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逐步推进。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让高中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题。
如何能实现这一主题,首要的问题是学校课程设置。有了科学又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发挥育人的功能,然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课程结构设置应更好的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我校结合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成立了学校课程编排研究项目组,对学校课程编排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学校课程方案。
1.在兼顾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选修课程
要求学生按课程标准的规定修习所有必修模块,打好共同基础,修满必修学分;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选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出适合于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8大类不同发展需求的涉及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综合实践四个类型的课程设置规划,并力保兴趣特长类课程底线,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将课程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及有效进行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整合与重组,避免学科碎片化,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2.选修课程极大满足学生的选择性需求
选修课程不是一堆毫无目的的、松松垮垮的课程,而是为学生个体学习最适合他们的课程提供一种机会。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他们分为不同类别,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引导学生进入到适合他们的空间中去,然后在同一课程中设计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并尝试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我校制定科学高效的选修课开设流程: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部门负责人、各科目学科负责人等组成的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集结任课教师并在教师提出开课申请的基础上,提出涉及授课教师名单、课程设置顺序、课程说明等内容的初步开课方案进而向学生宣传和推介预开课程,让学生填报选课志愿,合理调剂后编排课程表、走班上课。在此过程中,我们最为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和选择需求,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开课的方向,因此,在我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课表。
3.课程设置应具有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修课程只有具有好的结构,才能具有育人的功能。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结构、四类选修课程的比例构成、四类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四类选修课程内部各门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对人性完美的需要,让学生选修了这些课后可以让他慢慢获得求知的满足,并在他们身上打下学校的“文化烙印”。
二、新课程设置需结合本校教师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一个研究者。参与上课教师,在不断“打磨”课程的时候,提升了专业特长,提升了教师对职业的归属感,激活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增强了同行之间的合作氛围,为学校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1.开设的选修课大多是教师多年积累和研究的产物
我校钟林忠老师开设的《机器人程序编写、制作》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展现,钟老师多年潜心研究机器人程序编写和制作,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特别是他制作的机器人在“足球”、“三分线投篮”、“机器人灭火”等项目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成为我校一张打得响、叫得硬的“名片”。我校黄兆军老师酷爱书法,在本地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培养的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硬笔书法》选修课程正是他几十年磨一剑的具体展现。
2.课程设置更应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就出台鼓励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政策,很多学校也相应制定了支持教师以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发学科课程的规划。这一经验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在研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充分发挥教研组成员集体智慧,以主题的形式重组教学资源,尽最大可能性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开设一门选修课,背后是一个教学的团队,强大的支撑保障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3.课程设置需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为学生做“嫁衣裳”,更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不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重的是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块过硬的钢铁。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一字之差的实力只有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将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
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总体目标和要求,学校更应注重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更应致力于将课改实施工作与推进学校多样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在深化课程改革工作中推动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我校早在1998年学校就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特色高中,突出艺术教育,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新路子,2011年又被列为浙江省30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是上虞唯一一所试点学校。
正因如此,我校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一直秉承着学校的发展特色。5位美术专业教师相互协作配合,开设9门选修课程,即涉及速写、素描、色彩等高考科目,又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构建,让广大学生能在上选修课的时候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不仅如此,老师们开设的选修课更考虑了学生的特点,从入门、基础构建到能力提升循序渐进。充分展现我校美术教育的实力和魅力。4位音乐教师各展特长,声乐、器乐、舞蹈、戏曲齐上镇,特别是钱英老师开设的《合唱》更是我校的经典课程,我校的大合唱节目多次在省、市级单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老师施教有法,学生学得起劲,效果显著,这也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总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设更为多元开放的学生自主发展时空,进一步通过“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来全面优化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条件,加强统筹规划,大力开拓、整合各种必要的资源,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新的课程质量体系,制订严谨科学的标准规范,确保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和选择质量,努力创设师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平台和载体,为所有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从而促进学生选择能力、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如何能实现这一主题,首要的问题是学校课程设置。有了科学又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发挥育人的功能,然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课程结构设置应更好的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我校结合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成立了学校课程编排研究项目组,对学校课程编排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学校课程方案。
