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图书漂流”是一种将书本价值最大化,“传递书香,分享知识”的新型传阅方式。一方面,现在社会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当代人多沉迷于手机和网络,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高校学生对优质的精神食粮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高校要打造世界级的名校,必然需要营造浓厚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本研究将从“图书漂流”活动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其本身的特点、优势出发,根据高校发展需求以及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论证“图书漂流”活动在中国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并针对“图书漂流”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图书漂流;阅读;中国高校;可行性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由书友将自己所拥有但不再阅读的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无偿提供给他人取阅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基于道德诚信的非常浪漫的阅读活动,在将书本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2001年4月,罗恩·霍恩贝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开设了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短短几年时间,在全世界就拥有了41万名注册读者,注册图书超过了240万册。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增多,我国高校学生的年平均阅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图书馆或书店坐下静静品读各种书籍,阅读量远远低于美欧等国家。“图书漂流”活动的展开,一方面迎合了我国高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新颖的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它的顺利展开,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对优质精神食粮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塑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图书漂流”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优于传统图书馆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够以此研究为依据,为我国高校学生令人堪忧的阅读现状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解决方式,为我国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相互信任的阅读环境,为“圖书漂流”活动能够在高校顺利开展提供依据。立足于“图书漂流”活动本身的特点,找出它与中国高校发展的契合点,并在前人的活动开展工作中汲取经验,使 “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高校顺利开展,让广大高校学生除了传统阅读以外还有一种新兴的形式帮助大家重拾阅读的快乐,在读书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同时,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及建设更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更有着重大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本课题中,为了使本文能够在传统的图书阅读和借阅的基础上有所启迪,有所发现,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可参考、可创新之处。并根据前人提出的问题,遇到的瓶颈,解决的方法等进行反复考究和确定,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全面整合各种文献,查阅新媒体、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去粗取精,筛选对本研究有帮助的文献。
2.定量研究方法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贴近我国高校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来论证“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高校中的可行性,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400名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数据,从而对大学生关于“图书漂流”活动的真实想法有更为真实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依赖程度、其价值观动向,形成较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参考依据,针对得到的情况提出问题,看法和解决方案。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完成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联络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漂流”相关论述
(一)“图书漂流”在中国的启程
图书漂流,这种让“漂流书香,漂流信任”的好书共享方式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如今却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2004年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将三本畅销书——石钟山、洪峰、阎连科三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放书漂流”,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
200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和作协等单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的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春天漂流书”,这拉开了全国图书漂流活动的序幕;
2011年7月1日,世界级选题· 精品好书《女孩时代》在我国10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图书漂流活动,这是中国出版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漂流活动……
