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美”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善举 感动国人
  2012年7月2日凌晨,在一场大火中,“富二代”总经理周江疆不顾个人安危,两次返回火场,逐个拍门唤醒睡梦中的员工。最终,10名员工全部获救,年仅28岁的周江疆却不幸遇难。他的英勇壮举感动了公众,被誉为“最美高富帅”。(《人民日报》2012年7月9日《道德高富帅,人人皆可为》)
  2012年6月30日上午,因连夜大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夹杂大石和树木,砸在村旁的铁道上。不远处,一列大约载有500名乘客的客运火车正呼啸驶来。危急时刻,蔡景英和同村妇女陆红、张娜冲向铁道,勇敢拦住火车,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她们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3人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最美农妇”。(中国文明网2012年7月9日《“最美农妇”引发关注,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
  2012年6月3日,广州某小区一女童从4楼家中阳台坠落,头卡于防盗网卜,命悬一线。一位路过的黄衣青年,奋不顾身徒手翻到3楼外墙,悬空托举住幼童。众人合力营救下女童后,“黄衣男”不辞而别。大家称这名身着黄色T恤的小伙为“最美路人”“托举哥”,一时间引发全城对他的搜索。一个星期后,媒体找到了这名“路人”,他叫周冲。(人民网2012年6月11日《“好心路人”是这个社会“最美”街景》)
  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吴斌被一块飞人车中的铁块刺入腹部。他临危不惧,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站起来请乘客报警,并且嘱咐:“别乱跑,注意安全。”最终,24名乘客无一受伤,48岁的吴斌却伤重不治。“最美司机”生命最后1分16秒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位网民评论: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出想象的能量。(新华网2012年6月4日《杭州“最美司机”: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
  2012年5月8日晚,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地去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的事迹感动了全国,被网友誉为“最美教师”。(人民网2012年5月13日《抢救最美女教师》)
  “最美”行为 广为称颂
  新华网2012年7月6日的文章《“高富帅”也可以“最美”》说,周江疆为救员工两度冲进火海,10名员工全部获救,他却不幸牺牲。虽然人们早已对炫富欺人、拼爹比权的“高富帅”习以为常,但社会评论和地位、财富原本不应直接相关。抱起小悦悦的是拾荒阿婆,冲进火场抢救下属的也有“富二代”,只要行为真善美,不管是草根底层还是“高富帅”,都可以“最美”。社会期待一个不以出身家世贴标签、划阶层、造对立的包容舆论氛围,也期待更多的“高富帅”们像周江疆一样传播正能量、播撒大感动。
  中国文明网2012年7月9日的《“最美农妇”引发关注,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称,回顾这些“最美”的善行义举,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发现“最美”、传颂“最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现象。“最美”现象的产生,则是多方合力结出的善果,即社会个体用道德和善心践行“最美”,公众用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媒体用激扬的文字宣传“最美”,政府和社会用奖善制度褒扬“最美”。“最美”现象的实质,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示范和良性互动……可以预料,当更多的人成为“最美”,“最美”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最美”现象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我们所处的社会,将是一个“最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将是一个“最美”时代。
  环球网2012年6月14日的《“最美”人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与那些失德失范的人相比,张丽莉、吴斌等平凡人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社会中的每一份职业,都有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这些平民英雄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他们在危急时刻履行了本职责任,完成了职业赋予的使命。这种为了职业理想的付出和坚守,才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
  《新京报》2012年6月12日发表了题为《“最美路人”,人人可为》的文章。文章称,说到“路人”,网友们经常以影视剧中的“路人甲”“路人乙”来调侃,既指角色无足轻重,也可以表示某人的社会地位无足轻重。但周冲的事迹却告诉我们,哪怕只是一个“路人”,也可以演绎出不同凡响的精彩,成为众人眼里的“最美路人”。从某种角度说,人人都是“路人”,周冲之所以成了备受称赞与敬仰的“最美路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在爱与善上,在勇敢与机智上多走出了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对于另一个人却可能是生命的一大步。期待更多的人能成为“最美路人”,在行路之余传递出爱与美。
  《人民日报》2012年6月12日发表的文章《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指出,要求所有人都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只是说,我们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计算、少一些斤斤计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鸡肠的狭隘,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问一问“该不该”;在考量“性价比”“回报率”的同时,也考量心灵之得、精神之获。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因此我们更需要时时拷问内心: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践行“最美” 人人可为
  《工人日报》2012年6月14日的题为《你我的善举同样可以绘就“最美”的风景》说,相对于总是期盼更多“最美”英雄的产生,我们更渴望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小小的举手之劳,对世事人心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这不是什么壮举,却正好是你我可以做到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小小善举中,它来自你我,不断汇聚,即成“最美”的风景,形成一个“最美”的社会。