1.在兼顾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选修课程
要求学生按课程标准的规定修习所有必修模块,打好共同基础,修满必修学分;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选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出适合于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8大类不同发展需求的涉及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综合实践四个类型的课程设置规划,并力保兴趣特长类课程底线,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要。将课程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及有效进行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整合与重组,避免学科碎片化,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2.选修课程极大满足学生的选择性需求
选修课程不是一堆毫无目的的、松松垮垮的课程,而是为学生个体学习最适合他们的课程提供一种机会。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他们分为不同类别,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引导学生进入到适合他们的空间中去,然后在同一课程中设计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并尝试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我校制定科学高效的选修课开设流程: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部门负责人、各科目学科负责人等组成的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集结任课教师并在教师提出开课申请的基础上,提出涉及授课教师名单、课程设置顺序、课程说明等内容的初步开课方案进而向学生宣传和推介预开课程,让学生填报选课志愿,合理调剂后编排课程表、走班上课。在此过程中,我们最为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和选择需求,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开课的方向,因此,在我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课表。
3.课程设置应具有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修课程只有具有好的结构,才能具有育人的功能。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结构、四类选修课程的比例构成、四类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四类选修课程内部各门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对人性完美的需要,让学生选修了这些课后可以让他慢慢获得求知的满足,并在他们身上打下学校的“文化烙印”。
二、新课程设置需结合本校教师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一个研究者。参与上课教师,在不断“打磨”课程的时候,提升了专业特长,提升了教师对职业的归属感,激活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增强了同行之间的合作氛围,为学校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1.开设的选修课大多是教师多年积累和研究的产物
我校钟林忠老师开设的《机器人程序编写、制作》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展现,钟老师多年潜心研究机器人程序编写和制作,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特别是他制作的机器人在“足球”、“三分线投篮”、“机器人灭火”等项目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成为我校一张打得响、叫得硬的“名片”。我校黄兆军老师酷爱书法,在本地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培养的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硬笔书法》选修课程正是他几十年磨一剑的具体展现。
2.课程设置更应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就出台鼓励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政策,很多学校也相应制定了支持教师以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发学科课程的规划。这一经验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在研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充分发挥教研组成员集体智慧,以主题的形式重组教学资源,尽最大可能性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开设一门选修课,背后是一个教学的团队,强大的支撑保障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3.课程设置需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为学生做“嫁衣裳”,更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不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重的是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块过硬的钢铁。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一字之差的实力只有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将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
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总体目标和要求,学校更应注重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更应致力于将课改实施工作与推进学校多样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在深化课程改革工作中推动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我校早在1998年学校就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特色高中,突出艺术教育,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高中办学的新路子,2011年又被列为浙江省30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是上虞唯一一所试点学校。
正因如此,我校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一直秉承着学校的发展特色。5位美术专业教师相互协作配合,开设9门选修课程,即涉及速写、素描、色彩等高考科目,又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构建,让广大学生能在上选修课的时候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不仅如此,老师们开设的选修课更考虑了学生的特点,从入门、基础构建到能力提升循序渐进。充分展现我校美术教育的实力和魅力。4位音乐教师各展特长,声乐、器乐、舞蹈、戏曲齐上镇,特别是钱英老师开设的《合唱》更是我校的经典课程,我校的大合唱节目多次在省、市级单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老师施教有法,学生学得起劲,效果显著,这也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总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设更为多元开放的学生自主发展时空,进一步通过“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来全面优化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条件,加强统筹规划,大力开拓、整合各种必要的资源,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新的课程质量体系,制订严谨科学的标准规范,确保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和选择质量,努力创设师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平台和载体,为所有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从而促进学生选择能力、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