而我国的“图书漂流网”则源起于国人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后来他们就将此有趣的传阅方式带回中国,并建立起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2008年,在第九届深圳读书月图书漂流活动上,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图书漂流网站:这个图书漂流网站和傳统的图书漂流网站相比,有着巨大的改进,它不仅仅可以借阅图书,还能分享书评,参与小组讨论,以书会友,形成了一个图书馆社区。
如今,“图书漂流”活动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效仿,并受到广大高校学子和教师的欢迎。
(二) “图书漂流”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情况
2005年,倡导和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书豆网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各种“图书漂流”活动也接连不断地开展起来,这些活动的组织者绝大多数来自于文化、教育等行业或部门,其中90%是在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高校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读者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素质高,网络互动性强,书籍来源便利,高校利用大四毕业生捐书作为漂流图书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对于“书籍”——这种精神食粮具有很大的需求量,同时大众适应力和接受力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极为需要,可见,“图书漂流”在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应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由于“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并没有推广开来,没有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和维护,它还需要不断的发展、改进,来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运作体系。
二、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现状
(一)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可行性的问卷调查——以西华大学为例
课题组以西华大学在校学生为例随机选取了4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00份。其中文科生280人,理科生120人。被调查者团员为370人,约占总人数的92.5%,党员18人,群众12人。这些问卷为调查“图书漂流”活动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对“图书漂流”认识不全面
在被調查的人之中有314人表示对“图书漂流”了解一些,但不深入,占总人数的78.5%,其次还有56人表示完全没听过“图书漂流”,只有30人表示曾亲身参与过类似活动,可见大多数的同学对“图书漂流”的形式与内容并没有完全了解,假设在学校开展“图书漂流”的相关活动,多数同学也是少有兴趣,或者漠不关心。
2.大學生阅读力堪忧
调查人员就“平时的放松娱乐方式和一年的书籍平均阅读量(本)”进行调查,158人选择阅读,346名同学选择网络娱乐方式,比如玩手机、打电脑游戏、看电视电影。而平均年阅读量多于30本的只有21人,甚至有66人平均每年阅读量少于2本。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娱乐选择偏多,已不那么热爱阅读图书,阅读量减少。阅读力低下。
3.偏爱的阅读类型以诗歌散文、小说传记为主
调查人员就“您平时更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如果将在本校开展‘图书漂流’,你更希望看见哪一类图书?”进行调查,340人表示喜欢诗歌散文、小说或者传记,希望看见这些类型的书能够参与活动,占总人数的85%,25人喜欢社科类专业书和资料书,35人没有明确表态。从该组数据可以分析出:大多数人偏爱诗歌散文、小说或者传记。
4.大多数人对“图书漂流”网站的优势是认同的
调查人员就“对于‘图书漂流’网站的建立,您持有什么看法?”一问进行调查,208人表示方便了图书的传阅,365人认为顺应了网络发展,仅有5人表示不感兴趣,从该组数据可以分析出:大多数人对“图书漂流”网站的优势还是认同的。
5.多数人支持在我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课题组就“如果‘图书漂流’活动在我校开展,请问您会持有什么态度呢?”160人表示会积极参与,71人表示会参与其中并积极维护,63人表示无所谓。说明,“图书漂流”活动在我校开展是能够获得学生的大力支持的。有一定的群众氛围和环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二)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的具体案例
据调查,目前中国高校参与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具体案例已有客观数量,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中国各地高校都曾举办过各种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并且效果相当不错,在学生中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和支持。
在这里,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中国高校与图书漂流的契合点。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开展主题为“漂流文化,传播书香”的图书漂流活动。本着“分享与信任”的主旨,借阅书籍不需要任何借书证,不需要抵押金,还能够续约漂流期限,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自由亲切的读书环境。不仅如此,还在各个楼栋下设了漂流站,放置了一个小型书柜,并为每栋楼设图书管理员,即管理图书,也定期进行楼栋间图书的轮换。他们还注册了全省首个网上图书漂流站——“爱智慧”图书漂流站,同学们不仅可以在网上将漂书心得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书上的漂流号码进行网上漂流记录。
为了尽可能保证图书在交换过程中不会遗失或污损,每本参与漂流的书籍都会随身携带一张图书漂流卡,漂流卡上记录有该书的唯一编号、漂书的地点、漂书者的签名,参与漂书的同学需自觉地填写漂流卡上必要的内容,如取书的日期、地点,以便让漂书的过程被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保证书的漂流路径可视化,对个别抱有侥幸心理的毁书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由此可见,在中国各大高校之中,“图书漂流”活动是不陌生的,有一定的实践和实例为支撑,但是关于为何活动都是非长期性,在活动开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要如何解决,在接下来的篇章会继续说到。
"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在公共环境的流动中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图书价值得到了无限的增值。但即使是在素质较高的高校,这种图书流转和阅读方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漂流书污损严重,甚至不知去向。因此,图书漂流应建立链式管理方式,跟踪漂流书去向;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做出表率。