  《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1日发表的《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称,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体制、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观赏者、围观者、鼓掌者。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实践,为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形成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态。   《光明日报》2012年6月15日发表的题为《神州涌动最美潮》一文称,“最美现象”需要发扬光大。文章中,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表示,“最美”现象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好态势,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契机。为了使这种“好态势”“好契机”持续不断地延伸下去,需要尽快建立一种“发现英雄、关爱英雄”、确保“最美”精神常态化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即推动宣传活动、教育活动、研究活动、载体建设和实践活动常态化。
  韩振峰认为:“英雄们因为义举失去了太多,理应建立关爱英雄的社会救助机制。”同济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发展研究所所长郭强分析:“首先,可以设立平民英雄或时代楷模社会关怀基金,对英模及其家属进行褒奖和抚恤。其次,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发动社会各界与英模及其家属结对子,为他们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再次,应该让我们的道德楷模在生活上享受系列社会公共服务优惠待遇。如免费为困难英模体检、为其就医开设‘绿色通道’,资助子女学费、生活费,享受水、电、煤气、电话费等赠送服务,帮助解决道德楷模在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享受低保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制度化保障,让我们的道德践行者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
  反思“最美” 回归生活
  《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14日发表的《从“最美教帅”到托举哥,清节制使用“最美”防范道德浮夸》指出,每涌现一个感人的英雄,舆论就喜欢冠之以“最美”。毋庸置疑,这样称呼是公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赞美,不过,“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道德审美疲劳。更让人担心的是,这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大家沉浸于“最美”包围的氛围中,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和判断。“最美”在语言学上也是不合适的。没有最美,只有更美,人类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中,是没有止境的。另外,“最美”的标签也不利于典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冠以“最美”后就被捧上神坛,平凡的公众只能将其供着膜拜,而不会去学习和行动。
  中国文明网2012年6月13日的《“最美”热的冷思考》一文说,“最美”不断出现,我们该如何看待?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这样回答:“这是人的本能,不像你们媒体说的这么高境界。”更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感言:“媒体把我塑造得太完美了,以后平淡地过日子,人家发现,咦,这个人不是有很多缺点吗?”
  应当理性看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而且存在转型中道德焦虑的时候,我们需要身边有很多像雷锋一样的人,有像吴菊萍这样的“最美妈妈”、张丽莉这样的“最美教师”、吴斌这样的“最美司机”,来充实道德和榜样的力量。但是,我们担心,整个社会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地方官员却有意无意地将经济GDP这种竞争和攀比转化为道德GDP的竞争与攀比。之所以让“最美”在当今成为评价一件事、一个人的热词,就是因为我们当今的一些人对道德的追求和约束变得很“吝啬”。比如食品安全、为富不仁、见危不救问题等,如果都加人道德的元素,何来这些问题?“最美”一词也许就不复存在。
  中广网2012年6月15日的《平民英雄的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称,报道“最美”人物时请尊重事实,尊重当事人意愿,把握分寸。所谓的英雄都是普通人,不用将他们拔高到我们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关注完英雄的壮举和社会的关爱之后,媒体的责任还应该延续下去,如追问导致幼童坠楼的原因等。还有报道的平衡与客观问题,既要关注救人中的主角,也别冷落了壮举中的配角。
  《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6月17日发表了《脚踏现实,莫被“最×”迷住眼》的文章。文章称,《人民日报》批评“极端主义”的评论,提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性的话题:极端主义思维的泛滥。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问题根本不存在。道德现实不像极端主义所评价的那样,或是道德沦丧,或是道德完美。别因为一些个案,而误读自己生存的现实。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道德建设需要冷静和客观地观察,而不是情绪化地跟着个案走。道德建设需要有一点一滴去培养、去激发、去发掘的耐心和恒心。
  责编/玉坤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两幅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平面图(见图1):  小明从A点出发,沿着长方形的边走,又回到出发点A;小英也从A点出发,但她是沿着图中的折线前进,然后也回到出发点A。我要求7岁~8岁儿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从图中观察,你认为小明走的路多,还是小英走的路多,还是一样多?有的儿童认为,小明走的路多,边说边用手指着长方形的长;有的儿童认为,小英走的路多,他们边用手指着图内一条一条的折线,边说弯来弯去多长呀。也
摘 要: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等新理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新课程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情感的倾向性表现,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学习者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果的重要保证。从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来看,由于受到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影
数学课后作业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巩固与延伸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课后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及作业的要求上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紧扣生活,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