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备课是否充分不仅体现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还会给学生掌握教材内容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的备课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空间,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传统中学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备课过程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备课过程;思考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备课是教学实施各个环节的第一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规划具体的目标、要素、步骤、措施、方法、工具等,不仅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指导性,针对性,同时还具有预见性以及时效性。目前,如何解决理想课堂备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传统中学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目标的单一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本身特有的性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将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1]。在传统的中学语文备课中,很多教师总是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将灌输知识作为语文备课内容的全部,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就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这就体现了备课目标的单一性,忽略了语文目标的多样性,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体的突现、情感的开掘、生命的显现等几乎被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旨在通过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备课理念的片面性
受应试教育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的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分数以及升学率上面,分数成为衡量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放在了应对考试的方法和技巧上,语文学习也变成了不断地进行考试内容的训练练习,题海战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迷宫,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得到提升,但是代价却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思维的限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文学素养,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
3、备课中教法设计的单调性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设计单一、乏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课堂呈现的具体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甚或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落实理想课堂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课堂的单调乏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慢慢的就会使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倦[2]。
二、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备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理想的问题设计
在中学语文备课中,理想的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教学目标成功完成的关键。一篇文章理想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整体感知内容,把握要点。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紧扣教材中心内容,突出要点,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学生的最爱。这样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分析时就像提住了一个大网兜的提手,把握要点与核心,轻轻松松完成目标。新颖的问题更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讲授《细柳营》时设计的主问题是: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为什么这样评价他,你同意此观点吗?请从文中找理由。
问题一出,学生们七嘴八舌,小组讨论轰轰烈烈,小组展示更是争先恐后。前几届设计的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找写的几处军营的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再分析细柳军。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没兴趣。
其次,精炼,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的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让他们更明确更直接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师生的课堂效应达到双赢。
再次,灵活性,变通性的问题设计。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去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理想的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总之,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教师首先应该先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然后对课文的原著、作者生平、相关评论及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资料,进行充分的查阅,用一些助教材料来完善备课。当然还要结合课后的练习题,便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教师要对“背影”这个形象进行正确的把握,然后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可以设计为“文章哪些地方写到背影?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关键词: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备课过程;思考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备课是教学实施各个环节的第一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规划具体的目标、要素、步骤、措施、方法、工具等,不仅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指导性,针对性,同时还具有预见性以及时效性。目前,如何解决理想课堂备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传统中学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目标的单一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本身特有的性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将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1]。在传统的中学语文备课中,很多教师总是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将灌输知识作为语文备课内容的全部,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就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这就体现了备课目标的单一性,忽略了语文目标的多样性,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体的突现、情感的开掘、生命的显现等几乎被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旨在通过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备课理念的片面性
受应试教育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的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分数以及升学率上面,分数成为衡量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放在了应对考试的方法和技巧上,语文学习也变成了不断地进行考试内容的训练练习,题海战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迷宫,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得到提升,但是代价却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思维的限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文学素养,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
3、备课中教法设计的单调性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设计单一、乏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课堂呈现的具体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甚或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落实理想课堂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课堂的单调乏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慢慢的就会使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倦[2]。
二、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备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理想的问题设计
在中学语文备课中,理想的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教学目标成功完成的关键。一篇文章理想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整体感知内容,把握要点。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紧扣教材中心内容,突出要点,新颖独特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学生的最爱。这样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分析时就像提住了一个大网兜的提手,把握要点与核心,轻轻松松完成目标。新颖的问题更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讲授《细柳营》时设计的主问题是: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为什么这样评价他,你同意此观点吗?请从文中找理由。
问题一出,学生们七嘴八舌,小组讨论轰轰烈烈,小组展示更是争先恐后。前几届设计的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找写的几处军营的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再分析细柳军。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没兴趣。
其次,精炼,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凝聚一节课的重难点的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之后,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说说作者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由此,引出文眼“闲”字。我再借此点拨文章主旨并板书。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我顺藤摸瓜,请学生说说文中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通过精炼而又浅显的语言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拓展思维,这样一来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让他们更明确更直接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师生的课堂效应达到双赢。
再次,灵活性,变通性的问题设计。有时为了正常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谓环环相扣。可是,课堂是灵活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会有突发情况出现,从而使自己的预设发生改变。教师不能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教案钻牛角尖,硬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懂变通,而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问时产生属于自己的疑问,去发问。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疑问顿时“樯橹灰飞湮灭”,以达到师生间情感交流,知识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后,理想的问题设计还应该体现科学性。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性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无法估价的地位”。这是因為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能力的运用,所以教师更应该科学有效,促使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比如我们班实习老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曾这样提问学生:“假如21世纪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再次重蹈覆辙,你们将如何奋起反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切实际,也不科学,即使学生讨论相当激烈,也是在没有什么意义所在,况且,实习老师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激励学生爱国情感的总结。脱离科学性,再好的问题设计也只会空谈,毫无价值。
总之,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教师首先应该先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然后对课文的原著、作者生平、相关评论及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资料,进行充分的查阅,用一些助教材料来完善备课。当然还要结合课后的练习题,便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教师要对“背影”这个形象进行正确的把握,然后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可以设计为“文章哪些地方写到背影?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