三、“图书漂流”活动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阅读是完善人格,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需要。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阅读习惯的读者尚不足10%,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即便是高校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图书漂流”活动在高校开展,活动中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使得原本传统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趣味,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阅读除了单纯的借还外,还包装上了交友、寻友的外衣。通过阅读发现兴趣相投,志同道合之人,让阅读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1.“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养
“诚信”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图书漂流活动在形式上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更多考验的是每个大学生的诚信、共享意识和社会公德。在漂流图书、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切,考量一个人的道德与思想,无形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2.“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普遍处于不均衡状态,学生大多仅限于学习教科书,而极少去接触课外读物。据调查,“图书漂流”活动中放漂的绝大部分以人文、社科图书为主,涵盖了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些放漂的图书,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改变我国自高中分科以来“文不碰理,理不动文”的问题,缩小文理之间的间隙。
3.“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面临一个“终身学习”的考验,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图书漂流”活动的理想就是人们能够将阅读融入到生活中去,将其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则是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图书漂流”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开卷有益、终身受益的思想深入到大家的脑海里,让大家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
四.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的可行性分析
1.“圖书漂流”活动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极具理想与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原本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趣味,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伴随着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地成长,大学图书馆也在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地角色了。2005年4月23日是第十个“世界图书日”,中国图书管学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和湖南卫视等协办单位,举办了“春天漂流书”的图书漂流推广活动,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在校园内进行放书漂流,全国高校内的图书漂流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漂友人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2. 图书漂流能营造良好的“全民读书”看书氛围。
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工作强压使人变得浮躁和功利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没时间看书”成为很多人放弃阅读的借口。图书漂流能很好的帮助增强大家的阅读兴趣,提升民族软实力,一个民族,只有热爱阅读、渴求知识,这个民族才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唤醒国民的阅读意识,鼓励国民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刻不容缓。
3.“读书漂流”能降低大学生购书成本。
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爱好读书的同学往往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尤其在高校,不少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大都依靠父母打工、教育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完成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要他们再拿出大量“闲钱”去购买学业以外的书籍是不太现实的,而图书漂流活动能让人们免费阅读到各种各样的图书,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大大的惊喜。在高校中开展“图书漂流”,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学生的购书成本。
4.在校园中,这些“漂流”的图书具有较高的流通和循环再利用的价值。
也就是说,图书漂流扩大了图书的利用率,提升了图书本身的价值。根据图书漂流所需的经济相对发达、人文素质较高的条件,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集中地是将“图书漂流”推向社会的最好发源地。在高校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有助于促进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高校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
5.营造“诚信传书,文明阅书”的社会氛围。
图书漂流活动对打造诚信社会、诚信个人极具积极意义。在许多人看来,图书漂流就是将成百上千的书籍放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靠一定的社会道德、个人道德约束,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图书在漂流中被人截留了,这该怎么办呢?坦白来说,某些缺乏公德意识的不良截留现象,确实是存在,这需要加强宣传、需要增强自律、需要提升良知。对于漂流的图书,看到拿到它的人,尽管爱它,但最后也要记得放了它,因为图书在流动和分享中才最美丽。图书漂流不仅是对书籍的分享,更是对众多读者素质的考验。
