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莫过于学生对于作文的厌倦、排斥。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改变学生这一现象呢?我想应找准起点,只有立足于学生、教材的起点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把作文的教学起点归纳为两点:一是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二是同类作文训练中前一篇是后一篇的起点。
[关键词]:起点 阅读 训练
“起”即开始,“点”是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点”指的是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在教学中,找准起点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只有立足于学生、教材的起点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经过几轮教学实践的思考,深刻地感受到增强起点意识,找准起点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大作用。作文教学的起点概括起来有两个:一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二同类作文训练中前一篇是后一篇的起点。
一、阅读是作文教学的起点,教材为习作提供了许多练笔材料。
(一)凭借教材进行练笔的方式
1、模仿学写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仿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片段的结构形式,写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如《桂林山水》学后,可以仿照桂林山、水的总分句式描写一下家乡的山、水或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我们的教室》、《颐和园》等课文学后,可按方位顺序写一处建筑或写写自己的家乡等。《玩出了名堂》、《做风车的故事》学后可模仿介绍一个人物。由于仿写的对象与阅读材料存在高度一致性,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敢写、会写,能够较快地提高习作水平。
2、类比引写
某些童话、寓言与写景名篇主要部分往往构段形式相同,叙述方法相似。通过学习,学生对构段、构篇方式有了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在这个起点上,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类比写作。如《黄山奇石》中写“仙桃石”、“仙人指路”等奇石的段落结构相似,学了之后,可让学生再写与其他奇石,学生自然也会按“名称+特点”的段式描述。
3、略句详写
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教材中的文章有详有略,学了课文,学生对全文有了具体、深刻的了解,可以在这个起点上,选择让学生把一些简略之处详写,加深他对课文的理解。像《在金色的海滩上》最后一节:“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画家看着小姑娘时会说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写成一段话,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用法;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根据“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一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把贝壳的数量、大小、颜色、形状写具体。
4、情节改写
学生习作,其中一怕就是无东西可写。阅读同样为习作提供了一些内容。像人教版第六册《钓鱼的启示》学后,同学们都知道“我父亲”当年让“我”把钓到的大鲈鱼都放回湖中的决定对“我”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假如父亲当初没有坚决地作出这个决定,而是迁就我,没有把大鲈鱼放回湖中,那么“我”现在会怎么样,“我”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当年发生的事情?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假如当初父亲答应我》,学生写得非常投入,内容也相当精彩。
5、课文续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结尾留有余韵,回味无穷,这是续写的起点,提供了习作的机会。像人教版第六册的《守株待兔》,学文之后,学生都知道这个人天天在树桩旁边等,等到庄稼全完了也没等到另一只野兔,可引导学生续写:如果有一天你经过他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他又会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续写一句话,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以上是以阅读为起点,凭借教材进行习作的几种方法,阅读除了为习作提供材料,提供方法外,在平时教学中,阅读过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也与习作息息相关,也为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定了高起点。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要素指导
叶老指出:“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曾指出,就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一是“逆分析方向”,指从“感觉材料开始”到“意义结构的分析过程”。即学生读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必须由字到句到段到篇,逐步读懂,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这篇文章。二是“顺分析方向”,指“从上述形成的意义结构,即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谋篇分段;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描述事物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对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加工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形象地称之为“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其中的“来”就是作“逆分析方向”的思维时学习“写什么”;而“回”就是作“顺分析方向”的思维时学习“怎样写”。
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同时,按这条思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一个来回中,使读与写紧密结合,在读懂课文的起点上渗透了该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识,为提高习作效果打下基础。
二、同类习作训练中前一篇是后一篇的起点
从纵向角度说,作文有它本身的训练序列,从连句成段到连段成篇,一步一步夯实基础。作文能力不是一次性形成的,是练很多次,才形成“一”,要让学生掌握,肯定要一条线。像连续结构段这种段式,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段落结构,在写作中经常用到。人教版第四册《做风车的故事》出现了这种段式,在读懂段的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衣服》、,《大扫除》等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看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这次仅是初次训练,光有这一次是不够的,还远远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层次。因此,当第五册出现《雨中》这篇构段方式相同的文章时,就可让学生先回忆上学期出现这种段式的段落,回忆自己练写的情况,说说怎样写比较好,做了这个总结工作后,学生的起点不再是零,他回忆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次练写就更有条理,更有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习作水平。下一次教材中再出现这种段式还可以前二次练习为起点,总结经验教训,再作提高,利用前一步的基础,一层更上一层楼。
