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灿烂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宗巨型的财富,从而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列入整个文化普查的第一个专项。本文就杨家埠木板年画展开对其源头、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的简述。
关键词:年画;流程;手法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主要张贴在新年之际,除了包括用于年节习俗的年画外,还包括所有的世俗民风的年画,比如:喜画、福寿屏、祖师纸马、扇面画、丈画、灯屏画、博戏玩具和时岁杂画等
年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殷商时期是宗教迷信最为浓重的时期之一,王朝统治者无论大小事宜都会以卜筮的方式向鬼神请示。汉代,门神和灶神有了初步的艺术造型。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便使得年画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此时,年画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由宗教崇拜物变为世俗商品。元代,戏曲的发展给年画注入了新的素材;到了明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方面的改善,使得人们慢慢淡化了对驱魔逐鬼的门神的信仰,转而投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到了清代,经济繁荣和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使年画显示出空前的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两地年画可谓名噪一时。然而,到了晚期,内忧外患、强盗入侵的局面也曾使年画陷入过短暂的萧条,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困境中生存着,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和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为日后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近现代的年画往往是与社会和国家平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期,年画被迫成为封建迷信的代言,就连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都被废除,许许多多珍贵的年画老版被销毁,至今无法弥补,这或许是万千年画收藏者最为遗憾的事情。
我出生在山东半岛,对杨家埠木版年畫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杨家埠,位于山东半岛北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寒亭区。对于杨家埠年画的起源目前存在着好多种说法,尤以两种说法居多。其一:朱元璋当皇帝后,回想起自己当和尚时到潍县化缘无人施舍差点饿死的经历,越想越生气于是派人屠戮山东,兵慌加瘟疫使山东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朱元璋只得下令从外地移民,重修山东,杨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杨家自四川梓潼县迁至潍县,安顿下来,重拾当年年画手艺。其二:据说,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崇祯年间,宫内一个太监回家乡杨家埠探亲,途径杨柳青,天津知府赠送他门神画两幅,以保佑他一路顺风,回家后,乡亲们得知门神可以赈灾辟邪,于是就选出村子里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原模原样的刻在板子上,拓印、设色后发给挨家挨户,果然灵验,这年杨家埠风调雨顺,庄家也是大丰收,于是产生了后世常说的“家家会雕刻,户户善丹青”的现象。杨家埠木版年画于明代兴起,到清朝便有了“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的称誉。在同治至光绪年间达到高峰,画店达百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
在中国年画乡中,杨家埠木版年画当属保存和发展最为乐观的年画乡之一了,进入杨家埠,虽然不能像历史上记载的“画店百家”那么兴盛,毕竟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这种农耕文明所诞生的年画艺术难免会有所衰落。我接连走访了几家画铺,对年画的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真的是叹为观止,堪称精致和巧妙。
年画的制作也有相关的技术要求,年画质量的好坏,既取决于印刷、描绘的水平,更取决于化工和刻工的水平的高低。年画从制作技艺上大致可分为手绘、半印半绘、木版印刷三大类。在全国年画产地中,也有许多刻、印、画三者皆通的艺人。[1]
年画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绘画创作。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那里得知,他们是先用柳枝木炭条作画,就像是铺了一层底子,再在这个基础上描出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上。他们用比较古朴的过稿方法,用稀释的浆糊把宣纸反贴在画板上,然后晾干。看到这个过程,真的被这种原始并延续至今的手法所折服,比现在处处用复写纸过稿真的有美感不止几倍。
第二步:雕刻。这个环节是最费工费时的,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民间艺人技艺水平的。
第三步:印画。首先扎好一叠纸,调好颜料,刷色时用棕扎成的大大的刷子在盘子里沾颜料,然后迅速在版上朝同一个方向刷两三次,再把扎好的纸翻到版上,同时用一把用鬃扎成的鬃棒在纸上刷几下,迅速揭开,这一种颜色才算印制完成。
第四步:开脸。年画印制出来以后,为了使年画更生动好看,还需要手工补上某些颜色,这个步骤被农民称作“开脸”。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似乎更能看懂杨家埠的木板年画,更能体会黄河流域地地道道的农民画所表达的情感,就像能看懂奶奶的剪纸一样。杨家埠年画产生于民间,它的表现手法自然是农民所赋予它的,就像我们黄河流域的农民一样质朴又可爱。
杨家埠木版年画用最质朴的概括、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来表现主题,这点非常有意思,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比如:鱼表示“余”、莲花表示“连”、石榴表示“流”、鸡代表“吉”、蝙蝠代表“福”、牡丹代表富贵、玉兰代表长青、四季花代表常年如意、两只喜鹊代表“双喜”、一百个寿字代表“百寿”、三只羊代表“三阳”、莲花和鲤鱼共绘代表“连年有余”、喜鹊梅花共绘代表“喜上眉梢”等等。
杨家埠木板年画根植于民间,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不愧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件瑰宝。