6. 图书漂流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分享意识,使同学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以书会友,广交朋友。
在我国的环境下,独生子女造成的“偏己为己,以己为中心”的问题不容忽视,分享意识可以在漂流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让分享意识不断在大众心目中留下痕迹,从而为社会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五、“图书漂流”活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高校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时,如果缺乏一个系统的领导组织,就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条,如果不将漂流活动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中去,也很难成功开展“图书漂流”,或活动设施简陋,将降低活动影响力和群众参与积极性,最终致使活动开展困难。
2.活动保障。首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区,西部经济能力不如東部,小城市经济能力不如大城市,因此导致可提供的借阅资源不均,分配能力有限,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次,经费问题是任何活动开展永远的痛!由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图书损坏、丢失或被私藏等等,都需要考虑解决办法,主要是要有资金支持。
3.流通率不高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图书不及时归还,导致了流通率下降、断漂等,闲置在读者手中的图书资源造成浪费,同样不利于活动长久的开展,活动时间的缩短使漂流难以维持下去。
4.图书保护问题。学生喜欢在书上画重点,做笔记等等,这样图书会损坏得比较快,容易出现各种遗失、污损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维护,那么这些书就会彻底报废,无法再进行流通。要让图书正常漂流,正常被阅读,在一定阶段,一定时间内,需要对图书进行维护和修复。怎样预防图书被损坏,让大家能够爱惜书本,是学校开展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5.缺乏硬性制度规范。图书漂流受制于其自身无法回避的道德软肋影响,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图书漂流是一种群体自发的阅读联系,没有相关的硬性制度约束,也缺少外在的监督,完全依靠读者的社会公德心、诚信意识和共享意识,因此它的关系链是非常脆弱的,只要其中的一个主体将书据为己有,漂流都可能无法进行下去,出现断漂现象,因此有个较为硬性的规则让大家有据可依的话,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便利和好处。 6.人员问题。图书漂流活动需要主要负责人员或单位或部门的组织运行。图书漂流多数实行的是自主管理,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公益劳动,没有一定的报酬,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认可度不高,工作激情不够,高校如果不重视,不理睬,会使漂流没有固定组织,没有系统条令,使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7.时间问题。漂流开放时间难以保证,没有固定的时间规范,容易导致散乱、无组织、无规则,同学们借阅图书多数只能凭运气,靠机遇。
8.藏书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图书漂流这种活动源于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十分理想主义的新兴的阅读方式,我国从古就有“藏书”的传统,社会很多人士多以家中藏书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因此大多数的藏書家与爱书人士并不十分愿意将自己的书籍分享,所以要让藏书者将书籍拿出来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层次增加了难度,让漂流活动在一定条件下难以获得大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二)应对措施
1.健全基础设施和借阅保障制度,提高流通率,保护图书完整,确保漂流活动的持久性。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比如通过罚款,降低信誉度等等强硬手段,以此约束那些行为不端、缺乏自制力的人的不良行为,更好地避免图书的无端丢失,将有人故意毁书的机会降到最低。在长期的活动中对活动进行完善和补充,形成完整的活动链条,并倡导大家爱惜书本,不随意涂写,不随意折叠,不随意丢弃,做一个有素质的读书人。
2.制定完备的漂流规则。高校(以西华大学为例)可将此活动安排给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每个学院都有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将漂流活动纳入他们的活动范围中,由校青服隊统一管理,然后一层一层分配下去,形成完善有序的管理体系,规范借阅体系,并组织各大学院进行书籍分享与交流,在扩大阅读的同时增进学院友谊,同学友谊,提升整个学校的读书氛围,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官方QQ、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各学院之间可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加大“图书漂流”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将“保护图书,人人有责”的意识传递下去,也可进行沟通与分享,时刻接收传递有用信息,提高图书流通率和借阅率。
4.唤起和保护好大家的捐赠热情。尽量保证捐书之人的图书完好,才更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品质上佳的书籍。
5.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具体形式、规则和管理制度应该综合参照各地已经开展的漂流站点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其立足工科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学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条措施开展该活动:
(1)领导重视,加强宣传,发扬现代图书馆事业精神。
(2)科学选定场所,组织人员培训。
(3)完善漂流机制,提高图书漂流率。
(4)组织“漂友”俱乐部,建立漂友交流平台。
(5)拓展书籍来源,创新放漂方式。
参考文献:
[1]吴锡平.图书漂流:让书香流动起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2-09
[2]杨于卜.我国图书漂流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J】.情报探索.2012 .9:52—54
[3]曹炳霞.高校图书漂流的创新研究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 8: 38—40
