,或不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的,但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判断准确与否,都是学生的进步。当然,我们对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观念和判断应适时加以纠正,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然认知和判断,要在肯定学生成长与进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简约、扎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简约的本色回归是自然生成的,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我们上课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在演绎一段自己的故事,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一同进步。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也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真实简约的原生态之美,扎扎实实走语文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追求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