学文如堆沙,学理如筑塔,如何在看似无理可循的语文教学中走出一条路来实属不易,特别是对作文教学,许多老师更是觉得无从着手。笔者认为,增强起点意识,利用、善用各种起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智仁勇等摘编
《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叶存铃主编
《张志公选集》,张志公
《见缝插针练写话》、《小学语文教师》,黄访华
[关键词]:起点 阅读 训练
“起”即开始,“点”是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点”指的是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在教学中,找准起点是很重要的一种策略,只有立足于学生、教材的起点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经过几轮教学实践的思考,深刻地感受到增强起点意识,找准起点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重大作用。作文教学的起点概括起来有两个:一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二同类作文训练中前一篇是后一篇的起点。
一、阅读是作文教学的起点,教材为习作提供了许多练笔材料。
(一)凭借教材进行练笔的方式
1、模仿学写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仿照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片段的结构形式,写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如《桂林山水》学后,可以仿照桂林山、水的总分句式描写一下家乡的山、水或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我们的教室》、《颐和园》等课文学后,可按方位顺序写一处建筑或写写自己的家乡等。《玩出了名堂》、《做风车的故事》学后可模仿介绍一个人物。由于仿写的对象与阅读材料存在高度一致性,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敢写、会写,能够较快地提高习作水平。
2、类比引写
某些童话、寓言与写景名篇主要部分往往构段形式相同,叙述方法相似。通过学习,学生对构段、构篇方式有了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在这个起点上,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类比写作。如《黄山奇石》中写“仙桃石”、“仙人指路”等奇石的段落结构相似,学了之后,可让学生再写与其他奇石,学生自然也会按“名称+特点”的段式描述。
3、略句详写
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教材中的文章有详有略,学了课文,学生对全文有了具体、深刻的了解,可以在这个起点上,选择让学生把一些简略之处详写,加深他对课文的理解。像《在金色的海滩上》最后一节:“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画家看着小姑娘时会说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写成一段话,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用法;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根据“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一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把贝壳的数量、大小、颜色、形状写具体。
4、情节改写
学生习作,其中一怕就是无东西可写。阅读同样为习作提供了一些内容。像人教版第六册《钓鱼的启示》学后,同学们都知道“我父亲”当年让“我”把钓到的大鲈鱼都放回湖中的决定对“我”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假如父亲当初没有坚决地作出这个决定,而是迁就我,没有把大鲈鱼放回湖中,那么“我”现在会怎么样,“我”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当年发生的事情?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假如当初父亲答应我》,学生写得非常投入,内容也相当精彩。
5、课文续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结尾留有余韵,回味无穷,这是续写的起点,提供了习作的机会。像人教版第六册的《守株待兔》,学文之后,学生都知道这个人天天在树桩旁边等,等到庄稼全完了也没等到另一只野兔,可引导学生续写:如果有一天你经过他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他又会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续写一句话,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以上是以阅读为起点,凭借教材进行习作的几种方法,阅读除了为习作提供材料,提供方法外,在平时教学中,阅读过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也与习作息息相关,也为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定了高起点。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要素指导
叶老指出:“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曾指出,就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加工方向。一是“逆分析方向”,指从“感觉材料开始”到“意义结构的分析过程”。即学生读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必须由字到句到段到篇,逐步读懂,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这篇文章。二是“顺分析方向”,指“从上述形成的意义结构,即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谋篇分段;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描述事物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对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加工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形象地称之为“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其中的“来”就是作“逆分析方向”的思维时学习“写什么”;而“回”就是作“顺分析方向”的思维时学习“怎样写”。
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同时,按这条思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一个来回中,使读与写紧密结合,在读懂课文的起点上渗透了该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识,为提高习作效果打下基础。
二、同类习作训练中前一篇是后一篇的起点
从纵向角度说,作文有它本身的训练序列,从连句成段到连段成篇,一步一步夯实基础。作文能力不是一次性形成的,是练很多次,才形成“一”,要让学生掌握,肯定要一条线。像连续结构段这种段式,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段落结构,在写作中经常用到。人教版第四册《做风车的故事》出现了这种段式,在读懂段的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衣服》、,《大扫除》等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看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这次仅是初次训练,光有这一次是不够的,还远远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层次。因此,当第五册出现《雨中》这篇构段方式相同的文章时,就可让学生先回忆上学期出现这种段式的段落,回忆自己练写的情况,说说怎样写比较好,做了这个总结工作后,学生的起点不再是零,他回忆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次练写就更有条理,更有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习作水平。下一次教材中再出现这种段式还可以前二次练习为起点,总结经验教训,再作提高,利用前一步的基础,一层更上一层楼。
学文如堆沙,学理如筑塔,如何在看似无理可循的语文教学中走出一条路来实属不易,特别是对作文教学,许多老师更是觉得无从着手。笔者认为,增强起点意识,利用、善用各种起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智仁勇等摘编
《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叶存铃主编
《张志公选集》,张志公
《见缝插针练写话》、《小学语文教师》,黄访华