[4]刘颖.图书漂流再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2 3:76—78
[5] 海永雯.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新举措——推行“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2)
[6] 谢子娟,彭明抱. 浅谈高校“图书漂流”的育人功能及其完善建议[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
[7] 杨祖逵. 图书漂流活动对公众阅读行为的影响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06(05)
【关键词】图书漂流;阅读;中国高校;可行性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由书友将自己所拥有但不再阅读的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无偿提供给他人取阅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基于道德诚信的非常浪漫的阅读活动,在将书本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2001年4月,罗恩·霍恩贝在美国的一个小村庄开设了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短短几年时间,在全世界就拥有了41万名注册读者,注册图书超过了240万册。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增多,我国高校学生的年平均阅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图书馆或书店坐下静静品读各种书籍,阅读量远远低于美欧等国家。“图书漂流”活动的展开,一方面迎合了我国高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新颖的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它的顺利展开,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对优质精神食粮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塑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图书漂流”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优于传统图书馆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够以此研究为依据,为我国高校学生令人堪忧的阅读现状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解决方式,为我国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相互信任的阅读环境,为“圖书漂流”活动能够在高校顺利开展提供依据。立足于“图书漂流”活动本身的特点,找出它与中国高校发展的契合点,并在前人的活动开展工作中汲取经验,使 “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高校顺利开展,让广大高校学生除了传统阅读以外还有一种新兴的形式帮助大家重拾阅读的快乐,在读书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同时,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及建设更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更有着重大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本课题中,为了使本文能够在传统的图书阅读和借阅的基础上有所启迪,有所发现,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可参考、可创新之处。并根据前人提出的问题,遇到的瓶颈,解决的方法等进行反复考究和确定,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全面整合各种文献,查阅新媒体、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去粗取精,筛选对本研究有帮助的文献。
2.定量研究方法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贴近我国高校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来论证“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高校中的可行性,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400名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数据,从而对大学生关于“图书漂流”活动的真实想法有更为真实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的依赖程度、其价值观动向,形成较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参考依据,针对得到的情况提出问题,看法和解决方案。
3.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完成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联络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漂流”相关论述
(一)“图书漂流”在中国的启程
图书漂流,这种让“漂流书香,漂流信任”的好书共享方式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如今却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2004年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将三本畅销书——石钟山、洪峰、阎连科三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放书漂流”,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
200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和作协等单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的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春天漂流书”,这拉开了全国图书漂流活动的序幕;
2011年7月1日,世界级选题· 精品好书《女孩时代》在我国10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图书漂流活动,这是中国出版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漂流活动……
而我国的“图书漂流网”则源起于国人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后来他们就将此有趣的传阅方式带回中国,并建立起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2008年,在第九届深圳读书月图书漂流活动上,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图书漂流网站:这个图书漂流网站和傳统的图书漂流网站相比,有着巨大的改进,它不仅仅可以借阅图书,还能分享书评,参与小组讨论,以书会友,形成了一个图书馆社区。