注释:
[1]谭红丽 康家路著 《年画》 北京:在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1 第62页
关键词:年画;流程;手法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主要张贴在新年之际,除了包括用于年节习俗的年画外,还包括所有的世俗民风的年画,比如:喜画、福寿屏、祖师纸马、扇面画、丈画、灯屏画、博戏玩具和时岁杂画等
年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殷商时期是宗教迷信最为浓重的时期之一,王朝统治者无论大小事宜都会以卜筮的方式向鬼神请示。汉代,门神和灶神有了初步的艺术造型。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便使得年画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此时,年画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由宗教崇拜物变为世俗商品。元代,戏曲的发展给年画注入了新的素材;到了明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方面的改善,使得人们慢慢淡化了对驱魔逐鬼的门神的信仰,转而投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到了清代,经济繁荣和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使年画显示出空前的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天津杨柳青和苏州桃花坞两地年画可谓名噪一时。然而,到了晚期,内忧外患、强盗入侵的局面也曾使年画陷入过短暂的萧条,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困境中生存着,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和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为日后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近现代的年画往往是与社会和国家平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期,年画被迫成为封建迷信的代言,就连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都被废除,许许多多珍贵的年画老版被销毁,至今无法弥补,这或许是万千年画收藏者最为遗憾的事情。
我出生在山东半岛,对杨家埠木版年畫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杨家埠,位于山东半岛北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市寒亭区。对于杨家埠年画的起源目前存在着好多种说法,尤以两种说法居多。其一:朱元璋当皇帝后,回想起自己当和尚时到潍县化缘无人施舍差点饿死的经历,越想越生气于是派人屠戮山东,兵慌加瘟疫使山东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朱元璋只得下令从外地移民,重修山东,杨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杨家自四川梓潼县迁至潍县,安顿下来,重拾当年年画手艺。其二:据说,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崇祯年间,宫内一个太监回家乡杨家埠探亲,途径杨柳青,天津知府赠送他门神画两幅,以保佑他一路顺风,回家后,乡亲们得知门神可以赈灾辟邪,于是就选出村子里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原模原样的刻在板子上,拓印、设色后发给挨家挨户,果然灵验,这年杨家埠风调雨顺,庄家也是大丰收,于是产生了后世常说的“家家会雕刻,户户善丹青”的现象。杨家埠木版年画于明代兴起,到清朝便有了“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的称誉。在同治至光绪年间达到高峰,画店达百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
在中国年画乡中,杨家埠木版年画当属保存和发展最为乐观的年画乡之一了,进入杨家埠,虽然不能像历史上记载的“画店百家”那么兴盛,毕竟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这种农耕文明所诞生的年画艺术难免会有所衰落。我接连走访了几家画铺,对年画的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真的是叹为观止,堪称精致和巧妙。
年画的制作也有相关的技术要求,年画质量的好坏,既取决于印刷、描绘的水平,更取决于化工和刻工的水平的高低。年画从制作技艺上大致可分为手绘、半印半绘、木版印刷三大类。在全国年画产地中,也有许多刻、印、画三者皆通的艺人。[1]
年画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绘画创作。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那里得知,他们是先用柳枝木炭条作画,就像是铺了一层底子,再在这个基础上描出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上。他们用比较古朴的过稿方法,用稀释的浆糊把宣纸反贴在画板上,然后晾干。看到这个过程,真的被这种原始并延续至今的手法所折服,比现在处处用复写纸过稿真的有美感不止几倍。
第二步:雕刻。这个环节是最费工费时的,同时也是最能体现民间艺人技艺水平的。
第三步:印画。首先扎好一叠纸,调好颜料,刷色时用棕扎成的大大的刷子在盘子里沾颜料,然后迅速在版上朝同一个方向刷两三次,再把扎好的纸翻到版上,同时用一把用鬃扎成的鬃棒在纸上刷几下,迅速揭开,这一种颜色才算印制完成。
第四步:开脸。年画印制出来以后,为了使年画更生动好看,还需要手工补上某些颜色,这个步骤被农民称作“开脸”。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似乎更能看懂杨家埠的木板年画,更能体会黄河流域地地道道的农民画所表达的情感,就像能看懂奶奶的剪纸一样。杨家埠年画产生于民间,它的表现手法自然是农民所赋予它的,就像我们黄河流域的农民一样质朴又可爱。
杨家埠木版年画用最质朴的概括、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来表现主题,这点非常有意思,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比如:鱼表示“余”、莲花表示“连”、石榴表示“流”、鸡代表“吉”、蝙蝠代表“福”、牡丹代表富贵、玉兰代表长青、四季花代表常年如意、两只喜鹊代表“双喜”、一百个寿字代表“百寿”、三只羊代表“三阳”、莲花和鲤鱼共绘代表“连年有余”、喜鹊梅花共绘代表“喜上眉梢”等等。
杨家埠木板年画根植于民间,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不愧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件瑰宝。
注释:
[1]谭红丽 康家路著 《年画》 北京:在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1 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