如今,“图书漂流”活动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中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效仿,并受到广大高校学子和教师的欢迎。
(二) “图书漂流”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情况
2005年,倡导和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书豆网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各种“图书漂流”活动也接连不断地开展起来,这些活动的组织者绝大多数来自于文化、教育等行业或部门,其中90%是在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高校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读者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素质高,网络互动性强,书籍来源便利,高校利用大四毕业生捐书作为漂流图书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对于“书籍”——这种精神食粮具有很大的需求量,同时大众适应力和接受力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极为需要,可见,“图书漂流”在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应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由于“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并没有推广开来,没有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和维护,它还需要不断的发展、改进,来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运作体系。
二、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现状
(一)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可行性的问卷调查——以西华大学为例
课题组以西华大学在校学生为例随机选取了4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00份。其中文科生280人,理科生120人。被调查者团员为370人,约占总人数的92.5%,党员18人,群众12人。这些问卷为调查“图书漂流”活动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对“图书漂流”认识不全面
在被調查的人之中有314人表示对“图书漂流”了解一些,但不深入,占总人数的78.5%,其次还有56人表示完全没听过“图书漂流”,只有30人表示曾亲身参与过类似活动,可见大多数的同学对“图书漂流”的形式与内容并没有完全了解,假设在学校开展“图书漂流”的相关活动,多数同学也是少有兴趣,或者漠不关心。
2.大學生阅读力堪忧
调查人员就“平时的放松娱乐方式和一年的书籍平均阅读量(本)”进行调查,158人选择阅读,346名同学选择网络娱乐方式,比如玩手机、打电脑游戏、看电视电影。而平均年阅读量多于30本的只有21人,甚至有66人平均每年阅读量少于2本。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娱乐选择偏多,已不那么热爱阅读图书,阅读量减少。阅读力低下。
3.偏爱的阅读类型以诗歌散文、小说传记为主
调查人员就“您平时更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如果将在本校开展‘图书漂流’,你更希望看见哪一类图书?”进行调查,340人表示喜欢诗歌散文、小说或者传记,希望看见这些类型的书能够参与活动,占总人数的85%,25人喜欢社科类专业书和资料书,35人没有明确表态。从该组数据可以分析出:大多数人偏爱诗歌散文、小说或者传记。
4.大多数人对“图书漂流”网站的优势是认同的
调查人员就“对于‘图书漂流’网站的建立,您持有什么看法?”一问进行调查,208人表示方便了图书的传阅,365人认为顺应了网络发展,仅有5人表示不感兴趣,从该组数据可以分析出:大多数人对“图书漂流”网站的优势还是认同的。
5.多数人支持在我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课题组就“如果‘图书漂流’活动在我校开展,请问您会持有什么态度呢?”160人表示会积极参与,71人表示会参与其中并积极维护,63人表示无所谓。说明,“图书漂流”活动在我校开展是能够获得学生的大力支持的。有一定的群众氛围和环境,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二)中国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的具体案例
据调查,目前中国高校参与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具体案例已有客观数量,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中国各地高校都曾举办过各种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并且效果相当不错,在学生中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和支持。
在这里,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中国高校与图书漂流的契合点。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开展主题为“漂流文化,传播书香”的图书漂流活动。本着“分享与信任”的主旨,借阅书籍不需要任何借书证,不需要抵押金,还能够续约漂流期限,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自由亲切的读书环境。不仅如此,还在各个楼栋下设了漂流站,放置了一个小型书柜,并为每栋楼设图书管理员,即管理图书,也定期进行楼栋间图书的轮换。他们还注册了全省首个网上图书漂流站——“爱智慧”图书漂流站,同学们不仅可以在网上将漂书心得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书上的漂流号码进行网上漂流记录。
为了尽可能保证图书在交换过程中不会遗失或污损,每本参与漂流的书籍都会随身携带一张图书漂流卡,漂流卡上记录有该书的唯一编号、漂书的地点、漂书者的签名,参与漂书的同学需自觉地填写漂流卡上必要的内容,如取书的日期、地点,以便让漂书的过程被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保证书的漂流路径可视化,对个别抱有侥幸心理的毁书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由此可见,在中国各大高校之中,“图书漂流”活动是不陌生的,有一定的实践和实例为支撑,但是关于为何活动都是非长期性,在活动开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要如何解决,在接下来的篇章会继续说到。
"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在公共环境的流动中实现图书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图书价值得到了无限的增值。但即使是在素质较高的高校,这种图书流转和阅读方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漂流书污损严重,甚至不知去向。因此,图书漂流应建立链式管理方式,跟踪漂流书去向;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做出表率。
三、“图书漂流”活动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阅读是完善人格,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需要。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阅读习惯的读者尚不足10%,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即便是高校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图书漂流”活动在高校开展,活动中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使得原本传统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趣味,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阅读除了单纯的借还外,还包装上了交友、寻友的外衣。通过阅读发现兴趣相投,志同道合之人,让阅读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1.“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养
“诚信”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图书漂流活动在形式上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更多考验的是每个大学生的诚信、共享意识和社会公德。在漂流图书、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切,考量一个人的道德与思想,无形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2.“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普遍处于不均衡状态,学生大多仅限于学习教科书,而极少去接触课外读物。据调查,“图书漂流”活动中放漂的绝大部分以人文、社科图书为主,涵盖了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些放漂的图书,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改变我国自高中分科以来“文不碰理,理不动文”的问题,缩小文理之间的间隙。
3.“图书漂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人们将面临一个“终身学习”的考验,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图书漂流”活动的理想就是人们能够将阅读融入到生活中去,将其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则是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图书漂流”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开卷有益、终身受益的思想深入到大家的脑海里,让大家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
四.高校开展“图书漂流”的可行性分析
1.“圖书漂流”活动蕴含了游戏情节和神秘感觉,极具理想与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原本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趣味,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伴随着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地成长,大学图书馆也在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地角色了。2005年4月23日是第十个“世界图书日”,中国图书管学会联合国家图书馆和湖南卫视等协办单位,举办了“春天漂流书”的图书漂流推广活动,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在校园内进行放书漂流,全国高校内的图书漂流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漂友人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2. 图书漂流能营造良好的“全民读书”看书氛围。
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工作强压使人变得浮躁和功利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没时间看书”成为很多人放弃阅读的借口。图书漂流能很好的帮助增强大家的阅读兴趣,提升民族软实力,一个民族,只有热爱阅读、渴求知识,这个民族才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唤醒国民的阅读意识,鼓励国民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刻不容缓。
3.“读书漂流”能降低大学生购书成本。
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爱好读书的同学往往没有更多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图书。尤其在高校,不少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大都依靠父母打工、教育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完成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要他们再拿出大量“闲钱”去购买学业以外的书籍是不太现实的,而图书漂流活动能让人们免费阅读到各种各样的图书,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大大的惊喜。在高校中开展“图书漂流”,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学生的购书成本。
4.在校园中,这些“漂流”的图书具有较高的流通和循环再利用的价值。
也就是说,图书漂流扩大了图书的利用率,提升了图书本身的价值。根据图书漂流所需的经济相对发达、人文素质较高的条件,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集中地是将“图书漂流”推向社会的最好发源地。在高校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有助于促进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高校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
5.营造“诚信传书,文明阅书”的社会氛围。
图书漂流活动对打造诚信社会、诚信个人极具积极意义。在许多人看来,图书漂流就是将成百上千的书籍放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靠一定的社会道德、个人道德约束,但很多人会有疑问,图书在漂流中被人截留了,这该怎么办呢?坦白来说,某些缺乏公德意识的不良截留现象,确实是存在,这需要加强宣传、需要增强自律、需要提升良知。对于漂流的图书,看到拿到它的人,尽管爱它,但最后也要记得放了它,因为图书在流动和分享中才最美丽。图书漂流不仅是对书籍的分享,更是对众多读者素质的考验。
6. 图书漂流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分享意识,使同学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以书会友,广交朋友。
在我国的环境下,独生子女造成的“偏己为己,以己为中心”的问题不容忽视,分享意识可以在漂流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让分享意识不断在大众心目中留下痕迹,从而为社会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五、“图书漂流”活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高校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时,如果缺乏一个系统的领导组织,就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条,如果不将漂流活动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中去,也很难成功开展“图书漂流”,或活动设施简陋,将降低活动影响力和群众参与积极性,最终致使活动开展困难。
2.活动保障。首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区,西部经济能力不如東部,小城市经济能力不如大城市,因此导致可提供的借阅资源不均,分配能力有限,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次,经费问题是任何活动开展永远的痛!由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图书损坏、丢失或被私藏等等,都需要考虑解决办法,主要是要有资金支持。
3.流通率不高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图书不及时归还,导致了流通率下降、断漂等,闲置在读者手中的图书资源造成浪费,同样不利于活动长久的开展,活动时间的缩短使漂流难以维持下去。
4.图书保护问题。学生喜欢在书上画重点,做笔记等等,这样图书会损坏得比较快,容易出现各种遗失、污损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维护,那么这些书就会彻底报废,无法再进行流通。要让图书正常漂流,正常被阅读,在一定阶段,一定时间内,需要对图书进行维护和修复。怎样预防图书被损坏,让大家能够爱惜书本,是学校开展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5.缺乏硬性制度规范。图书漂流受制于其自身无法回避的道德软肋影响,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图书漂流是一种群体自发的阅读联系,没有相关的硬性制度约束,也缺少外在的监督,完全依靠读者的社会公德心、诚信意识和共享意识,因此它的关系链是非常脆弱的,只要其中的一个主体将书据为己有,漂流都可能无法进行下去,出现断漂现象,因此有个较为硬性的规则让大家有据可依的话,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便利和好处。 6.人员问题。图书漂流活动需要主要负责人员或单位或部门的组织运行。图书漂流多数实行的是自主管理,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公益劳动,没有一定的报酬,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认可度不高,工作激情不够,高校如果不重视,不理睬,会使漂流没有固定组织,没有系统条令,使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7.时间问题。漂流开放时间难以保证,没有固定的时间规范,容易导致散乱、无组织、无规则,同学们借阅图书多数只能凭运气,靠机遇。
8.藏书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图书漂流这种活动源于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十分理想主义的新兴的阅读方式,我国从古就有“藏书”的传统,社会很多人士多以家中藏书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因此大多数的藏書家与爱书人士并不十分愿意将自己的书籍分享,所以要让藏书者将书籍拿出来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层次增加了难度,让漂流活动在一定条件下难以获得大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二)应对措施
1.健全基础设施和借阅保障制度,提高流通率,保护图书完整,确保漂流活动的持久性。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比如通过罚款,降低信誉度等等强硬手段,以此约束那些行为不端、缺乏自制力的人的不良行为,更好地避免图书的无端丢失,将有人故意毁书的机会降到最低。在长期的活动中对活动进行完善和补充,形成完整的活动链条,并倡导大家爱惜书本,不随意涂写,不随意折叠,不随意丢弃,做一个有素质的读书人。
2.制定完备的漂流规则。高校(以西华大学为例)可将此活动安排给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每个学院都有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将漂流活动纳入他们的活动范围中,由校青服隊统一管理,然后一层一层分配下去,形成完善有序的管理体系,规范借阅体系,并组织各大学院进行书籍分享与交流,在扩大阅读的同时增进学院友谊,同学友谊,提升整个学校的读书氛围,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
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官方QQ、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各学院之间可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加大“图书漂流”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将“保护图书,人人有责”的意识传递下去,也可进行沟通与分享,时刻接收传递有用信息,提高图书流通率和借阅率。
4.唤起和保护好大家的捐赠热情。尽量保证捐书之人的图书完好,才更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品质上佳的书籍。
5.高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具体形式、规则和管理制度应该综合参照各地已经开展的漂流站点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其立足工科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学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条措施开展该活动:
(1)领导重视,加强宣传,发扬现代图书馆事业精神。
(2)科学选定场所,组织人员培训。
(3)完善漂流机制,提高图书漂流率。
(4)组织“漂友”俱乐部,建立漂友交流平台。
(5)拓展书籍来源,创新放漂方式。
参考文献:
[1]吴锡平.图书漂流:让书香流动起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2-09
[2]杨于卜.我国图书漂流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J】.情报探索.2012 .9:52—54
[3]曹炳霞.高校图书漂流的创新研究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 8: 38—40
[4]刘颖.图书漂流再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2 3:76—78
[5] 海永雯.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新举措——推行“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2)
[6] 谢子娟,彭明抱. 浅谈高校“图书漂流”的育人功能及其完善建议[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
[7] 杨祖逵. 图书漂流活动对公众阅读行为的影响思考[J]. 图书馆论坛.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